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15-11-13 14:52)
标签:

杂文

夏丐尊

白马湖

教育

分类: 读书笔记
          这几日,领导出国了,除了正经手头事情,再没突发会议讨论尽职调查等事项出现,读书的时间便多了些。读书的时间,无外乎中午靠在沙发上休息前的十几分钟,和快下班的片刻,因为读进去了,地铁上也来了兴趣,回家路上恰好能从总站坐地铁,自然一直读到转乘。
     这部夏丐尊的《平屋杂文》大约跟了我有几年了,在天津常写读书笔记,便获得了博友“太阳”的点赞和评论较多,以后通过读其博文,知道他是在商务书局工作的人员,曾经托他买过五折的中国历史多册,跑去书局传达室把书款放在信封里,写了几行字,至今已经忘记是什么字了。总之,说认识太阳,其实也不认识,只是在微博见过太阳发过的照片,一个朝气蓬勃的七零后书生。以后常在微博看他的《太阳说书》。
      太阳大概是做图书销售的,也喜欢集书。那一段刚从天津回来,来往于北京厦门之间,
标签:

读书笔记

辜鸿铭别传

大清

改良派

小脚

辫子

分类: 读书笔记

     中国人说到中华最后一根辫子大都知道是老北大的辜鸿铭,外国人说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东方圣哲”你会认为是辜鸿铭吗?大多看过上世纪初学人传记的读者,能掰着手指数出一堆的名人,数到第二十人也不会落到辜鸿铭的头上。在国人的眼里这老头子就是顽固、守旧、落后;滑稽、狂悖、古怪。回忆老北大文人的书籍最数周作人的《知堂回想录》写作细腻,看到周先生笔下的辜鸿铭,读者似乎可以想象出周先生谈起辜鸿铭时脸上的轻笑,也许在老一辈人眼里这老爷子更多了一份对时弊的不耻与诙谐笑骂。这,比滑稽要高尚许多了。

 

     以前我是怀着对辜鸿铭自封清朝遗老的不屑,几次在天图书架上遇到《辜鸿铭别传》擦肩而过。偶然“天图”装修大约半年的时间,很多图书没有上架,每次去借书只好在别人还回书筐里挑剩菜,这本由李玉刚撰写的《辜鸿铭别传》就是在“剩菜筐”里发现的。书中说辜鸿铭晚年奢喜旧式女人的小脚,尤其那股“六必居”的杂臭。这本书不知怎的也和书中的主人一样的

标签:

历史

明朝

太祖

文字狱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

      以前上学的时候学历史,大多在清朝接触到“文字狱”问题,清朝是满族(异族)统制,清朝伊始在江南遭遇了激烈的抵抗,除去明朝留在江南的鲁王领兵与清兵对抗以外,江南的知识分子对清朝统治思想抵御异常“顽固”。顾炎武、吴梅村、王士祯的诗书文集,因涉嫌攻击朝廷而被烧毁;众所周知的两句诗“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被后人作为最有讽刺意味的文字狱产物流传至今。“文字狱”在乾隆年间尤为恐怖,朝廷因此成就了一部《四库全书》,和明朝的《永乐大典》有一拼。

 

      翻看明朝历史文字狱比清朝有过之无不及,大明朝还是清朝文字狱的师父。明朝的文字狱也是因为初期的文人“非暴力不合作”引起的。洪武十七年到二十九年,太祖大兴文字狱,捕风捉影,牵强附会,大肆诛杀,酿成冤案无数。太祖是参加“讨元复宋”的农民起义军起家的,太祖参加起义军之前因家庭生活贫困在庙里做过几年习武的和尚,因此,太祖最忌讳“贼”字和“僧”字。浙江学府教授林允亮替海门卫官

标签:

人文/历史

读书笔记

许寿裳

许广平

鲁迅

分类: 读书笔记
                               一位长者  
     近日继续读亲友及其女子书写的回忆文章,尤其景宋(许广平)女士写的回忆更为亲切,作者青年时代由广州到天津,后转至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就读,当时的许先生就任女师大校长。许先生待景宋女士像子侄一般,每当景宋去先生处办事,先生一句“害马来了”,亲如父亲。虽然,鲁迅与许寿裳先生为挚友,景宋女士却一直称先生为师,称先生的夫人为师母。鲁迅先生逝世以后,景宋无论公务还是家庭琐碎,都要求助于许先生。她称许先生是知我,教我,谅我,助我的唯一的一位长者。
                     &nbs
(2007-12-11 09:08)
标签:

人文/历史

读书笔记

许寿棠

鲁迅

分类: 读书笔记
     本来我的读书计划中没有关于许寿裳的书籍,只是,在一些书籍里看到许寿裳的名字,渐渐地这个人物鲜活起来。在《章太炎传记》里看到先生曾经和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人,在日本榻榻米上坐听太炎先生授国学小课。章太炎传记前面附注了许寿裳先生撰写的《先师章炳麟》,文笔厚重,描写入神,巨细毕现。以后又在《知堂回想录》和与鲁迅相关的文章里,几乎许寿裳的名字无处不在。一次在书市看到一本《鲁迅年谱》作者为许寿裳先生,因书破旧不堪,自己没有收集旧书的爱好,只好作罢。这些读书的机缘,激发了我对许先生的兴趣。终于在天津图书馆大海捞针发现台湾出版社发行的《现代贤儒--鲁迅的挚友许寿裳》。
 
    许寿裳一生从事教育工作,在教育界,既是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的得力助手,又是蔡先生的莫逆之交。民国初年他追随蔡先生从南京到北京,参与中国教育建立建制工作,后在地方教育厅任职,就任于多所大学。抗战期间到大西北亲自主持西北临时大学的工作,抗战胜利以后
标签:

学习公社

读书笔记

周作人

散文

日记

分类: 读书笔记
     周作人的散文平淡闲适一直为后人所称道,读者在阅读他的散文时,在他的文字中寻找到一种心灵的安静,不经意之间随着他的文字走入一种真实的意境。他的文字没有起伏飘落,崇尚自然简单,不求华美,却在平淡之间让读者感受到温暖之情,腴润舒服。
 
     周作人在1925年曾经写道“我近来作为极慕平淡自然的境地,但看古代或国外文学才有此种作品,自己还梦想不到有能做的一天,因为这有气质境地与年龄的关系,不可勉强。像我这样褊急的脾气的人,生在中国的这个时代,实在难忘能够从容镇静地做出平淡冲和的文章来。”
 
     十年之后,1936年他以总结口气说明道:“有人好意地说我的文章写得平淡,我听了很觉得喜欢,但也很惶恐。平淡,这是我最缺少的,虽然也原是我的理想,而事实上决没有能够做到一分毫,盖凡理想本来即其所最缺少而不能做到者也
标签:

教育杂谈

家庭教育

     初三第一次月考结束了,儿子和上个期末比名次前进了10名,其中化学、物理考试进入班级前3名;数学考试时因为前一晚上熬夜,据他自己说是在半梦半醒之间做试题,没有考出真实的水平;外语成绩尚可,语文彻底考砸了,主要原因是作文跑题。这次作文题目是《赢在细节》,用成年人的观点看是一篇议论文,但是初三的学生必须写成叙述一件事加议论才能获得好分数。孩子说这次全班语文成绩都不好,老师建议他们买一本满分作文参考书。
     周六去王府井书店给买来一本《近五年满分作文》,顺便根据儿子的情况买了两本北京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英语、语文难点攻略,这2本书有提纲总结的复习要点,配套有习题,每本书都不太厚。我站在书架前自己看得很入迷,于是,决定给儿子买。
     在书店看到一个初三的女生买了一车的书,都是数学和物理的复习题集册,她的母亲站在书架的对面,看着孩子一
标签:

学习公社

读书笔记

丰子恺自叙

逃难

分类: 读书笔记
  按照这个题目不该是这样的开端下笔,因为是博客实在是有必要交代一下写下本文的原委。国庆节放长假作为一个初三学生的母亲,没有计划去哪里放飞游历,因为儿子节后马上要进行初三第一次月考,用孩子的话说,他们学校的月考可是分数价值最高的级别,由本校各科教研室出具的考试题目多以偏怪难为主,是考验学生分析实力的关键考试。我实在是敬佩那些每晚陪读的家长,因为我发现自己的陪读计划很失败,儿子在学习的时候,反对任何人走进他的房间。失落之余除了做家务,只能闷在房间里看书,蓄势待发,等待儿子主动需求帮助的时刻。这样竟然在五天之内阅读了2本书书,其中《丰子恺自叙》得以在大假期间仔细阅读,真正做到了陪读。我的陪读就是儿子读儿子的书,我读我的书,陪读就是隔着客厅各自阅读。
 
  
标签:

日记

读书

《老舍自述》

黄鹤楼

分类: 读书笔记

     “八方风雨”描述了老舍先生在抗日时期的流亡生涯。老舍先生在自述的第四章是这样解释“八方风雨”的,所谓“八方风雨”者,并不是说我曾经东讨西征,威风凛凛,也非私下广沪,或飞到缅甸,去弄些奇珍异宝,而后潜入后方,待价而沽。没有,这些事情我都没有做过。抗战前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抗战以后,仍然是个平凡的人。……我有一支笔,这支笔是我的本钱,也是我抗敌对武器。我不肯,也不应该,放弃了它,再去寻找别的出路。于是,我由青岛跑到济南,由济南跑到武汉,而后跑到重庆。……到处,我拿着我的笔。风把我的破帽子吹落到沙漠上,雨打湿了我的瘦小的铺盖卷儿;比风更厉害的是多少敌人的炸弹落在我的附近,用沙土把我掩埋了半截。这,是流亡,是辛酸,是贫寒,是兴奋,是抗敌,也就是八方风雨。

      在抗战时期,多少文人墨客流亡大后方,为得是守住读书人最珍贵的气节,不做汉奸,不做亡国奴。老舍的文笔非常细腻地描写了离家之前复杂的心情,“几次我把小皮箱打点

标签:

读书

鲁迅世家

曾祖母戴氏

九斤老太

一代不如一代

分类: 读书笔记
    我们知道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很多都是在他的生活中似曾出现的,就连《狂人日记》中的主人都有着鲁迅自己的影子。那么《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又是哪一个人的原型呢?那句今不如昔的“一代不如一代”又是怎么说出来的那?

     鲁迅的曾祖母戴氏80岁于1893年2月病逝,那时的鲁迅已经是12岁的少年了,曾祖母是他见到的直系亲属中辈份最高的一个人。戴氏于1813年初出生在浙江绍兴戴家台门一个宦官人家,其祖父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进士,其父是一个老监生。1830年17岁的戴氏嫁给周家大少爷周苓年为妻。周苓年是周家第十一代,虽然是长子,但是从大排行来说是第九,所以人们对周苓年称九老太爷。此人一生除了有好种兰花的嗜好,一生没有什么作为,正因为周苓年行九,所以人们又称就戴氏为“九老太太”。

     鲁迅幼时和曾祖母戴氏同住在周氏新台门老宅,曾祖母居住的门前总是放着一把太师椅,这是九老太太的座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