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于佩常
于佩常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79,423
  • 关注人气:1,03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2022-05-03 06:20)
标签:

人生

生活

    业余时间干什么决定你的人生,
    业余爱好是什么决定你的雅俗。
标签:

缘分

读书

定数

随想

    昨天傍晚收到崔文英寄来的赵成华诗集《春的足音》,晚饭后品读了刘海生、赵宪臣、高虹的序言和赵成华的自序,也读了一些诗文,不由的想起了当年与赵成华和他父亲赵福荣交往的一些事情。躺在床上,辗转反侧,竟致夜不成寐。
 
    成华把诗集的续集冠名为《缘》,想必有其深意,也还有点禅意。
    “缘”字有七个含义,成华取其缘分之义。民间认为缘分是人与人之间命中注定的遇合机会,泛指人与人或人与事物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远者为缘,近者为因。缘是人与人或事物之间的无形的连结,是一种必然存在相遇的机会和可能。这是由很多巧合、很多阴差阳错、很多的突然偶然必然组成的。这样解释符合哲学的“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命题,也符合佛经“万物自有定数”和道家儒家“天命主宰命运”之说。
    人与人的交往和人与事物的连结,一切的一切,冥冥之中,早有定数。只是我们尚不能完全认识这个定数,当然更不能左右这个定数。或者说这正是好多事情可遇而不可求、可盼而不可争、可得而不可夺的道理所在。
    缘分一词最早出现在宋朝吕南宫《奉答顾
标签:

写作

描写

经典

引人入胜

    什么是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就是通过一定的写作手段,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形像地描绘出来,是写作的常用方式。《聊斋》书中的描写堪称文言中的精品,值得品味。

 

                          

 

    《聊斋》是著名文学家蒲松龄所作的文学巨著,共收录短篇小说491篇,其内容为志怪,其笔法类传奇,尚绘藻描摹而情节详细,艺术成就极高,成功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各个形像鲜明生动,故事情节离奇曲折,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尤其是文笔简练谐谑,有些篇章读后令人菀尔甚至捧腹之余,总还会有种别样滋味萦绕于心。在刻画人神鬼狐形像上,更是千姿百态,个性突出。

    郭沫若曾评价《聊斋》,“写妖写鬼高人一俦,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因为是古文,故有字简而意深、文短而事繁之特点。这更能引人入胜。比如“窈窕”二字,不仅说貌美,而是包含了内外双修的意思。“美心为窈,美貌为窕

标签:

四大名著

开篇词

深刻

规律

四大古典名著除《红楼梦》外,都有开篇的辞,像“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大家都耳熟能详,均为脍炙人口的名篇。除此之外,作者也都在第一回留下点睛之笔,我称之为开篇的话,类似现在流行的主题词,开宗明义,引领全篇,内涵深刻,更值得品味思考。
    比如,《三国演义》第一回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话人所共知,广为流传,说的是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简单明了的12个字,实际是几千年人类社会兴衰治乱变迁的总结概括,同时说明了整个三国时期,由东汉一统天下,到公元220年曹丕登基,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再经四十多年的战乱,到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称帝,直到公元280年晋灭吴进而三分归一统的重大历史变化。读懂这话,就可以对全书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比如《西游记》第一回说:“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交合,群物皆生。”这话说的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反映了古人朴素的自然观宇宙观。这16个字,既交待了孙悟空这个石猴出世,乃受日月之精华,感天地之灵气,由一块石头育成灵猴,同时也说明了后文之中诸多千奇百怪的妖精,各有出处,非凭空想象而来。
标签:

历史生动性

记录

文化

家乡

    由张鹰先生主编、三联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林甸史话》已一年了。再读此书,有几句话想说。
    我与张鹰先生虽然都是林甸人,都曾在林甸读书,又都离开故乡到了哈尔滨,但以前并不相识。是十年前他与其子张立新共同谋划编撰《林甸往事》一书时认识的。当时我是省档案局(馆)长,他们查找与林甸相关的档案资料。听了他们要为林甸编撰一部历史题材的专著,我很感兴趣,也很受感动。
    感动之余,当时也有一丝疑虑:历史题材的文章不好做,要查阅无数的旧资料,走访大量的知情人,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很多的时间精力,无异于大海捞针。有些专业部门都望而生畏,何况一位已近古稀之年的退休老人。

    有志者,事竟成。十年过去,从《林甸往事》肇始,在当地领导的支持下,经过由张鹰父子发动的近百人的共同努力,十余部专著问世。
    此事已成黑龙江及大庆文化史学界一大盛事,诚可为功莫大焉。
    至此,我已对张鹰父子刮目相看。

    什么是历史?历史是过去的事实,是过去的事实的记载。我曾在
标签:

留有余地

死灰复燃

赶尽杀绝

后路

《死灰复燃》这个典故,来源于《史记·韩长儒列传》:
                韩安国任梁孝王中大夫时,坐法抵罪,蒙县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田甲                      曰:“燃即溺之(撒泡尿熄灭)。”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徙中为二千                      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尔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                    乎?”卒善遇之。

       我在乡里工作时,还听人讲过不可赶尽杀绝的故事,说:
               过去用挂网的办法捕鸟,叫用粘网粘鸟。网挂好之后,要把鸟群往挂网的地方赶,叫赶帐。捕了鸟,摘                   网   的时候,不论捕获多少,一定
标签:

特异功能

超能力

中医

读史卡片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了春秋时期神医扁鹊很多的治病救人起死回生的事例,同时也记载了涉及人体特异功能的奇事。
                扁鹊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
                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勿泄。”扁鹊曰:
                “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与扁鹊:“饮是以上池中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
               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隔墙见
               另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

      扁鹊,战国时期医学家,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卒于周赧王五年(前310年),
标签:

啰嗦

繁琐

逻辑

读书卡片

    相信你一定见过说话啰嗦的人,就是说话絮叨,言语繁多,重复繁赘,没完没了,甚至语无伦次。这样的人一开口,就令听者生厌;不待其说完,就会倍觉难耐;真待其说完,会觉得听的比说的人还累,精神倍受折磨,且不得要领,白白浪费了时间。

 
    这样的人古已有之。
    《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七》记载,王世充本西域胡人,姓支氏。父名收,幼从其母嫁王氏,因冒其姓。世充性谲诈,有口辩,颇涉书传,好兵法,习律令。王世充称帝以后,每听朝,言词重复,千端万绪,侍卫之人不胜倦弊。百司奏事,疲于听受。御史大夫苏良谏曰:“陛下语太多而无要领,计云尔即可,何繁许辞也!”世充默然良久,亦不罪良,然性如是,终不能改也。
    王世充是隋末起兵群雄之一,隋文帝开皇年间因军功升任兵部员外郎,隋炀帝大业年间官至江都宫监,深得杨广信任。公元617年,大破李密,招降瓦岗众将。619年称帝,国号郑,年号开明。621年,李世民击败王世充,郑亡。《资治通鉴》除了记载王世充征战群雄之外,没有记载其所谓“开明”的治理之策,倒是记载了他称帝后的“
(2019-11-02 08:20)
标签:

格桑花

顽强

生命力

美好幸福

     十月的最后一天,清晨在松花江边外滩公园散步,看到一片格桑花,虽经几番寒霜摧打,却还像夏日那样傲然挺立,迎风绽放,与那瑟瑟金风下的肃杀秋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时间,她那顽强的生命力让我产生一种敬佩之情。
     我随手拍了两张发朋友圈,还作注说:“扫帚梅的俗称使她更接地气,格桑花的学名使她登大雅之堂。”很快,有诸多好友点赞,我也觉得意犹未尽。
     想来想去,还真得为这格桑花再说几句话。
     
     格桑花是生于我国北部的野花,原名翠菊,民间叫她扫帚梅,菊科紫菀属,一年生草本植物。也有说是原产于美洲的波斯菊。春季生长七十天左右开花,一直到秋后上冻。花分红、粉、白、紫、蓝色,以蓝色为稀有珍贵。耐寒耐旱,花期极长;身材楚楚,枝繁叶茂。零星几株,五颜六色, 可点缀环境,使古朴现出生机,使荒芜变成艳丽,令人心旷神怡;成片种植,则成花海,花开向阳,漫山遍野, 会美得惊心动魄。 她不像牡丹那样雍容华贵,可性格却更顽强,坚韧不拔;她不像丁香、栀子那样香气袭人,却也同样引来蜂
标签:

流言

正能量

风清气正

读书卡片

什么是流言?
    《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是:没有根据的话,多指背后议论、污蔑或挑拨的话。俗称“闲扯淡”、“嚼舌根”。
    流言的特点:一是无确切的根据和来源,多为传来传去,可不胫而走、无翼而飞。二是多无明确的目的,随耳听来,信口说去。三是亦有不怀好意散布的污蔑、中伤的话。四是无法当面去说,躲在背后且难见天日,不登大雅之堂,无法在正式或公开场合流传。
   流言 也可分为两类,即无目的的瞎传,有目的的造谣。
    
    这些特点并不影响流言的快速传播和巨大能量。最早用“飞短流长”形容流言蜚语的是唐·沈亚之《送韩北渚赴江西序》:“故有谀言顺容积微之谗,以基所毁,四邻之地,更效递笑,飞短流长,天下闻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妾来为须秘密,造言生事者,飞短流长,所不堪受。”

    且给传播流言者画个像:闲暇无事,三五成群,“意识流”派,随意乱说;或交头接耳、似情真意切,或津津乐道、能绘声绘色,或慷慨激昂、像煞有介事;不负责任地信口开河,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