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当华人遇到印第安人

 

 

    香港女作家亦舒是写爱情故事的高手。但她的作品,偶尔也有不以男女感情为主线的时候,例如有一部名叫《纵横四海》,在亦舒小说中就很特殊。

    小说的男主人公罗四海,出场的时候是广东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为填饱肚子而出外谋生。先到香港,后来听说北美修铁路可以挣钱,就搭船漂流到北美。不过亦舒到底不舍得让她笔下的主角去受铁路华工的苦,所以她安排罗四海阴错阳差地继承了一个华人开的洗衣铺,虽然同样是当年北美华人最普遍的辛苦职业,但好歹是有自己的一点小产业吧。

小说里,罗四海在漂洋途中结识了一个为人豪爽的忘年交庞英杰,此人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清廷追杀,流落到海外,后来带着一身功夫去到北美,成为铁路华工的头领,在华工和铁路公司老板之间斡旋,为华工争取权益。这个情节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史料表明,当年北美的铁路华工中的确有不少人是清政府通缉的对象,甚至还有太平天国失败后的残余兵将。这些人流亡到遥远的北美,就是为了躲避清廷追捕;而在当年的华工里,也确实存在着类似帮会式的团体,也有他们的头领和统一的组织行动。(这方面的故事,本博另文详谈)。

    于是,小说就通过罗四海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美的铁路华工以及所有华人的遭遇。华工的工作危险,待遇低下,他们所受到的歧视和他们被镇压的反抗,小说都一一涉及。难得的是,作者还敏感地注意到了铁路华工的故事里一个常常被人忽视的细节:关于印第安人。铁路要经过印第安人的聚居区,占用他们的土地,这会引发怎样的后果呢?

在小说里,罗四海注意到了庞英杰腰间挂着枪。

    四海轻声问:“枪用来对付白人?”
  庞英杰摇摇头,“红人。”
  四海没见过红人,想像中他们面孔一如关公那样血红。
  “红人最凶狠的一族叫苏族,已叫白人赶尽杀绝,只剩酋长坐着的牛率领着若干部下逃到洛机山北部出没,为防万一,工头都配枪。”
  “坐着的牛?”
  “那是他们的名字。”
  “听说红人喜活揭人的头皮。”
  “现在也不那么野蛮了,此刻他们非常潦倒困苦,十分嗜酒,打猎度日。”
  “好像只有白人挺得意。”
  “嗯。”

    简单的对话,带出的却是一段沉重的历史。横贯北美的铁路枕木下,卧着多少华工的冤魂,又凝结了多少被夺去家园的印第安人的血泪!

另一处情节更奇,作者安排了两名伙计到罗四海的洗衣铺打工,一名印第安人,一名黑人,和华人一样都是深受白人压迫的有色人种,颇有点“亚非拉兄弟手拉手”的意思,也可看出亦舒实在是个很性情的小说家。而那个名叫“踢牛”的印第安人,居然还是个酋长!每到月圆之夜,踢牛就会行踪神秘。

    四海好奇心强,尾随在他身后。
  红人也机灵,发觉了,转过头来,拍拍胸口,“四海,朋友。”
  四海也笑说:“踢牛,朋友,深夜,到什么地方去?”
  踢牛手中挽出一个包袱,他恭恭敬敬把它放在地上,小心翼翼打开,四海看得有点心惊,不知布包中会滚出什么东西来。
  只见踢牛小心揭开包裹,四海踏前一步,噫,他讶异,是一顶美丽的羽冠。
  踢牛将它缓缓捧出,庄严地带在头顶,“踢牛,一族之长。”
  那顶雪白绣珠的羽冠使踢牛看上去与平时好比判若两人,四海从来不知踢牛原来是酋长,不禁刮目相看。
  “你的族人呢?”
  “全遭白人杀害,土地,牲口,都叫白人抢走。”
  “啊。”
  踢牛声音悲凉,“一族之长,现在替黄人洗衣铺打工。”
  四海见他说得有趣,忽然想笑,却又不敢,只得低下头。
  踢牛说下去:“月圆之夜,踢牛到空地舞蹈,祈祷,盼上苍庇佑。”

     多么悲凉的生存。可是,即使是这样,他也仍然没有放弃祈祷。当年的华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小小的洗衣铺里,作者让三个受苦人聊天。黑人羡慕罗四海,“老板,你赚了钱,可以回乡下,你真幸运,我们什么地方都不用去。”对世界历史没什么了解的四海很惊讶,“你没有家乡?”黑人抬起头,“我在此出生,我父亦在这里出生,我祖父被白人掳拐,远渡重洋,卖作奴隶,爱比林肯释放黑奴,我们营生仍苦,永远回不到家,因我不知家在何处。”这时印第安酋长踢牛总结道:“白人,蛇舌,吞噬一切。”……三言两语,道尽历史残酷。

    当然,这样一个具有国际色彩的洗衣铺,无疑是作者的想象虚构。在那个年代,给中国人打工的印第安人恐怕不会太多。不过,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凝结着无数非西方民族的血泪,却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同样作为受压迫者的华工和印第安人之间,关系究竟如何呢?

    资料表明,在当时修筑铁路的劳工里面,也有少数印第安人。并且,尽管铁路沿线的印第安居民和白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敌对情绪,但他们和修路华工之间,却是从最初的不了解和敌意逐渐变成了解和友好,颇为戏剧化地经历了化敌为友的过程。

更不可思议的是,在当年华工和印第安人的真实交往中,居然还出现了比武、招亲这样的故事情节!让人不得不感叹,生活,永远比小说更出乎人的想象。

     故事的详情……下回再细说吧。

    

 

1869年美国中央平洋铁路贯通时的漫画

漫画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和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在犹他州汇合的那一刻,美国西部的土著——印第安人也从此失去了自己的家园。

 

阅读    收藏 


 美国铁路华工:中国人第一次大规模登陆北美
 

新浪网、齐鲁电视台联合征集探寻美国铁路华工之旅寻访者  

  不论您身在中国,还是海外;不论您是当年铁路华工的后人,还是这段历史的关注者;不论您是有影响力的机构,还是关注着华人移民开拓史的个人,我们都期待着,在美国太平洋铁路华工历史的实地探访中,有你和我们同行。

  Email:tieluhuagong@sina.com

翻开美国华工编年史,我们可以看到,在美国移民当局的正式记录中,1820年是作为第一个中国人到达美国的年份。从1820年到1840年的20年间,也只有10多个中国人到达美国的记录。而在19世纪60年代短短几年间,竟有近十万人涌入美国。究竟是什么原因在短时间内,让那么多的中国人不远万里涌入大洋彼岸的美国呢?

19世纪华工去往美国的路线图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太平洋铁路法》,授权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修建的一条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干线,东起内布拉斯加,西迄加利福尼亚西海岸。根据该法案,参与修建太平洋铁路的公司可以从政府那里获得的土地总数超过了52.61亿公亩,比整个得克萨斯州的面积还要大;同时还获准发行面值100美元的股票,数量多达100万张。

由于公司所获的公债、授地及补贴是根据修建铁路的里程来发放的,而政府并未规定铁路东西两段的会合地点。所以两家铁路公司都想加快建设速度以获得更多的利益。当时,铁路的建设速度,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找到吃苦耐劳而高效的筑路大军。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承建的东段工程多为平原地区,而且有密西西比河作为运输动脉,工程进展相当顺利。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承包的西段工程所经过的加利福尼亚州塞拉岭和内华达州一带,高山峻岭绵亘,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塞拉山区冬季常有暴风雪,沙漠地带夏季干燥炎热,施工条件异常艰难,不少白人工人应聘后不久经受不了恶劣的条件而纷纷离去。开工两年后,中央太平洋铁路铺轨尚不足 50英里。

在公司陷入绝境时,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四巨头之一查尔斯·克劳克提出建议——雇用华工。但是遭到当时加州州长、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董事长利兰·斯坦福(利兰·斯坦福后来创立了举世闻名的斯坦福大学)的拒绝。总监工斯特罗布里奇也斩钉截铁地说:“我可不能对华工干的活负责,我不认为他们能够修建铁路。”在克劳克一再坚持下,斯特罗布里奇先雇佣50名华工试试看,结果铁路华工们勤劳、能吃苦的表现令他们刮目相看。华工们的出色表现让公司很快打消了顾虑,铁路公司立刻雇佣了3000名华工。

克劳克于18651010向当时约翰逊总统报告说:“为了解决内华达山工程停滞的问题,我们雇用了一批中国工人……他们沉着而安静,他们非常勤劳,热爱和平,耐力也比其他民族强得多。……虽然目前我们已雇用了千名以上的华工,但是我们仍打算以最优厚的条件,通过介绍业者的协助,再增加华工的人数。这是不同于奴隶制的雇用组织。”“没有他们(中国人),要在国会法案所要求的期限内完成这个伟大的国家工程的西段是不可能的。”

1865年,铁路华工们在太平洋铁路建设中做出了良好的成绩,但此时美国国内的华工数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铁路公司的需求,铁路公司决定大规模招募华工。铁路承包商甚至派人专门到中国广东省雇佣劳工,并与轮船公司协商好以优惠的船票把中国劳工运到美国来;同时,铁路公司上层纷纷向美国政府进谏,甚至游说中美双方的外交人员,争取为华工移民美国创造便利的条件。

1865年,美国政府通过《鼓励外来移民法》,迅速建立起同中国的之间的海邮汽船服务事宜。1868728,受清政府委托分管中国同欧美合作的前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擅自越权,在华盛顿与美国国务卿W.H.西华德签订《中美续增条约》(即《蒲安臣条约》),其中“两国人民可随时自由往来、游历、贸易或久居。”一项规定为美国在中国扩大招募华工提供了合法根据。

在《蒲安臣条约》通过后,前往美国的华侨人激增。其中,1869 年横贯大陆铁路的完工时,中国劳工竟然占到90%,约9000人。在美国太平洋铁路修筑期间,前往美国的华侨总数有近10万人之多,这也是中国人第一次大规模登陆北美。

 

华工在船上

 

19世纪华工去往美国途中

《蒲安臣条约》通过后,大批的华工涌向美国

美国太平洋铁路全图
    华工参与修建的中央太平洋铁路位于多山的西部地区,施工难度异常巨大。

(注:本文所用图片均转自 黄安年 《沉默的道钉》)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