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小糖人》
这部纪录片特别棒。棒到我不知道该说什么。
任何人的一生都无法预知。而我总是想早早得到答案。
我害怕衰老。害怕明白一切人事的时候已经是心如止水。
我希望在这样的年纪,有一场盛大的开放,知晓一切,洞悉所有。
我不断反省,上路,迷惘,再反省,再上路,再次丧失方向。
如果这是我此生为人所必须经历的,那么,是为修炼。
《她比烟花寂寞》(《狂恋大提琴》)
这部片子大概十年前就有听说,前晚才机缘巧合想起来看。
结尾是昨天在办公室看完的。影片不哀伤,也不动人,却看得我在办公室流起了眼泪。
我说不清打动我的是什么。直到到豆瓣看影评才知道,原来是根据杰奎琳杜普雷的生平经历改编。
她去世后姐姐和弟弟为她写了一本传记,电影即根据此改编。
很多杜普雷音乐界的朋友看了以后非常气愤,表示这部电影歪曲了她们所结识的杜普雷,玷污了这个为大提琴而生的天才女孩。
我又找了一些关于她的纪录片,听了她的大提琴演奏。
现实中的杜普雷更加吸引我。她的眼睛并不会流露出丰沛的情感,即使是在拉琴的时候,但总是又丰富,又平静,你望着她的眼睛,却感受到被温柔的推开。她有激情却拙于表达,于是统统寄于手中的大提琴,因此她的演奏带有明显的个性印迹。她紧闭的双唇使得所有情感内化为音符,用精神演奏,用灵魂来表达。
我倒是相信影片有着一定的真实性。最起码是一个角度的真实性。
人性十分复杂,天才多怪异,人前必定只是光鲜出众一面,正如她身患疾病后整整三年拒绝接受一切拜访。
她极差的生活自
今天带女儿逛街的时候一个导购问我身上的衣服。
我说是我自己配的,里面吊带,外面是布衣大概十年前还没换设计师时的作品。
她看着淡粉色衣服上朴拙的绣花赞叹道:这些手工真好看。十年前的衣服现在穿起来竟然一点不差。
是的,我已经做了江南布衣十余年的粉丝。打开衣柜大部分都是布衣,有时一身从上到下从里到外都是JNBY。
有时有人会对我36岁表示惊讶,我也并不会因此感到十分欣喜。因为首先我自己经常忽略年龄。三十岁的时候,总觉得自己二十五六岁,现在,觉得自己不过二十八九,三十未到。
徐老师对《致青春》非常不感兴趣,他更喜欢《钢铁侠》。
其实这部电影无论剪辑结构节奏甚至内容皆属下等。卖座也只是因为“青春”二字。
对于这两个字我毫无愧对,那将是我一生最为丰盛的阶段。正因为此我在电影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我不知道青春到底需不需要用来回忆,需不需要用来怀念。
那是我的一部分,成长为我的骨骼,毛发,皱纹。
如果摒除自私,犹豫,胆怯,和不断滋生出来的自负,被人惦记着一辈子,大概也不是罪过。
是啊,青春不是长相厮守,不是相濡以沫,不是白头到
今天第一次在微博野兽派花店那里知道,紫丁香的花语是,初次的爱。又或是想起初恋的她。
倒也真巧,出生后大舅为我取名“紫香”,后又嫌太俗气,谐音成了“子湘”。
倒真的很感谢他,赐予我这么好听的名字,又让这名字跟这花有着青春的怀念和情结。
四月末,已是暮春。想来正是北方紫丁香开放的时节,自从来到江南,春天陆续开放的有玉兰,迎春,紫荆,茶花,樱花,梨花,桃花,杜鹃,石榴花,夏天有栀子,睡莲,荷花,秋天有桂花,还有那一年四季随时开放的蔷薇和不知名的各种各样的花。唯独没有紫丁香。因此至今十几年,没再见到闻到。
大概从李商隐开始,丁香就成了忧愁、幽怨的代名词。是啊,春天花繁叶茂,是四季中最美也是最令人期待的季节。而丁香偏偏开在暮春,自此以后各花陆续凋落,一同凋落的还有人生的美好年华。柳永《西施》中就说:要识愁肠,但看丁香树,渐结尽春梢。而在清代咏丁香诗词中,更是出现了“丁娘”的形象,是渴望真挚爱情的女子的代称。
丁香树不高,花开团簇,花样朴素,花香浓郁素雅。大学时宿舍前就有一株。
女儿名为“小棠”。
海棠花语为温和美丽。海棠
诗人中最爱顾城。爱他纯净的心灵,爱他童贞的孩子气。他的诗涤荡世间一切尘垢,如精灵的花园,如梦幻的王国。而女人中最怜惜的是谢烨,她强大的母性,她饱含才华的心性,却不能得到好好的爱护与疼惜。
我仰慕诗人的才华,细腻的情感。但是诗人不能嫁。比如顾城,比如徐志摩。
所以林徽因是聪明的。
男人如果能够吸引我,是因为才华。但对女人来说,灵气更为重要。因为才华可以累积,但灵气无法培养。
但有灵气的女人太少,比有才华的男人还要少。
灵气这个词太复杂,不太好解释。要恰到好处的机灵,灵魂透彻,一点即通,或者不点也可以洞察,但却又不同于心机。于人于事有自己的见解。有爱好和兴趣,并保有热情。悦纳自己。她可以把沉闷变成欢乐,把枯燥变成清甜。这的确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并且这种天性可遇而不可求。
林徽因就是这样。我对她不了解。所知道的也就是莫过于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岳霖这三个男人,当然这也是最著名的。她在建筑学上的建树也知之甚少。这些对我来说不感兴趣也不重要。只要她是个有灵气的女人就够了。
我喜欢她的诗。灵动轻巧,又含着一丝极细的袅袅的韵味。难怪
《生人勿进》
这是我看过的最纯情的吸血鬼电影。艾莉那张雌雄莫辨的脸,奥斯卡吹弹可破的白皙皮肤,和柔软润泽的金发,以及四处皑皑的白雪。没有恐怖,血腥极少。
我喜欢片尾奥斯卡说走就走的沉静的冲动,无论是真爱还是被利用,小小年龄的身体里居然有着深层的追随和决断。而我也相信用自己最后的鲜血喂养艾莉的老者同样是因为爱。
没有人能够理解吸血鬼几百年孤寂的生存状态。以及日光背后阴暗却单纯得如黑夜的情感。
若我是奥斯卡,我会在影片结束后观众所不知道的盲区里,恳求艾莉把我也变成吸血鬼。
永不苍老,永远相伴。
吸血鬼题材不感兴趣,欧美恐怖片水准不高,魔法剧《哈里波特》一集也看不下去。
但我爱魔幻剧,《魔戒》三部曲即是代表,几年前看过两遍,第三部是到影院看的配音版,午夜散场后依然心潮澎湃。今天下午看了《霍比特人》。
将近三个小时,时间太长,中间我睡着了。
但当剧情一点点与《魔戒》衔接,尤其是格伦出场时,还是比较兴奋的。
《魔戒》就是一部超级魔幻史诗,这种魔幻题材在美国有着非常完善的系统。
走出影院后徐老师跟我普及了一下魔幻知识,比如在任何魔幻故事里矮人族都是天生的工匠,嗜爱珍宝;外国故事里的龙都钟爱重金属;就算每个族的语言都有着庞大完善的语言系统。这也算得上是一种文化了吧?
最爱精灵族,他们身形修长,五官俊美,气质清高优雅,聪灵,跟神仙似的。
期待接下来的剧作,而重看《魔戒》也是一定要的。并且需要全面深入了解这种魔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