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d.h.mirage

timemirage

文化

幻影美术工作室

分类: 川大人文艺坊·设计

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珍藏展部份参展艺术家介绍——吉莉安·韦英 (Gillian Wearing)

 

  http://img1.artron.net/news/201001/2010012814360337694.jpg


boytime男孩时光


  56分钟录像带,循环播放


  吉莉安·韦英 (Gillian Wearing)


  吉莉安·韦英1963年出生于英国伯明翰。1985-1987年,在伦敦切尔西艺术学校学习,1987-1990年,就读于哥德史密斯学院。1993年,获英国电信青年当代艺术奖;1997年,获特纳奖;2005年,获阿尔勒国际艺术节的发展奖。如今在伦敦生活和创作。


  韦英的作品展示的是对日常生活中那些交互更迭着的悲喜经历的多元理解。她利用记录性摄影、电影和电视技术,通过对情景的微妙处理,来构建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忧虑、言语和行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标签:

d.h.mirage

timemirage

川音

成都美院

院长

马一平

油画

文化

分类: 川大人文艺坊·造型



 

 马一平:  教授,  高级顾问

    川音成都美术学院院长、油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任四川省美术联考委员会主任。曾任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青纱颂》参加四川省纪念反法西斯胜利五十周年美展一等奖,同年任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出版教材“二十一世纪艺术教育丛书”之一《色彩》西南师大出版社;出版教材“当代美术教育范画集”《油画风景》西南师大出版社;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标签:

timemirage

幻影诗社

原创诗歌

文化

分类: 川大人文艺坊·文学

 

http://v.iseeclan.com/2009-4/3/11193765/70915162527456783.jpg能把那一年

那一天

那一夜的痛苦取对数吗? &nbs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标签:

timemirage

幻影诗社

欧美名诗欣赏

荒原

爱略特

分类: 川大人文艺坊·文学

http://v.iseeclan.com/2009-4/3/11193765/70915162527456783.jpg                        

现代欧美诗歌的里程碑爱略特《荒原》赏读

 

    《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将西方社会描绘为万物萧瑟,生机寂灭的荒原。起首几句便流露出诗人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失望和悲哀。春天原本该万物复苏,生意盎然,而在诗人的笔下,现代文明的象征―――伦敦却是一片枯萎的荒原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标签:

timemirage

幻影诗社

苏轼

前赤壁赋

文学价值

书法价值

分类: 川大人文艺坊·文学

 《前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标签:

原创

现代派风格

诗歌

情殇

文化

分类: 川大人文艺坊·文学

[原创现代派风格诗歌]

情殇                                               

                                                            时间幻影 著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标签:

原创

现代派风格

诗歌

爱情

子夜

文化

分类: 川大人文艺坊·文学
 

 

意识的孩子飘浮着。雪白的波涛上。

那是爱的宇宙。打开的秘密,

那是少女豆蔻年华。

 

星空下躲藏的呻吟,发自肺腑,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标签:

世界名画

人体油画

安格尔

《泉》

文化

http://www.cpoint.cn/upload/gallery/200701/g2007010912460316.jpg

 

《泉》 1856年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法国 163cm*80cm 布 油彩 巴 奥赛博物馆藏


 

  年轻的裸女拿着壶罐让水倒出来,其肌肉因安格尔美丽柔缓的曲线而更具魅力。色彩运用非常柔和而富于变化。表现清高绝俗和庄严肃穆的美。这幅《泉》早在安格尔在佛罗伦萨期间就开始酝酿,事阁三十多年以后才最终完成。

  1856年,油画,164×82厘米,卢佛尔博物馆.

   安格尔从1830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逗留期间就开始创作《泉》,但一直没有完稿。二十六年以后,当他已是七十六岁高龄时才画完此画,据说曾有助手帮他绘制。这是安格尔的得意之作。安

阅读  ┆ 评论  ┆ 转载 ┆ 收藏 
博文
标签:

d.h.mirage

timemirage

文化

幻影美术工作室

分类: 川大人文艺坊·设计

英国文化协会当代艺术珍藏展部份参展艺术家介绍——吉莉安·韦英 (Gillian Wearing)

 

  http://img1.artron.net/news/201001/2010012814360337694.jpg


boytime男孩时光


  56分钟录像带,循环播放


  吉莉安·韦英 (Gillian Wearing)


  吉莉安·韦英1963年出生于英国伯明翰。1985-1987年,在伦敦切尔西艺术学校学习,1987-1990年,就读于哥德史密斯学院。1993年,获英国电信青年当代艺术奖;1997年,获特纳奖;2005年,获阿尔勒国际艺术节的发展奖。如今在伦敦生活和创作。


  韦英的作品展示的是对日常生活中那些交互更迭着的悲喜经历的多元理解。她利用记录性摄影、电影和电视技术,通过对情景的微妙处理,来构建普通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忧虑、言语和行为。这种使观众置身于经过微妙处理后的情景中的作品,使观众感觉到不安:面对韦英的作品,我们不得不对自己固有的一些偏见提出质疑。


  她对个人与集体概念也很有兴趣。在录像作品《60分钟的沉默》[Sixty Minute Silence,1996]里,26个警官为她摆好了一个姿势并保持一个小时。乍一看,这个作品像一张普通的正式集体合影,但走近一些,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其中有着微微的动弹。警官们试图保持静止不动,但身体的紧张与疲劳,会在这一个小时中,随着时间的慢慢增加而渐渐增强。虽然警官们穿的是制服——他们地位的象征,但一个小时内他们都必须保持这种被约束的姿势。事实上,韦英通过暂时的约束,把警官置身在一中不舒服的状态中,赋予观众成为一个偷窥者的机会,从而实现了角色的反串。


  韦英对社会中的个体始终很关注。这一点体现在她的作品《能说出你真实想法的标语,而不是让你言不由衷的标语》[Signs that Say What You Want Them To Say and Not Signs that Say What Someone Else Wants You To Say,1992-1993]中,创作这一系列作品时,韦英随机选择过往的行人,问他们是否愿意在纸上写下他们的想法并举起这张纸让她拍下来。与记录性的摄影新闻工作相反,她这么做是试图让这些参与者积极地参与进来,向社会陈规和假态提出挑战。系列作品之一,《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联系的,关键是你要意识到它并且理解它》[Everything is connected in life the point is you know it and understand it],展示的是一位年轻人以一种非常友善的态度,和观众分享他对存在的理解。通过这样的作品,韦英在为社会中的个体提供一个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该作品也证实了她个人对社会归属问题的关注。


  韦英的首次个展是1993年在伦敦竞赛城画廊举办的。其他精选个展有:苏黎世美术馆,1997年;Serpentine画廊,伦敦,2000年;Fundacion la Caixa基金会,马德里,2001年;慕尼黑艺术协会,2001年;巴黎市立现代美术馆,2001年;法兰斯哈尔司博物馆,荷兰哈勒姆,2004年;克雅斯玛当代艺术博物馆,芬兰赫尔辛基,2004年;Bloomberg Space空间,伦敦,2005年;澳大利亚当代艺术中心,2006年。


  与歌德史密斯学院的其他同学们一样,韦英的作品参加过很多重要的群展,包括:“’精彩!’来自伦敦的新艺术”,明尼阿波利斯和休斯顿,1995-1996年;“满堂红:英国青年艺术”,沃尔夫斯堡现代美术馆,以及Van Abbemuseum博物馆,艾恩德霍芬,1996年;“感觉:萨奇收藏的英国青年艺术家作品”,伦敦、柏林和纽约,1997-1999年。


  Gillian Wearing


  Gillian Wearing was born in Birmingham, England in 1963. She studied at Chelsea School of Art, London, 1985-7 and at Goldsmiths College, London, 1987-90. She won the BT Young Contemporaries Prize in 1993, the Turner Prize in 1997 and the Outreach Award at the Rencontres d’Arles Festival in 2005. Wearing lives and works in London.


  Wearing’s work demonstrates a complex understanding of the alternately comic and tragic experiences of everyday life. She uses the techniques of documentary photography, film and television to frame the concerns, words and actions of ordinary people, often in everyday situations slightly and often subtly displaced in context. This repositioning creates an uneasy sense in the viewer - it forces us to question our preconceptions in face of the image Wearing presents to us.


  She also has an interest in the idea of individualism and grouping. In her work 60 Minute Silence (1996), 26 police officers were asked to pose for her for the duration of one hour. At first glace, the work looks like a formal group portrait photograph, then as you look closely you start to perceive slight movement within the frame. The tension and restlessness builds up over an hour as the officers attempt to remain still. Although the police officers are on display in their uniform, a symbol of their position, they remain captives within the frame for the duration of an hour, in effect Wearing has reversed roles by putting them in an uncomfortable situation through their temporary restraint, and empowering the spectators in the process as voyeurs.


  Her ongoing concern with individualism within society is also present in Signs that say what you want them to say and not Signs that say what someone else wants you to say (1992-3). In this series, the artist asked random passers-by if they would agree to note down their thoughts on a piece of paper and to be photographed holding these. Contrary to social documentary photojournalism the artist attempts to actively involve her protagonists in order to challenge social stereotypes and assumptions. In one work of the series, Everything is connected in life the point is you know it and understand it, a young man shares his existentialist thoughts with the viewer in a very disarming manner. Here Wearing gives an individual a platform for self-expression_r_r, and the result underlines her personal interest in social belonging.


  Wearing’s first solo exhibition was held at City Racing, London, 1993. Other selected solo exhibitions include: Kunsthaus Zurich, 1997; Serpentine Gallery, London, 2000; Fundación la Caixa, Madrid, 2001; Kunstverein Munchen, 2001; Musée d’Art Moderne de la Ville de Paris, 2001; Frans Hals Museum, Haarlem, 2004; Kiasma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Helsinki, 2004; Bloomberg Space, London, 2005; Australian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 2006.


  Along with other Goldsmiths peers, her work was included “ ‘Brilliant!’ New Art from London”, Minneapolis and Houston, 1995-6; “Full House: Young British Art, Kunstmuseum Wolfsburg, and Stedelijk Van Abbemuseum, Eindhoven, 1996, and “Sensation: Young British Artists from the Saatchi collection”, London, Berlin and subsequently New York, 1997-9.

阅读    收藏 
标签:

d.h.mirage

timemirage

川音

成都美院

院长

马一平

油画

文化

分类: 川大人文艺坊·造型



 

 马一平:  教授,  高级顾问

    川音成都美术学院院长、油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任四川省美术联考委员会主任。曾任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青纱颂》参加四川省纪念反法西斯胜利五十周年美展一等奖,同年任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出版教材“二十一世纪艺术教育丛书”之一《色彩》西南师大出版社;出版教材“当代美术教育范画集”《油画风景》西南师大出版社;2007年作为主讲教师申报省级精品课程——《色彩》并获通过;2007年应湖南美术出版社邀请编写《油画风景教学》。

 

作者: 马一平
尺寸: 120×160厘米
估价: RMB 98,000-120,000元
备注: 签名:Mayiping背面:马一平 1999
马一平(1941-)浙江龙游人。196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历任四川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现为川音成都美术学院院长、教授。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出国展览并获奖,多次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作品,并出版有专著。
单纯的符号,单纯的结构,单纯的序列性组合,单纯的色调,单纯的选材,给马一平先生作品带来单纯的形式风格,带来迥异于西方躁动、冲突、精谨、复杂的东方式静穆、和谐、简约、单纯、一种与中国传统绘画意境之“简”、“淡”“自然”“空灵”相生相发的中国当代油画的默契……
——林木(四川大学教授、美术批评家)
出版:《美术观察》2000年10期。


成交价格:¥44,000
估       价:¥40,000¥60,000
预展日期:--
拍卖日期:2007年12月16日
拍卖地点:成都锦江宾馆(二楼锦江厅)
作       者: 马一平[查看拍品]
尺       寸:60×51cm
简     介:
签名:M2003个人简历:马一平,生于1941年,浙江金华人。擅长油画、壁画。1954年考入西南美专附中,1962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绘画系,后留校任教。现任川音美术学院



阅读    收藏 
标签:

timemirage

幻影诗社

原创诗歌

文化

分类: 川大人文艺坊·文学

 

http://v.iseeclan.com/2009-4/3/11193765/70915162527456783.jpg能把那一年

那一天

那一夜的痛苦取对数吗?  

-----献给十年前逝世的情人

 

(原创诗歌) TIMEMIRAGE 著  2009年6月1日于成都。

 

 花非花,情非情。一曲挽歌。

                            TIMEMIRAGE题记

 

          一、


那一年。那一天。那一夜。
消音的褐色暗夜,蝙蝠疾飞
穿过方城十字对称的街灯
冷金属的光芒。在特色意识冲动中


移动在一根头发的裂缝中
暴风眼掠过,撕裂了语言的咽喉
我变成了暗哑的苦石
掩饰着荒芜的城头


我的面孔静止,
相对于时间的横轴来说。
我在过去时态里,囚禁着


能把痛苦取对数吗?!
十年对数摇身变一年?!
一年对数摇身归成零?!

 

           二、


另一年。另一天。另一夜。
她剥落她自己,虽然她情愿。
她缓慢,又为这缓慢而羞惭。
她愿意唤醒她自己。

 

变暗的舞台。合舞
叠印,分离又渴望。
她升腾自己的轻,

 

他们把热度散发,
舞的炫目浇灌着黑暗。
她的波动更绵远,
她旋转,奔突,跃起。

 

两株鲜亮的植物,经受了
热力的雨,速度的风,
海浪的颠簸。


      三、

 

古代的美人已然长逝,
我命中的情人已然长逝,
她们的碎镜给我们披上光之衣


所有逝去的美人,将要
逝去的美人,都只能在
诗歌中显影

 

无论是在城池的黑夜,
还是在南飞的孤独中,
她的威严比什么都温柔甜蜜,
她的超凡肉体有天使的芳香。


今晚你将说什么,孤独的灵魂、
我的心,憔悴的心, 将说什么?
对那个我的天使、我的缪斯,我的圣母?

 

 

阅读    收藏 
标签:

timemirage

幻影诗社

欧美名诗欣赏

荒原

爱略特

分类: 川大人文艺坊·文学

http://v.iseeclan.com/2009-4/3/11193765/70915162527456783.jpg                        

现代欧美诗歌的里程碑爱略特《荒原》赏读

 

    《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将西方社会描绘为万物萧瑟,生机寂灭的荒原。起首几句便流露出诗人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失望和悲哀。春天原本该万物复苏,生意盎然,而在诗人的笔下,现代文明的象征―――伦敦却是一片枯萎的荒原。在这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生犹死,心中唯有幻灭和绝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滥着海一样的情欲。在这令人窒息的现实中充斥着庸俗卑下的人欲,死亡的阴云浓浓地罩在了西方世界的上空,人们在浑浑噩噩之中走向死亡。诗人把现实社会比作地狱,现代人视为没有灵魂的幽灵。

      

 

 

荒原


“是的,我自己亲眼看见古米的西比尔吊在一个笼子里。孩子们在问她:西比尔,你要什么的时候,她回答说,我要死。”


(献给埃兹拉·庞德最卓越的匠人)

 

一、死者葬礼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
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
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
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
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
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
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
夏天来得出人意外,在下阵雨的时候
来到了斯丹卜基西;我们在柱廊下躲避,
等太阳出来又进了霍夫加登,
喝咖啡,闲谈了一个小时。
我不是俄国人,我是立陶宛来的,是地道的德国人。
而且我们小时候住在大公那里
我表兄家,他带着我出去滑雪橇,
我很害怕。他说,玛丽,
玛丽,牢牢揪住。我们就往下冲。
在山上,那里你觉得自由。
大半个晚上我看书,冬天我到南方。

什么树根在抓紧,什么树根在从
这堆乱石块里长出?人子啊,
你说不出,也猜不到,因为你只知道
一堆破烂的偶像,承受着太阳的鞭打
枯死的树没有遮荫。蟋蟀的声音也不使人放心,
焦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只有
这块红石下有影子,
(请走进这块红石下的影子)
我要指点你一件事,它既不像
你早起的影子,在你后面迈步;
也不像傍晚的,站起身来迎着你;
我要给你看恐惧在一把尘土里。

风吹得很轻快,
吹送我回家去,
爱尔兰的小孩,
你在哪里逗留?
“一年前你先给我的是风信子;
他们叫我做风信子的女郎”,
——可是等我们回来,晚了,从风信子的园里来,
你的臂膊抱满,你的头发湿漉,我说不出
话,眼睛看不见,我既不是
活的,也未曾死,我什么都不知道,
望着光亮的中心看时,是一片寂静。
荒凉而空虚是那大海。
马丹梭梭屈里士,著名的女相士,
患了重感冒,可仍然是
欧罗巴知名的最有智慧的女人,
带着一副恶毒的纸牌,这里,她说,
是你的一张,那淹死了的腓尼基水手,
(这些珍珠就是他的眼睛,看!)
这是贝洛多纳,岩石的女主人
一个善于应变的女人。
这人带着三根杖,这是“转轮”,
这是那独眼商人,这张牌上面
一无所有,是他背在背上的一种东西。
是不准我看见的。我没有找到
“那被绞死的人”。怕水里的死亡。
我看见成群的人,在绕着圈子走。
谢谢你。你看见亲爱的爱奎尔太太的时候
就说我自己把天宫图给她带去,
这年头人得小心啊。

并无实体的城,
在冬日破晓的黄雾下,
一群人鱼贯地流过伦敦桥,人数是那么多,
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
叹息,短促而稀少,吐了出来,
人人的眼睛都盯住在自己的脚前。
流上山,流下威廉王大街,
直到圣马利吴尔诺斯教堂,那里报时的钟声
敲着最后的第九下,阴沉的一声。
在那里我看见一个熟人,拦住他叫道:“斯代真!”
你从前在迈里的船上是和我在一起的!
去年你种在你花园里的尸首,
它发芽了吗?今年会开花吗?
还是忽来严霜捣坏了它的花床?
叫这狗熊星走远吧,它是人们的朋友,
不然它会用它的爪子再把它挖掘出来!
你!虚伪的读者!——我的同类——我的兄弟!

 

       第二章《对弈》。用维吉尔的《伊尼特》、奥维德的《变形记》和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这些作品中描写的上流社会男女的淫欲和罪恶与现实低层社会卑鄙龌龊的肉体交易叠映,突出表现精神枯萎,道德堕落的现代生活。物别是《变形记》中翡绿眉拉被国王铁卢欧斯强奸杀死后变为莺夜=典故的引用,自然有力地表达了诗歌深刻的主题。对弈即争斗,象征现代人的勾心斗角,用古代的暴行和现代的罪恶相比较。艾略特认为,现代人重复着古代的人罪恶,世界放纵兽欲,人们成了丧失人性的行尸走肉,说他们“是在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骨头都丢得精光。”

 

二、对弈

她所坐的椅子,像发亮的宝座
在大理石上放光,有一面镜子,
座上满刻着结足了果子的藤,
还有个黄金的小爱神探出头来
(另外一个把眼睛藏在翅膀背后)
使七枝光烛台的火焰加高一倍,
桌子上还有反射的光彩
缎盒里倾注出的炫目辉煌,
是她珠宝的闪光也升起来迎着;
在开着口的象牙和彩色玻璃制的
小瓶里,暗藏着她那些奇异的合成香料——膏状,粉状或液体的——使感觉
局促不安,迷惘,被淹没在香味里;受到
窗外新鲜空气的微微吹动,这些香气
在上升时,使点燃了很久的烛焰变得肥满,
又把烟缕掷上镶板的房顶,
使天花板的图案也模糊不清。
大片海水浸过的木料洒上铜粉
青青黄黄地亮着,四周镶着的五彩石上,
又雕刻着的海豚在愁惨的光中游泳。
那古旧的壁炉架上展现着一幅
犹如开窗所见的田野景物,
那是翡绿眉拉变了形,遭到了野蛮国王的
强暴:但是在那里那头夜莺
她那不容玷辱的声音充满了整个沙漠,
她还在叫唤着,世界也还在追逐着,
“唧唧”唱给脏耳朵听。
其它那些时间的枯树根
在墙上留下了记认;凝视的人像
探出身来,斜倚着,使紧闭的房间一片静寂。
楼梯上有人在拖着脚步走。
在火光下,刷子下,她的头发
散成了火星似的小点子
亮成词句,然后又转而为野蛮的沉寂。

“今晚上我精神很坏。是的,坏。陪着我。
跟我说话。为什么总不说话。说啊。
你在想什么?想什么?什么?
我从来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想。”

我想我们是在老鼠窝里,
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尸骨都丢得精光。
“这是什么声音?”
风在门下面。
“这又是什么声音?风在干什么?”
没有,没有什么。
“你
“你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没看见?什么都
不记得?”
我记得
那些珍珠是他的眼睛。
“你是活的还是死的?你的脑子里竟没有什么?”
可是
噢噢噢噢这莎士比希亚式的爵士音乐——
它是这样文静
这样聪明
“我现在该做些什么?我该做些什么?
我就照现在这样跑出去,走在街上
披散着头发,就这样。我们明天该作些什么?
我们究竟该作些什么?”
十点钟供开水。
如果下雨,四点钟来挂不进雨的汽车。
我们也要下一盘棋,
按住不知安息的眼睛,等着那一下敲门的声音。

丽儿的丈夫退伍的时候,我说——
我毫不含糊,我自己就对她说,
请快些,时间到了
埃尔伯特不久就要回来,你就打扮打扮吧。
他也要知道给你镶牙的钱
是怎么花的。他给的时候我也在。
把牙都拔了吧,丽儿,配一副好的,
他说,实在的,你那样子我真看不得。
我也看不得,我说,替可怜的埃尔伯特想一想,
他在军队里耽了四年,他想痛快痛快,
你不让他痛快,有的是别人,我说。
啊,是吗,她说。就是这么回事。我说。
那我就知道该感谢谁了,她说,向我瞪了一眼。
请快些,时间到了
你不愿意,那就听便吧,我说。
你没有可挑的,人家还能挑挑拣拣呢。
要是埃尔伯特跑掉了,可别怪我没说。
你真不害臊,我说,看上去这么老相。
(她还只三十一。)
没办法,她说,把脸拉得长长的,
是我吃的那药片,为打胎,她说。
(她已经有了五个。小乔治差点送了她的命。)
药店老板说不要紧,可我再也不比从前了。
你真是个傻瓜,我说。
得了,埃尔伯特总是缠着你,结果就是如此,我说,
不要孩子你干吗结婚?
请快些,时间到了
说起来了,那天星期天埃尔伯特在家,他们吃滚烫的烧火腿,
他们叫我去吃饭,叫我乘热吃——
请快些,时间到了
请快些,时间到了
明儿见,毕尔。明儿见,璐。明儿见,梅。明儿见。
再见。明儿见,明儿见。
明天见,太太们,明天见,可爱的太太们,明天见,明天见。

 

 

      第三章《火诫》。表现伦敦这现代荒原上庸俗、肮脏、罪恶的生活:圣洁的教堂赞歌中,世界重复着铁卢的兽行;明亮的月光下,母女登俩干着卖淫行径;昏黄的浓雾中,商人为金钱而奔走;精神空虚的青年男女在苟合中打发光阴;人们寻欢作乐后留下的浊物漂浮在昔日诗意盎然的泰晤土河。在诗人看来,情欲之火毁灭了人性也毁灭了大自然,造成了这个“乌有和乌有联结在一起的现实”。他向佛陀吁请,要让焚烧物的火来扫尽情欲,拯救人类:“烧啊烧啊烧啊烧啊/主啊你把我拯拔出来/主啊你拯拔/烧啊”。

 

三、火诫

 

河上树木搭成的蓬帐已破坏:树叶留下的最后手指
想抓住什么,又沉落到潮湿的岸边去了。那风
吹过棕黄色的大地,没人听见。仙女们已经走了。
可爱的泰晤士,轻轻地流,等我唱完了歌。
河上不再有空瓶子,加肉面包的薄纸,
绸手帕,硬的纸皮匣子,香烟头
或其他夏夜的证据。仙女们已经走了。
还有她们的朋友,最后几个城里老板们的后代;
走了,也没有留下地址。
在莱芒湖畔我坐下来饮泣……
可爱的泰晤士,轻轻地流,等我唱完了歌。
可爱的泰晤士,轻轻地流,我说话的声音不会大,也不会多。
可是在我身后的冷风里我听见
白骨碰白骨的声音,慝笑从耳旁传开去。
一头老鼠轻轻穿过草地
在岸上拖着它那粘湿的肚皮
而我却在某个冬夜,在一家煤气厂背后
在死水里垂钓
想到国王我那兄弟的沉舟
又想到在他之前的国王,我父亲的死亡。
白身躯赤裸裸地在低湿的地上,
白骨被抛在一个矮小而干燥的阁楼上,
只有老鼠脚在那里踢来踢去,年复一年。
但是在我背后我时常听见
喇叭和汽车的声音,将在
春天里,把薛维尼送到博尔特太太那里。
啊月亮照在博尔特太太
和她女儿身上是亮的
她们在苏打水里洗脚
啊这些孩子们的声音,在教堂里歌唱!

吱吱吱
唧唧唧唧唧唧
受到这样的强暴。
铁卢

并无实体的城
在冬日正午的黄雾下
尤吉尼地先生,哪个士麦那商人
还没光脸,袋里装满了葡萄干
到岸价格,伦敦:见票即付,
用粗俗的法语请我
在凯能街饭店吃午饭
然后在大都会度周末。

在那暮色苍茫的时刻,眼与背脊
从桌边向上抬时,这血肉制成的引擎在等侯
像一辆出租汽车颤抖而等候时,
我,帖瑞西士,虽然瞎了眼,在两次生命中颤动,
年老的男子却有布满皱纹的女性乳房,能在
暮色苍茫的时刻看见晚上一到都朝着
家的方向走去,水手从海上回到家,
打字员到喝茶的时候也回了家,打扫早点的残余,点燃了她的炉子,拿出罐头食品。
窗外危险地晾着
她快要晒干的内衣,给太阳的残光抚摸着,
沙发上堆着(晚上是她的床)
袜子,拖鞋,小背心和用以束紧身的内衣。
我,帖瑞西士,年老的男子长着皱褶的乳房
看到了这段情节,预言了后来的一切——
我也在等待那盼望着的客人。
他,那长疙瘩的青年到了,
一个小公司的职员,一双色胆包天的眼,
一个下流家伙,蛮有把握,
正像一顶绸帽扣在一个布雷德福的百万富翁头上。
时机现在倒是合式,他猜对了,
饭已经吃完,她厌倦又疲乏,
试着抚摸抚摸她
虽说不受欢迎,也没受到责骂。
脸也红了,决心也下了,他立即进攻;
探险的双手没遇到阻碍;
他的虚荣心并不需要报答,
还欢迎这种漠然的神情。
(我,帖瑞西士,都早就忍受过了,
就在这张沙发或床上扮演过的;
我,那曾在底比斯的墙下坐过的
又曾在最卑微的死人中走过的。)
最后又送上形同施舍似的一吻,
他摸着去路,发现楼梯上没有灯……

她回头在镜子里照了一下,
没大意识到她那已经走了的情人;
她的头脑让一个半成形的思想经过:
“总算玩了事:完了就好。”
美丽的女人堕落的时候,又
在她的房里来回走,独自
她机械地用手抚平了头发,又随手
在留声机上放上一张片子。
“这音乐在水上悄悄从我身旁经过”
经过斯特兰德,直到女王维多利亚街。
啊,城啊城,我有时能听见
在泰晤士下街的一家酒店旁
那悦耳的曼陀铃的哀鸣
还有里面的碗盏声,人语声
是渔贩子到了中午在休息:那里
殉道堂的墙上还有
难以言传的伊沃宁的荣华,白的与金黄色的。

长河流汗
流油与焦油
船只漂泊
顺着来浪
红帆
大张
顺风而下,在沉重的桅杆上摇摆。
船只冲洗
漂流的巨木
流到格林威治河区
经过群犬岛。
Weialala leia
Wallala leialala

伊丽莎白和莱斯特
打着桨
船尾形成
一枚镶金的贝壳
红而金亮
活泼的波涛
使两岸起了细浪
西南风
带到下游
连续的钟声
白色的危塔
Weialala leia
Wallala leialala
“电车和堆满灰尘的树。
海勃里生了我。里其蒙和邱
毁了我。在里其蒙我举起双膝
仰卧在独木舟的船底。

“我的脚在摩尔该,我的心
在我的脚下。那件事后
他哭了。他答应‘重新做人’。
我不作声。我该怨恨什么呢?”

“在马该沙滩
我能够把
乌有和乌有联结在一起
脏手上的破碎指甲。
我们是伙下等人,从不指望
什么。”
啊呀看哪
于是我到迦太基来了

烧啊烧啊烧啊烧啊
主啊你把我救拔出来
主啊你救拔

烧啊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通共只有10行,行行都是含义深刻的象征,有人说它象征的内容抵得过但丁的一部《炼狱》。人在欲海中死去,死去后忘掉生前的一切,让他静静地在死亡的欲海中反思。艾略特笔下的海既是情欲的象征,它夺去了人的生命,又是炼狱,它让人认清自己生前的罪恶。实际上艾略特是要现代人正视自己的罪恶,洗涮自己的灵魂。

    

  

四、水里的死亡

 

腓尼基人弗莱巴斯,死了已两星期,
忘记了水鸥的鸣叫,深海的浪涛
利润与亏损。
海下一潮流
在悄声剔净他的骨。在他浮上又沉下时
他经历了他老年和青年的阶段
进入漩涡。
外邦人还是犹太人
啊你转着舵轮朝着风的方向看的,
回顾一下弗莱巴斯,他曾经是和你一样漂亮、高大的。

 

  

    第五章《雷霆的话》。重新回到欧洲是一片干旱的荒原这一主题。诗的起首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来象征信仰、理想、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欧洲大地上消失,诗人认为,从此欧洲便成了一片可怖的荒原。人们渴望着活命的水,盼望着救世主的出现,盼望着世界的复苏,灵魂的再造。他用《圣经》的典故写了耶稣复活后的身影。然而基督并未重临,却听见了惊天动地的声巨响―――革命的象征。艾略特把社会主义革命视为人类的一场灾难。最后,诗人借雷霆的话告诫人们:要施舍、同情、克制、皈依宗教,这样大地才会复苏,人们才分摆脱不死不活的处境获得永久的宁静。 
     

 

五、雷霆的话

火把把流汗的面庞照得通红以后
花园里是那寒霜般的沉寂以后
经过了岩石地带的悲痛以后
又是叫喊又是呼号
监狱宫殿和春雷的
回响在远山那边震荡
他当时是活着的现在是死了
我们曾经是活着的现在也快要死了
稍带一点耐心

这里没有水只有岩石
岩石而没有水而有一条沙路
那路在上面山里绕行
是岩石堆成的山而没有水
若还有水我们就会停下来喝了
在岩石中间人不能停止或思想
汗是干的脚埋在沙土里
只要岩石中间有水
死了的山满口都是龋齿吐不出一滴水
这里的人既不能站也不能躺也不能坐
山上甚至连静默也不存在
只有枯干的雷没有雨
山上甚至连寂寞也不存在
只有绛红阴沉的脸在冷笑咆哮
在泥干缝猎的房屋的门里出现
只要有水
而没有岩石
若是有岩石
也有水
有水
有泉
岩石间有小水潭
若是只有水的响声
不是知了
和枯草同唱
而是水的声音在岩石上
那里有蜂雀类的画眉在松树间歌唱
点滴点滴滴滴滴
可是没有水

谁是那个总是走在你身旁的第三人?
我数的时候,只有你和我在一起
但是我朝前望那白颜色的路的时候
总有另外一个在你身旁走
悄悄地行进,裹着棕黄色的大衣,罩着头
我不知道他是男人还是女人
——但是在你另一边的那一个是谁?

这是什么声音在高高的天上
是慈母悲伤的呢喃声
这些带头罩的人群是谁
在无边的平原上蜂拥而前,在裂开的土地上蹒跚而行
只给那扁平的水平线包围着
山的那边是哪一座城市
在紫色暮色中开裂、重建又爆炸
倾塌着的城楼
耶路撒冷雅典亚力山大
维也纳伦敦
并无实体的

一个女人紧紧拉直着她黑长的头发
在这些弦上弹拨出低声的音乐
长着孩子脸的蝙蝠在紫色的光里
嗖嗖地飞扑着翅膀
又把头朝下爬下一垛乌黑的墙
倒挂在空气里的那些城楼
敲着引起回忆的钟,报告时刻
还有声音在空的水池、干的井里歌唱。
在山间那个坏损的洞里
在幽黯的月光下,草儿在倒塌的
坟墓上唱歌,至于教堂
则是有一个空的教堂,仅仅是风的家。
它没有窗子,门是摆动着的,
枯骨伤害不了人。
只有一只公鸡站在屋脊上
咯咯喔喔咯咯喔喔
刷的来了一炷闪电。然后是一阵湿风
带来了雨

恒河水位下降了,那些疲软的叶子
在等着雨来,而乌黑的浓云
在远处集合在喜马望山上。
丛林在静默中拱着背蹲伏着。
然后雷霆说了话
DA
Datta:我们给了些什么?
我的朋友,热血震动着我的心
这片刻之间献身的非凡勇气
是一个谨慎的时代永远不能收回的
就凭这一点,也只有这一点,我们是存在了
这是我们的讣告里找不到的
不会在慈祥的蛛网披盖着的回忆里
也不会在瘦瘦的律师拆开的密封下
在我们空空的屋子里
DA
Dayadhvam:我听见那钥匙
在门里转动了一次,只转动了一次
我们想到这把钥匙,各人在自己的监狱里
想着这把钥匙,各人守着一座监狱
只在黄昏的时候,世外传来的声音
才使一个已经粉碎了的柯里欧莱纳思一度重生
DA
Damyata:那条船欢快地
作出反应,顺着那使帆用桨老练的手
海是平静的,你的心也会欢快地
作出反应,在受到邀请时,会随着
引导着的双手而跳动

我坐在岸上
垂钓,背后是那片干旱的平原
我应否至少把我的田地收拾好?
伦敦桥塌下来了塌下来了塌下来了
然后,他就隐身在炼他们的火里,
我什么时候才能象燕子——啊,燕子,燕子,
阿基坦的王子在塔楼里受到废黜
这些片断我用来支撑我的断垣残壁
那么我就照办吧。希罗尼母又发疯了。
舍己为人。同情。克制。
平安。平安
平安。

   

 

    枯萎的荒原―――庸俗丑恶、虽生犹死的人们―――复活的希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全诗阴冷朦胧的画面,深刻地表现了人欲横渡、精神堕落、道德沦丧、生活卑劣猥琐、丑恶黑暗的西方社会的本来面貌,传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态和精神危机,从而否定了现代西方文明。同时,诗歌把西方社会的堕落归之于人的“原罪”,把恢复宗教精神当作拯救西方世界,拯救现代人的灵丹妙药,反映出艾略特思想上的保守和反动。

   

     《荒原》在艺术上的成就超过现代派的其他诗作,是一首具有借鉴价值,值得认得认真研究的杰作。这首抒情长诗风格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柔和了象征主义、意象主义和玄学派的一些特点。诗中陈述与咏叹,抒情与讽刺,描绘与警句,庄严典雅的诗句、滑稽可哂的市井俗语,交织穿插为五彩缤纷的景象。大量的典故(作者引用36个作家、56部作品和6种外文)、比喻、暗示、联想、对应等象征主义手法及意象叠加,时空交错等现代诗歌表现手段,诗人用来得心应手。他甚至大胆采用了象征里套象征、神话里面套神话、神话和现实交错、古与今杂柔、虚与实融汇的手法,使得诗歌高度的抽象化、哲理化有机地统一起来,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拓展了诗歌的思想内容。《荒原》在艺术表现上的不足是用典故太多,且想象、联想和暗示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造成诗歌涩难解,使一般读者望而却步。若无艾略特自己加上的50多条注解,许多地方都无法懂得。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的第一个流派,后期象征主义对文学的发展是有独特贡献的。它在艺术上的创造、开拓所到得的成功经验,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段,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影响了现代主义的各个流派;象征主义作家着力表现内心世界,也是对文学领域的拓展。但是,象征主义在艺术上过分追求表现形式而造成的神秘晦涩与内容上表现出来的悲观主义、宗教神秘主义和反动倒退的社会主张则是应当否定的。

阅读    收藏 
标签:

timemirage

幻影诗社

苏轼

前赤壁赋

文学价值

书法价值

分类: 川大人文艺坊·文学

 《前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前赤壁赋》赏析

   
    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非但不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作者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歌中的"击空明兮溯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客的伤感起于曹操的 "月明星稀",终于"抱明月而长终"、"托遗响于悲风"的悲哀,仍然不离"风"、"月"二字。苏子的对答,亦从清风、明月入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完美统一。

  

    之所以说《前赤壁赋》是苏轼散文的代表作,是因为这篇文章几乎包揽了苏文的主要风格特点。宋元明清以来,不少文人纷纷指出,苏文的风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说是"汗漫",是"畅达",是"一泻千里、纯以气胜",确实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够全面、确切。从《前赤壁赋》来看,苏文的风格乃是一种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阳刚之美。

 

    文中无论说理,还是叙事、抒情,都能"随物赋形"、穷形尽相,写欢快时可以羽化登仙、飘然世外;述哀伤时,又能拿动蛟龙、泣嫠妇作比;而苏文的舒卷自如、活泼流畅,在《前赤壁赋》中也不难发现,像"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这样的句子真是一气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挥洒自如。至于语言的精练生动、词简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举来,毫不费力。“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渺沧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

   

   《前赤壁赋》一文还充分体现了苏轼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畅的特色,那种纯真自然之美给古往今来的无数读者带来了多么难忘的艺术享受。

   附录一、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从战国时荀卿的《赋篇》创其名开始,先后出现了宏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文。这篇《前赤壁赋》是韵文,从头至尾换了十二次韵;像汉赋一样,采用主客答问的方式来阐述作者的思想、认识;又似骈赋和律赋,行文之中常使用排比与对偶,具备了"赋"的基本特征,但它又不为"赋 "这种文体所拘泥,多处运用散文笔法,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可以称得上是散韵巧妙结合、诗文和谐统一的佳篇,对辞赋体的发展与突破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前赤壁赋》注释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 (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性活用

  1、名作动

  歌 唱 扣舷而歌之

  桂 用桂树做 桂棹兮兰桨

  兰 用木兰做 桂棹兮兰桨

  下 攻下 下江陵

  东 向东进军 顺流而东也

  渔樵 捕鱼砍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白 显出白色 不知东方之既白

  2、名作状

  南 向南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西 向西 西望夏口

  东 向东 东望武昌

  3、名词作意动

  侣 把...当做伴侣 侣鱼虾而友麋鹿

  友 把...当做朋友 侣鱼虾而友麋鹿

  4、使动用法

  舞 使...舞动 舞幽壑之潜蛟

  泣 使...哭泣 泣孤舟之嫠妇

  危 使...端正 正襟危坐

  5、形作动

  正 整理 正襟危坐

  尽 吃完 肴核既尽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如

  往 纵一苇之所如

  像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于

  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

  在 徘徊于斗牛之间

  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给 托遗响于悲风

  3、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凌万顷之茫然 

  音节助词,无意 扣舷而歌之

  代词,指“歌” 倚歌而和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哀吾生之须臾

  4、而

  连词,表承接 羽化而登仙

  连词,表修饰 扣舷而歌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

  连词,表转折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

  连词,表因果 耳得之而为声

  5、然

  ...的样子 其声呜呜然

  这样 何为其然也

  6、乎

  ……的样子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吗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助词,无意 郁乎苍苍

  7、夫

  无解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再说 且夫天地之间

  8、歌:

  扣舷而歌(唱)

  倚歌而和之(歌声)

  9、望:

  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10、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2、省略句

  省略主语

  (苏轼)举酒属客

  省略介词

  击空明兮溯(于)流光

  3、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定语后置句

  客有吹洞箫者

  凌万顷之茫然

  5、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6、介词结构后置句

  击空明兮溯(于)流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前赤壁赋》书法简介

 

   北宋苏轼行楷书。

   素笺墨迹卷。

   纵23.9公分,橫258公分。 字共六十六行。 

    前五行三十六字已缺,由明代文徵明补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游览黃州城外赤鼻磯,遥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賦》,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同年十月重游,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賦》,两文后世传诵不绝,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杰作。本卷为友人傅尧俞(1024-1091)书前赤壁賦,自识:“去岁作此賦”,所以知道是元丰六年书,时四十八岁。

    此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苏轼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石渠宝笈》载:卷高七寸五分,横七尺二寸五分。卷后有文徵明、董其昌等人跋,董跋称:“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又称:“此赤壁赋庶几所谓欲透纸背者,乃全用正锋,是坡公之‘兰亭’也。”此帖运笔古拙内涵,非寻常苏轼法书可比。

《前赤壁赋》书法大图全文欣赏

 

 

http://v.iseeclan.com/2009-4/3/11468124/1.jpg

 

http://v.iseeclan.com/2009-4/3/11468135/1.jpg

 

http://v.iseeclan.com/2009-4/3/11468144/1.jpg

 

http://v.iseeclan.com/2009-4/3/11468160/1.jpg

 

http://v.iseeclan.com/2009-4/3/11468166/1.jpg

 

http://v.iseeclan.com/2009-4/3/11468169/1.jpg

 

http://v.iseeclan.com/2009-4/3/11468176/1.jpg

 

http://v.iseeclan.com/2009-4/3/11468179/1.jpg

 

http://v.iseeclan.com/2009-4/3/11468182/1.jpg

 

http://v.iseeclan.com/2009-4/3/11468185/1.jpg

 

 

 

阅读    收藏 
标签:

原创

现代派风格

诗歌

情殇

文化

分类: 川大人文艺坊·文学

[原创现代派风格诗歌]

情殇                                               

                                                            时间幻影 著

阅读    收藏 
标签:

原创

现代派风格

诗歌

爱情

子夜

文化

分类: 川大人文艺坊·文学
 

 

意识的孩子飘浮着。雪白的波涛上。

那是爱的宇宙。打开的秘密,

那是少女豆蔻年华。

 

星空下躲藏的呻吟,发自肺腑,

深入肌肤。

子夜是火的摩擦面。

 

FIND THYSELF! 漂浮着

在一片燥热的水域,显影着青涩果实中

弯曲的时间的钟摆。

 

摇晃着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子夜躲藏的蝉鸣,绽放的缠绵,

挤入我的身体:甜蜜、酒和

火热的话语。

 

 

 

阅读    收藏 
标签:

世界名画

人体油画

安格尔

《泉》

文化

http://www.cpoint.cn/upload/gallery/200701/g2007010912460316.jpg

 

《泉》 1856年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 法国 163cm*80cm 布 油彩 巴 奥赛博物馆藏


 

  年轻的裸女拿着壶罐让水倒出来,其肌肉因安格尔美丽柔缓的曲线而更具魅力。色彩运用非常柔和而富于变化。表现清高绝俗和庄严肃穆的美。这幅《泉》早在安格尔在佛罗伦萨期间就开始酝酿,事阁三十多年以后才最终完成。

  1856年,油画,164×82厘米,卢佛尔博物馆.

   安格尔从1830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逗留期间就开始创作《泉》,但一直没有完稿。二十六年以后,当他已是七十六岁高龄时才画完此画,据说曾有助手帮他绘制。这是安格尔的得意之作。安格尔在此以前,画过称之为《维纳斯》的构图(1807年起稿,1848年完成)。《泉》把古典美和女性人体的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出色地表现了少女的天真的青春活力。《泉》是西欧美术史上描写女性人体的优秀作品之一。安格尔说,曾有五个商人争相购买此画,闹得不可开交,后来为玖沙泰里伯爵收购,转赠给卢佛尔博物馆。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