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于唐

那个人

法则

一面

佛家

分类: @散文随笔@

 

                      宋凭栏

  自从喜欢小说,喜欢文学。我曾经十几年未曾间断对小说的阅读。期间,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这个问题,让我逐渐对文学或者说对小说有了一种说不清也无奈无力的感觉。面对现实我们为何无奈或者说无力。
  记得很多作家都说过,或者也都写过人生的无奈。这些小说在控诉或许应该讲哭诉人生中的种种无奈,比如小说中对道德坚持者的悲惨,对良知坚守的困惑.......等等诸多孔孟之道的信仰者的失败。这其中其实就是对人生的一次莫大的嘲讽。为何如此讲,身处红尘中人,都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且很多官员的大实话也暗示我们,在这个人性斑驳的俗世,一个人妄想独善其身是很难的,坚守道德底线也是很不易的。大多数人选择了随波逐流,而尤其叫我感到悲哀的是,一些文人也放弃了魏晋时代的那种风骨,变得世俗和媚世。
  这就让我不得不也生出了困惑。那

(2012-10-19 11:57)
标签:

文化

莫言

中国

《白鹿原》

苦难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O宋凭栏

      记得很早的时候,就看到了莫言的小说《红高粱》,看其影视作品都是受小说的影响。
     说起影视改编小说,我至今很遗憾,我不该看电视剧《红楼梦》。它的出现,破坏了我心中那个贾宝玉,林黛玉......等等人的形象。所以,当我看到《亮剑》热播时,我庆幸自己先看到的小说,而且还不自量力地对一个喜欢军事的同事讲,这部小说一定会被改变成影视,且一定会获大奖。果然命中。我为此小小得意了一回。
      的确,好的影视剧,其实脚本很少不是小说演化而来的。而且大多数改编的都不成功,或者说不尽人意。为何?我一直认为,影视作品的格调和品位,其受众面,根本不能与原著作品相比。能够喜欢纯文学小说的人,很少去追求那种浅薄的刺激。这在我读了2遍的《白鹿原》小说作品改编成电影后受到诟病的事情上再一次得到验证。
      转入
(2012-08-12 18:13)
标签:

西半球

水灾

大洪水

村子

神话传说

杂谈

分类: @散文随笔@
   
             ●宋凭栏
  
  
  前些日子,接到母亲的电话,母亲很关心我在这边是否安全,原因就是今年的雨水大。
  其实母亲不来电话,我也通过新闻知道很多地方遭了水灾。但我没想到的是,老家那边的平原地区,一些村子也遭受了水灾的突袭。这让我不得不认真对待起水灾的厉害程度。因为从我记事起,一直到已过不惑之年,从未见过我的老家南边的村子遭受到水灾的困扰。
  这边已经有水灾了。就在身边不远的村子,据说水面已经离房顶不足两尺。这本来就让我心里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惊讶。再看新闻,知道全国很多地方都有如此的境遇。深感不安之中,面对老家那边的水灾,我心里的滋味很复杂。
  水灾曾经仅仅是祸害南方人的一种妖魔。今年却不知为何,跑到了北方。每天上班,见到那些在大桥下的水中打捞被冲垮了鱼塘中跑出的白鲢鱼。人多,杂乱。人人心中洋溢着一种喜悦,全然不知受灾的人的心情多么的糟糕。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这种景象已经多年不见,上次起码在8年以前了。
  不仅仅这里,母亲电话里讲,村子妇联主任承包的水库的鱼也通过
(2012-06-08 21:11)
标签:

杨小凡

火焰山

大米的耳朵

城市

《钟山》

文化

分类: @凭栏杂谈@

                           

                  ---读杨小凡中篇《大米的耳朵》

                            O宋凭栏


  农村人走进城市,应该讲是时代巨手的安排。当农村再不能吸引农民,留在这片世世代代生养自己和辛勤劳作的土地上,其实城市就已经是乡村的仇敌。而有些不甘被边缘化被时代抛弃的乡村人,走向城市找寻美好生活的梦想,就成了这些朴实农民的唯一选择。虽然,这不过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作家杨小凡原发《钟山》2012年第三期,后被多个选刊选载的中篇小说《大米的耳朵》,就是发生在这群农民工中一个不很悲哀却值得深思的故事。我们都知道,相对于城市的物欲横流,尔虞我诈,农村虽然没有城市这般繁荣,但也少了一种世俗的侵袭,人性的善良淳朴之风还在乡村四处弥漫着。

(2012-03-08 19:02)
标签:

板桥

真话

假话

勇气

人性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o宋凭栏


  讲真话,而不是讲假话,更不是讲空话,套话。这是每个有良知有道德之人的坚守之事。但从古到今,说真话却需要一种勇气的奠基,这不能不说是东方文化中一个不好的历史传承。失去了勇气,真话就胎死腹中。
  生活中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选择是否讲真话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源于一个人的原则和性格。有的人有原则,但性格不张扬,即便知道事情不是自己认可的那样,他的选择是沉默,或者说不屑一顾;而有的人性格直率,或者被人说成鲁莽,他觉得这件事不说出自己的观点,就如同默认了一般,因此这样的人便耐不住,要说出自己的主张。不论是用口还是笔。
  而有的人讲假话成了一种习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一是能保护自己,因为从历史和现实中,这种选择是很有市场的。的确,许多人乐意听醉人的假话。那种被人捧的感觉很舒服,虽然有的捧后来被证明是捧杀,但起码最初的感觉是舒爽的。二是假话

(2012-03-03 12:57)
标签:

音乐

阿炳

憾山

夜深沉

《梁祝》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o宋凭栏


  喜音乐。是一种情的诉求。
  但对流行歌曲,一般多不喜。缘由非为曲子,而是如今的歌词极少韵味,不能满足一种古典心情的倾诉。而乐曲因无歌词,在赏味时便有了朦胧状,能具无尽的遐思云想。这一点,颇似有些文好者读《红楼梦》的感觉,一千个人心中会有一千部《红楼梦》。而一旦看了电视剧,便固定了一种认识,以至一想到贾宝玉,便想到了欧阳奋强的那个奶油模样。不禁后悔,不该看这部电视剧。至于以后的翻拍,更是一种对《红楼梦》经典情怀的亵渎与背叛。
  音乐也是如此。有的歌词,对曲子缺乏贴切的契合,显得不伦不类,让一首好曲沾染了不洁之物。因此,我喜欢的很多歌曲,只听曲子,且喜欢听用各种不同乐器演奏的曲调。我觉得,这真是一种美妙且难得的音乐大餐。
  对歌词的要求,是能有古典的韵味。像黄霑为《射雕英雄传》谱写的那首词,或像黄安的歌《新鸳鸯蝴蝶梦》等等。唱或听这种词的歌,都是一种古典情性的饕餮之享。但,这种曲词俱

(2012-02-27 20:54)
标签:

巴比伦

小说

红尘

世道人情

文笔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o宋凭栏


  词云:
一江水,又逢春,绿衣重披红尘身。心似动,落笔痕,信手涂鸦说心音。左岸憾有蛮野字,满口污秽羞煞宾。隐身客,道德阴,君子岂操小人心?指点江山深莫测,读字凭栏慨感襟。学识不逮君莫笑,善手指点谢汝恩。
  
                                                 2012.2.27晚于唐山

 ******************************               

    时近3月,春之身又来人间。远看那一江春色,滔滔不绝。岸边之木,又可生发绿色之芽,于天地间中张扬生命之色。
  不

(2011-11-30 13:32)
标签:

白山

自然界

玛雅人

人性

遮挡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宋凭栏
  
  据说有的地方下雪了。而我家这里却一直阳光明媚。地方大了,雪也没了一手遮天的本事。不过,在这个无法一言蔽之的年代,心里早就落满了雪。
  
  自然界的雪,大多人因为衣服的遮盖,对寒冷少了感觉,只是喜欢洁白的雪的一种浪漫情调。飘飘洒洒中,一群人或者一个人走在雪地上,听着嘎吱嘎吱的声音,心中有一种激荡的情绪。记得小时候的雪,真大。而今,雪就像害羞的少女那样,很久难觅其面了,总也叫人不能过瘾般的赏识,据说这是气候变化的结果。而我更相信宿命的说法,说这个雪因为人性的黑暗,对这个世界的不满,导致它不想来到这个充满了罪恶的尘世。我有些黯然,雪是聪明和智慧的,它知道有些罪恶就像肮脏的尘土,最好不能遮盖住。要让人都能看到,才能激发人性的善良本性。
  
  雪,其实早就落满了人的心灵。因为心中的雪花多了,自然界中的真实的雪也就减少了。与自然界不同,心中的雪,更多的是让人感到一种透骨的凄寒,因为心灵没有了衣物对寒冷感觉的遮挡,让人逐渐感到这个世界的衰亡。最近想了很多,最感到雪
标签:

文化

张炜

平凹

山东

陕西

土地

分类: @散文随笔@

   

      宋凭栏

  

  

  最近又

(2011-06-01 13:30)
标签:

万年

人性

心舒

思想

境界

信心

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宋凭栏/文

 

 

      孩子是一张白纸。作家是手拿画笔的人。我们去画什么?才能让孩子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值?
 
                                                         ----- 作者前记   
 
     按佛教的教义,人生便是承受苦难而来,而佛也说,这个苦是可解脱的,解脱的过程便是修行。修行,是一条通往人类内心最深远处的道路。而在这条道路的尽头,我们就可找到一种智慧。
     修行的先决条件有四:(1).明信因果。(2).严持戒律。(3).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