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故土河洛文化洛河情感杂谈 |
长篇系列散文《千里走洛河》之19:
洛河上的三线“建设”(下)》/刘剑锋
短短几年间在洛河岸边横空出世的“四厂一院”,给卫东及
卫东人带来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与命运。或许卫东人并不清楚这里是国家“三线建设”的产物,是特殊历史时期显得有些仓促的工业布局。这就注定有一天他们将会看到他们不愿看到的现实:卫东厂命运的改变和告别。而再次被改变的还有卫东。于是,过去与当下、相逢与告别、沸腾与沉寂、阵痛与重生所交织的历史与现实,是如此地碰触人心。
命运的告别
“三线建设”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做出的决策,出现了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文纯祥说,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方面是片面强调“靠山、分散、隐蔽”,一个劲地往山里钻,对自然环境缺乏科学勘察,许多区域地质状况复杂,自然灾害频发,生产和生存条件极为恶劣;另一方面,当时任务要求急,没有全面
标签:
河洛文化洛河情感故土 |
标签:
故土情感散文文化 |
分类: 我的散文 |
标签:
故土散文文化情感 |
分类: 我的散文 |
标签:
故土河洛文化洛河散文文化 |
分类: 我的散文 |
长篇系列散文《千里走洛河》之63:
洛河上的百年人家
100多年前的那个冬天,一个17岁的小伙儿用一根扁担挑了他全部的家当,离开丹凤的龙驹寨老家,一路北去,逃荒要饭。他无法预知自己的未来,他更不知道北边有一条洛河,那儿将是他的归宿。他可以什么都不知道,但是洛河知道,她将以自己宽的胸怀,容纳又一个饥寒交迫的游子。洛河就是这样,在已经流走的和正在流走的时光里,她接纳、包容并养育了多少人?
从丹凤到洛南
公元1912年冬天,一个17岁的小伙儿,带着自己的母亲,挑着一副扁担,一头是一只破风箱和铁锅,一头是个同样破烂的桐木箱子。对于这个小伙儿来说,这
标签:
故土河洛文化洛河情怀文学 |
标签:
河洛文化洛河散文故土情怀 |
分类: 我的散文 |
标签:
故土河洛文化洛河散文文化 |
标签:
洛惠渠洛南儿女英雄诗歌杂谈 |
分类: 后院诗草 |
标签:
杂谈诗歌命运 |
分类: 后院诗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