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若萌惟汤生
——《湘南草》序
意而
盛世承平,坫坛济济,百卉千葩。问至淳至纯,至真至正,至痴至专者,举目惟衡州汤生鹏举一人也。
诗如其人。仰披汤生玉翰,其风或近孟公浩然,超尘脱俗,清澄天真,横揽山野之仙气。无山水,即无汤生。此谓“恒养浩然气,逍遥荡九州”。
于汤生,道在山水。名号鹏举、沧海,皆合其“江海志”。男儿如骥,攀山为嗜,亲水成痴。一介彬彬儒生,屐痕已遍九牧。“绝境起长空,壮心久欲试。”“地卑千古事,天旷百年才。”或臻天人合一之境也。
天道万物,俱怀性灵。一花一木,一虫一豸,莫不关情。惜花常事。“侧身花下过,不敢踏残红。”怜物常情。“我本慈悲君却疑”,“从今生死两无知”。吾尝歌《葬
低头处亦脊矗然——
《低头集》序
意而
前人诗云: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惜中州文脉断有经年,诗学式微。幸逢舜日尧年,布衣韦带之士,亦可赋康衢之谣。吟人骚客,比肩皆是。屈指可数佼佼者,平江风雪兄当为其一。
品其诗先察其人。风雪君,其貌儒雅,行止谦和;其性耿直,磊落不羁;其言珠玑,语惊四座;其情幽深,婉约细密;其识睿敏,才贯二酉;其举豪上,迎来送往,颇得孟尝遗风,渐成泰山北斗之望。
风雪君行吟十有余年,操翰成章,涉笔成趣。观其作,大含细入,亦庄亦谐,可雅可俗,足见没石饮羽之力。律绝多道寻常物,运毫轻描淡写,亦咳唾成珠。“堪怜陌上深深草,蔓上眉山未染成”,青山翠色跃然入眸。“江水一何浑,舟声渐不闻”,声色皆闻也。“驾吁
标签:
七律
鹧鸪天
文化
古典诗词
|
分类:
古韵倾城
|
步睡公韵为寿
剑门捭阖问谁曾?李杜文章卿独能。
抱牍书生嘲绮梦,放歌儿女拥华灯。
稻梁谋奉椒兰室,枘凿心违金界绳。
悟道粥蔬知大衍,高情高骨胜高僧。
(金界绳,佛家语,用以分别界限的金制绳索。)
平安夜雅集分“何”字
煮酒时光霎那过,最长寒夜雨偏多。
节无三圣负原罪,霾有双关忘佛陀。
歧路袂分家国叹,老怀帽掩岁华蹉。
朅来且对平安牖,入耳风声奈我何。
临屏也步“忙茫”
岂因岁尾告匆忙,儿女心情向壁荒。
已倦掉书多潦草,且贪劝酒偶轻狂。
鸿鸥志有重霾怨,蝼蚁身无自主方。
辗转未能梅入梦,霜凝寒夜起苍茫。
中柱先生七秩暨《归人晚唱》付梓为贺
文星独曜晦翁家,琬琰于胸气自华。
【丙申中秋寄诸友为谢】
岂关圆月始思君,心上嘤鸣掌上文。
山河举目和光里,一缕清风不系云。
【丙申桂月廿二寄五澄兄】
烟花窗外管如何,红叶笔端思我么?
江南偶入潇湘梦,梦里君偏一笑过。
【丙申菊月初三赠月白兄】
菊色濡霜鬓,始怜秋色新。
谁差关外月,长照楚南人。
千里惟君我,百年剩晚晨。
诗肩应又瘦,风华一段春。
笨重的脚步声
替代入冬后沉默的鸟啼
踏醒四岁的清晨
一夜的大雪
吞没远近的山丘
遮没你的脚踝
挡不住你的笑容
照亮从你到我之间的距离
你身后每一个脚印
都是关于惊喜的音符
那天的清晨
世界只剩你我
雪落无声
檐下无风
至今 你欠我一个怀抱
“愁之愁,此去山又高,路又长,儿的身儿衰体又弱,山高路远,肾衰体弱,怎能行上?我的大翁叔,我何日里才得挨到帝邦?似这等对景悲,对景伤,对景好悲伤,悲悲悲伤愁断肠。我的两眼盈盈泪落两行……”朋友华的笔记本里,播放着湘剧《描容送行》。一声声,如泣如诉,凄恻回肠。
《描容送行》根据元末剧作家高明的《琵琶记》中一折改编而成,是一曲湘剧高腔传统剧目。剧情大致是书生蔡伯喈进京赶考得中状元,被丞相招为婿。而家乡遭灾,父母饿死,元配赵五娘埋葬公婆后,身背琵琶上路寻夫。与秦香莲寻陈世美的故事不同在于,蔡、赵二人最后得以大团圆。
高腔,是中国传统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国内许多地方的剧种都保存着高腔。高腔一般认为源于宋元时期的南北曲,脱胎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江西弋阳县的“弋阳腔”。弋阳腔的“不被管弦”、“其节以鼓”、“错用乡语”、“声高调锐、一唱众和”等特点,在各地高腔中也得以继承。“其节以鼓”,说的是高腔不用管弦,只用锣鼓打击乐伴奏,因此高腔的音乐风格比较喧闹、粗犷,唱腔旋律变异性也比较大,而锣鼓音乐特别丰富。“一唱众和”,指人声“帮腔”。帮腔的形式多样,前帮、后帮、帮一字
巧月初四,炊烟食代雅聚,拈韵得“蒿”字为朱公寿
鼓瑟吹笙醒寿醪,
慕君风骨淡如陶。
鸟从云外衔春色,
秋实丰余压野蒿。
醉花阴·丙申巧月十二,道法自然兄邀至华穗山庄赏荷。分韵得“半”字。
映颊绯红知日暖,袅娜芳姿软。
照水自惊鸿,容易西风,吹到眉弯散。
乍雨乍晴滋味换,人与花争璨。
低唱采莲歌,已忘扶归,更忘生涯半。
丙申孟秋廿四,梅城君招饮“湘当年”,分韵得“瑟”字。为《点绛唇》寄梅城君以谢
浅酌江东,可敲檀板听琴瑟。
巷斜楼窄
标签:
湖湘文化
碧湖诗社
开福寺
|
分类:
为稻梁谋
|
长沙城北。开福寺里的几只咕咕叫唤的鸽子,冲向空中从容盘旋一周,又飞落到庙宇屋檐边或地上。这是2016年5月27日下午。平日静无人迹的西厢房讲堂,忽然聚集上百名客人,赶来“碧湖讲坛”听课。肃穆的大讲堂可容纳百余人听讲,洁净的四壁上,挂满了古今吟咏开福寺的诗词书法作品。
每周五下午2点,讲堂例行开放诗词学习讲座。这天请来的老师是湖南诗词协会副会长、湖南文史研究馆馆员熊东遨先生。讲台上,早已花甲的熊老师精神矍铄地站立着开讲。他选取了一些古今诗作为范例,深入浅出地引领听众进入深邃奇妙的诗词世界。
开设讲坛原为开福寺的公益之举,从2009年9月创始至今已坚持近7年。早期只有国学班,由胡不群、喻当、饶崇炜等老师授课。以后又增设了佛学班和诗词班。来诗词班讲座的有曹琴、张建明、颜国良、余水容、彭进苗、刘毅洲和陈觉群等老师。诗词课不是教人背诵几首古诗,或是讲解几首古人的名句,要教人们创作古典诗词,让学员像古人一样写出合乎格律和韵部要求的作品来,或学会古人的“唱”诗方式。
坐在讲堂里听课学习的面孔,男女老少僧俗皆有。除了开福寺内爱好诗词的比丘尼——方丈能净大和尚就
标签:
湖湘文化
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平江九龙舞
|
分类:
燕语潇湘
|
相传战国末期,楚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殉国后,尸体沉入水底,被洞庭湖龙王锁住,无法返回人间。爱戴诗人的老百姓们于每年逢其忌日——即后来兴起的端午节,就驾起龙舟企盼打捞到屈原的忠骨。龙王的九个儿子被众人的缅怀之情感动,于是翻江倒海,大闹洞庭,逼得老龙王把屈原的遗体送回了人间。人们为感恩九龙义举,便模仿九龙的舞姿,创造了“九龙舞”。
这是民间传说中湖南平江县九龙舞的来历。与传说不同,平江九龙舞的起源据《平江县文化志》记载为,“始于汉、兴于唐,演绎至今。”九龙舞因“九龙同起舞,缺一不成龙”而得名,分布于汨罗江下游的浯口、时丰、伍市、向家一带,其中以平江县伍市镇白杨村的表演为代表。龙舞千年,由简到繁,由粗到精,如今已名扬中外,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伍市镇也获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荣誉称号。
龙,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湖南各地都自成风格的舞龙活动,如客家火龙、汝城香火龙、城步吊龙舞、雪峰断颈龙舞、芷江孽龙舞等。平江九龙舞相比之下,最独特处是九条龙齐舞,比起一条龙欣赏起来大为过瘾。而且表演不局限于九条龙,根据其编织图案的规律,二个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百年名联,豪气地宣示:谈到湖湘文化,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是绕不过的首站。因此本期推出了岳麓书院于今的掌门人朱汉民。从张栻、朱熹会讲到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求学,文脉相承,弦歌不绝至今,山间庭院里低调沉静地毓养着湖湘学派文化。整座山,因为一座书院,有了生动深刻的灵魂。
曾经,岳麓书院走出去的一大批湖湘士子,在晚清近代,“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在中华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当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知识分子改变世界的力量就举足轻重。时势造英雄,英雄更造就时势。在岳麓书院,追求的不仅仅是学术知识,更有精神世界的价值追求。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统一的背景下,才产生出经世致用,济世救民的一代骄子。
本期同时重点推出的是一群歌坛巾帼。李谷一、宋祖英、张也、陈思思、雷佳、王丽达,这一串熟悉的名字,带着大年夜温暖的气息,带着绕梁不绝的清脆回响。她们是活跃在春晚舞台上的几代民族演唱歌手。春晚,如今是每年除夕必有的一道盛宴,将全国人民欢乐地凝聚在一起。李谷一、宋祖英等热辣辣的湘妹子,用歌声征服了观众,在除夕的笑声中吹来一股清新的湖南风。她们奉献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