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杞人
-杞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3,523
  • 关注人气:1,0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标签:

山水画

古诗

古诗配画

文化

分类: 绘画
阅读    收藏 
标签:

行草

草书

古诗

文化

分类: 行草

中秋抒怀佚名
  喜迎中秋庆团圆,欢乐笑语万里传。
  桂枝明月祝福贺,音好花开成佳缘。
译文:
       一轮满月美好的团圆生活,集凝聚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中秋佳节和家人一起围坐在团圆桌前,观赏皎月体会家的温暖。


唐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雀先后进入了梦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庭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在仰望皎洁明亮的月亮,却不知道秋天的思念之情落在了谁家?



唐 皮日休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译文:

      这首绝句描状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 ,本洁如玉,映于月光更显晶莹,拾起花犹带露更觉滋润,想来当是嫦娥撒于人间。全诗咏物以虚现实,空灵含蕴,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节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见大之妙。



宋 苏轼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译文:

       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隋唐 李商隐 霜月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译文: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妍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这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我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阅读    收藏 
标签:

行草

草书

古诗

书法

文化

分类: 行草


释文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生查子·元夕》,作者朱淑真(大文学家朱禧的姪女),一说欧阳修。词中描写了作者昔日一段缠绵悱恻、难以忘怀的爱情,抒发了旧日恋情破灭后的失落感与孤独感。

译文;

去年元宵夜的时候 ,花市上灯光明亮如同白昼。在明月登上柳梢头之时,与佳人相约黄昏之后。

今年元宵夜的时候,月光与灯光依旧明亮。可是却已见不到去年的佳人,相思之泪沾透了他年少时穿的衣服。

 

下靣是邓丽君演唱的这首词 


阅读    收藏 
(2012-12-15 08:10)
标签:

行草

草书

书法

古诗

休闲

分类: 行草

释文练功口抉

夜阑人静万虑抛, 意守丹田封七窍, 呼吸徐缓搭鹊桥, 身轻如燕飘云宵。

 


释文岩) 上高峰

独上高峰望入都,黑云散后月还孤。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

 

 



释文 江上李秀才

千山红树万山云,把酒相看日又曛。一曲离歌两行泪,更知何地再逢君

 



释文唐五代 贾至 送李侍赴常州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释文杜甫

肠断江春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阅读    收藏 
(2012-02-15 15:23)
标签:

篆刻

印章

细朱文印

休闲

分类: 篆刻

 近期刻的4方印,均为实际大小

 

青田石 2x2cm

  

<>青田石 2x2cm

 

青田石 1.5x1.5cm

 

青田石 0.9x0.9cm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草书

行草

书法

古诗

艺术

艺术赏析

休闲

娱乐

分类: 行草

    四、五月,国花——牡丹绽放,总领群芳。她花容端妍花色绚丽,生机勃勃,富贵而强劲,是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牡丹早在两千年以前,就是我国的药用植物。唐代以来,人们誉之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1996年《花卉情趣》甄定:牡丹为国花,统领全年兰花为春季国花荷花为夏季国花,菊花为秋季国花,梅花为冬季国花。

    相传,武则天冬日游上苑,传旨令百花盛开,百花领旨相继开放,独牡丹拒不开放。武则天大怒,遂命纵火烧之,并将烧焦之牡丹弃于洛阳邙山沟壑中。谁知,这些已烧成焦木的花枝竟开出艳丽的花朵。“焦骨牡丹”因此得名,也就是今天的“洛阳红”。 洛阳红是唯一以洛阳地名命名的牡丹品种,花红、叶绿、株大、味香,被尊为牡丹中的“王中王”。当今,洛阳牡丹甲天下!    

    唐代,牡丹首先受到皇帝的青睐。开元中,皇宫内兴庆池(现在的兴庆宫)沉香亭前牡丹盛开,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乘夜游赏,诏来翰林学士李白命赋诗助兴。李白即以牡丹喻贵妃。他在《清平调》(辞三章)中写了三首诗。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下面的牡丹花照片,均是我用傻瓜相机,在兴庆宫沉香亭处就是李白作诗的地方拍的。

 


杨贵妃(网上下载)

唐 李白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花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简析:这首诗以牡丹比杨贵妃。云彩好像贵妃的衣裳,牡丹花好像贵妃美丽的相貌。春风吹拂花槛,牡丹含露,正如贵妃承沐着皇上的恩露。这样的美人,要么在西王母居住的群玉山上,要么在神仙居住的瑶台才能看到,人间哪里有这般绿色呀!

 

 

唐 皮日休 牡丹

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简析:皮日休的乐府诗,受白居易的影响最大。这首诗首两句起兴,一语道出牡丹的与众不同,是落尽残红百花莫争的优势,起到了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三四句则采用了对仗的表现手法,无双和第一两个词表现出牡丹的绝代芳华的特点。这首诗中表现出诗人的才情和自信,借牡丹来抒发自己壮志情怀。

 

 


唐 刘禹锡 赏牡丹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蓉静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简析:庭前的芍药妖艳无比,池中的鞭蓉清净却少了些许情感,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  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京城.

 


宋 司马光 看花

洛阳春日最繁华,红绿阴中十万家。 

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 

 简析:洛阳的春天是最繁华的时候,红花绿叶中掩映着参差十万人家。有人说:“繁花似锦”,群花美的像绣在锦上的绣花,其实是人们把花绣在了锦上。

 

 

唐 李正封 牡丹诗

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丹景春醉容, 明月问归期。

 简析:早晨天际被红霞燃遍了,聚会开始,大家举杯,不知不自觉中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衣裳被各色的酒香、花香沉浸。在这样的明媚时节,很容易让人流连忘返,一拨又一拨的游人竟然醉了酒,忘了回家。

 

 

唐 王维 红牡丹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简析:红牡丹在绿叶丛中,外表显得多么闲静,红色衣衫由淡而渐深,内心却是愁肠欲断,春色岂能知道她的心情!

阅读    收藏 
标签:

小楷

增广贤文

楷书

书法

文化

休闲

娱乐

教育

分类: 小楷

增廣賢文

  《增广贤文》以民间有韵的谚语和文献佳句选编而成,其内容十分广泛,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几乎无所不含,而又语句通顺,易懂。中心是讲人生哲学、处世之道。儒家学说、佛教思想、道教思想的内容在里边均有体现。

    自得到《增广贤文》以来,她伴随着我,引导着我,走我的人生之路。去年冬天,用了两天半时间抄写完,如下: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篆刻: 屈原

 

石料:青田石     尺寸:3×4cm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就是创立了“词赋”这一文体),也开创了“贲草美人”的传统。《离骚》、《九章》、《九歌》、《天问》是屈原最主要的代表作。

  

******************************************** 

 

 

 草书: 端午节古诗两首

 

释文:              端午 唐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诗的大概意思:

    端午节大概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为什么而设立的?只是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于是我站在楚江上追思,眼前一片烟泼浩淼,空空荡荡,我轻蔑地笑了,为什么如此宽阔的大江,就不能包容一颗爱国的心,不能为敢于说真话的人洗刷冤屈呢?!

 

###################################################

释文:               和端午 北宋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作者:张耒

    张耒,字文潜,号柯山,生予北宋至和元年(1054),殁于政和四年(1114),享年六十一岁。他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因其曾担任过起居舍人,所以人又称其张右史;因其晚年居陈(今河南淮阳),陈地古名宛丘,所以人亦称其宛丘先生;因其仪观甚伟,魁梧逾常,所以人复称其“肥仙”。

 

   北宋诗人张耒《和端午》诗说:“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此诗凄清悲切、情意深沉。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是何等悲哀与无奈!无怪乎北宋进士余靖作诗说:“龙舟争快楚江滨,吊屈谁知特怆神。”但此句,却又分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于是三四两句便水到渠成、一挥而就。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