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谁在说 |
自從我開始學漢語以來,我一直對有關漢字簡化的爭論感興趣。我看別人辯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多數提倡恢復繁體字的學者說:“繁體字很美麗!”,“繁體字是我們國家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等等。每逢聽到這些理由,我都覺得很可笑。難道十三億人就因爲繁體字很美麗而會抛棄那麽容易寫的簡體字嗎?假設我只聽到這些理由,我也會說“那些學者是不是吃飽了撐的呀?”然而,認識我的人都知道其實我也提倡恢復繁體字。今天我希望能夠通過仔細地分析一些漢字讓大家了解爲什麽在我看來簡體字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麽簡單。
在把漢字簡單化的過程中,許多漢字都遵守一些具體的規則。譬如說,“門”變成了“门”,“專”變成了“专”。利用這些新的漢字我們能創造其他的簡體字:
門 → 门 們 → 们
專 → 专 傳 → 传
然而,不少簡體字並不遵守這些規則。譬如,“開”沒有保留它的“門”,而“團”裏面的“專”被“才”取代了。
開 → 开 (?)
團 → 团 (?)
接下來,我要舉例來解釋這些例外怎麽讓簡體字更難學。第一個例子是我們常常踫到的字:“讓”。
讓 → 让
不少人一看繁體的“讓”會說非常難寫。但是,簡體字也有另外兩個漢字沒有被簡單化:
嚷 壤
只當有兩個小孩。一個學繁體字,另外一個學簡體字。學繁體字的小孩因爲常常踫到“讓”而會認爲“嚷”和“壤”不太難記住。只要換左邊的部首就行了。但是,學簡體字的小孩,雖然寫“讓”的時候會很高興地說“簡體字很容易!”,但他踫到“嚷”和“壤”的時候會嚇一跳。最終第二個小孩需要花更長時間記住這兩個漢字,但第一個小孩記住“讓”之後就不會踫到那麽多困難了。
現在請大家看這三個繁體字和它們的簡體字:
漢 權 僅
↓ ↓ ↓
汉 权 仅
簡體字用“又”字來取代這三個繁體字比較難寫的部分。但我們看這三個簡體字之後,很難明白三個區別那麽大的漢字爲什麽會有相同的偏旁。譬如說,“漢”跟“權”和“僅”的發音完全不一樣。然而,這不是這三個字唯一的問題。簡體字還有這兩個字沒有被簡單化:
槿 灌
學繁體字的人踫到這兩個字的時候能通過把它們跟“僅”和“權”相比較來了解爲什麽它們之間有相同的地方,而學簡體字的人踫到“槿”和“灌”的時候會感覺到很陌生。爲什麽不能直接用“又”字來把這兩個字簡單化呢?
槿 ≠ 权 = 權
灌 ≠ 汉 = 漢
因爲如果這樣做,“槿”就會變成“權”,“灌”就會變成“漢”了。由此可見,被簡化的繁體字和用來取代它的簡體字不是一一對應的。這就説明會寫繁體字的學生,在學簡體字的時候完全按照漢字簡化的規則不太可靠。
讀簡體字的時候也會踫到困難。舉例來説,簡體字的“廣”和“廠”唯一的區別是一點,但繁體字分得很清楚,而且發音更容易猜出來。
廣 廠
↓ ↓
广 厂
手寫的時候許多簡體字也很難分別,像“天”和“無”或“沒”和“設”。
天 無 沒 設
↓ ↓ ↓ ↓
天 无 没 设
最後我要談用一個簡體字來取代很多繁體字所造成的問題。請大家看這三個簡體字和它們所取代的繁體字。
發,髮 → 发
只,隻 → 只
裏,里 → 里
學簡體字的時候,很難了解爲什麽這樣的字會有兩個那麽不同的意思。譬如,“頭髮”的“髮”跟“發揮”的“發”怎麽可能是一樣的字呢?“只有”的“只”跟“一隻狗”的“隻”有什麽關係呢?另外大多數人沒想到的問題是在方言中讀這些字,會因爲它們所取代的繁體字本來的發音不一樣而踫到很多困難。譬如說,用粵語讀,“只”和“隻”是“zi2”和“zek3”而“裏”和“里”是“leoi5”和“lei5”。完全不一樣的發音。
以上的例子雖然只是從表面上分析簡體字的問題,但它們能夠説明一件事:簡體字不是最適合漢語的文字。我承認繁體字筆畫複雜也是一個比較大的問題,但簡體字的其他問題遠遠多於繁體字的。因爲簡體字破壞了漢字之間密切的關係,所以學簡體字的人更需要靠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學漢字,而學繁體字的人,雖然一開始要背更多筆畫,但以後能通過繁體字系統的規則來更容易地學會新的漢字。試問,如果像我這樣的外國人都能學會繁體字,中國人豈不更能學會?
繁體字不難,簡體字才難!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