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信念 |
分类: 边读边想 |
标签:
王阳明 |
分类: 边读边想 |
王阳明在继承思孟学派的“尽心”、“良知”和陆九渊的“心即理”等学说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了朱熹那种超感性的先验范畴的“理”为本体学说,创立了王学,或称阳明心学。
标签:
王阳明 |
分类: 边读边想 |
王阳明做学问,从小就与众不同。别人都认为读书是为了做官(说的好听点叫报效祖国),他认为读书是为了做圣贤。他的全部哲学其实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怎样才能成为圣贤?他最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便是“致良知”。
什么是“良知”?“良知”一词最早来源于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有言:”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
直译一下,“良”是指”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意思(注意不是”善良”的意思),“知”,可以理解为”智慧”。“良知”,直译过来就是“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在王阳明这里,他所谓的“良知”,主要是指天赋的道德观念。
“致”,动词,”达到”的意思。合到一起,所谓“致良知”,意思是行为要达到良知的要求。前面说了,王阳明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怎样才能成为圣贤。现在他给出的答案是:如果你的行为都能达到你自己内心良知的要求,或者说,都能遵从自己内心良知的指示做,那你就是圣贤了。
举个例子。这个故事来自《明朝那些事儿》。说的是王阳明有
标签:
营养素营养学 |
分类: 养生康复 |
http://photocdn.sohu.com/20160118/mp55023093_1453084490285_12.jpg
标签:
转载 |
分类: 瑜伽学习与修炼 |
标签:
巴菲特 |
分类: 个人财富管理 |
没有大量的广泛阅读,你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成功投
标签:
《道德经》 |
分类: 道学 |
《道德经》里讲:“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就是要我们以水为师,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
如果把人的脾气比作水,那么胸怀格局就是一条条河道。
格局越大,脾气越小,
就如水在宽广的河道中自在流淌,轻易不会冲出堤岸。
格局越小,脾气越大,
标签:
王阳明 |
分类: 身心灵 |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涵义
王阳明一辈子只说了三句话,共十个字——
标签:
精神生活 |
分类: 身心灵 |
标签:
陈丹青 |
分类: 边读边想 |
我眼中有教养的40个细节
(陈丹青/文)
我到罗马旅游,找到两条专卖古董的大街,一家一家进去看。
有一家进去后,我就埋头看小雕塑、小文物,然后向一位老先生问价钱。问了几件,老先生都说不卖,我说:“为什么不卖呢?”他就说实话了,他说:“这是我的店,你进来了,不跟我打招呼,就在那里看,然后问我卖不卖,我不卖。”
在罗马,在文艺复兴的故国,不经意之间,小时候“文革知青”那种没教养,那种粗鄙的人格,就露出来,这位老人把我点醒了。
有一次在大学厕所里正撒尿,一个仪表堂堂的青年,二十四五岁的样子,是个研究生,非常帅的小伙,立刻跑过来站在我后面大声说:“你是不是陈老师?我是从江西来的,你在江西插过队,我要跟你照个相。”我非常尴尬,因为我正在撒尿。
出了厕所,他早已准备好了照相机,把我像人质一样一把夹住,不由分说就拍照。这种情况我不止一次遇到——虽然并不是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