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声闻有四果,分别是初果须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四果圣人在体认空性上是相同的,但在断惑深浅上不一样。声闻的修行主要是断除见惑和思惑。
见惑代表知见上的迷惑,凡夫因为无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世界,不能认识其中的空性本质,从而形成误解,如六种根本烦恼中的身见、边见等。此外还有思惑,是因见惑发展出来的错误思维,进而导致贪嗔痴各种烦恼。见惑和思惑是制造轮回的基础,也是解脱道修行必须断除的。根据断惑程度的不同,形成四种果位的差别。
但在究竟意义上,这些圣者的果位也是假名安立的。凡夫往往会执著身份为“我”,觉得我是教授,我是总裁,我是丈夫,我是妻子,等等。其实这些身份都是因缘假相,而非实质的存在。但凡夫因为看不清真相,往往会在身份上生起我执,将身份和我建立强烈的捆绑关系,觉得“我”就是什么。可以说,这种执著代表着迷妄的生命状态。
这又涉及到一个问题:圣贤证得空性后,为什么也要安立这些果位呢?须知,这只是佛菩萨为说法方便安立的,是为众生指引的修行路标,让我们遵循这些路标抵达终点。但路标不是路,
标签:
杂谈 |
佛教对心理的归纳,主要有三部分。第一是普通心理,即一般心理学都会讲到的常规心理。在色受想行识五蕴中,就包含三种普通心理。受是情感,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想是思维,属于理性认知的范畴。行是意志,是想好之后准备行动。此外,唯识所说的作意、触、受、想、思,又称五遍行,也属于遍一切时、一切处的普通心理。
第二是不善的心理,佛教称之为烦恼,即扰乱内心的力量。其中,根本烦恼有贪、嗔、痴、慢、疑、恶见六种。伴随根本烦恼产生的随烦恼有二十种,包括忿、恨等十种小随烦恼,无惭、无愧两种中随烦恼,掉举、昏沉等八种大随烦恼。我们的心本来可以是清净、自在而喜悦的,但被烦恼入侵后,就会暗潮汹涌,不得安宁。
第三是善的心理,与解脱相应的心理,比如戒定慧。其中,又以慧为根本,即对世界和人生的正确认识。具备这种认识,并对此深信不疑,就是佛法所说的正见,这是产生正念的前提。近年来,西方心理学界对正念非常重视,并已将之运用到心理治疗、教育、医疗等各方面。心理学界有关正念的介绍,比如怎么用心,怎么操作,往往偏向技术层面。当然
标签:
杂谈 |
三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宝。那么,这个僧是为我们传授皈依的师父吗?其实不然。我们皈依的是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皈依师只是引导我们通过如理如法的仪轨,在三宝面前庄严宣誓,并为这一宣誓作证。但并不是说,谁为你主持仪式,你就皈依了谁。所以,那种“我皈依了某某师父”的说法是有问题的,是不了解皈依的内涵所致。由此建立的,也往往是世间人情而非解脱的关系。
那么,我们皈依的“僧宝”具有什么内涵呢?僧,梵语僧伽,不仅是人天导师,更是担当如来家业的栋梁,是正法久住的象征。如果没有僧众的内修外弘,化世导俗,也就没有佛法在世间的流传。
皈依僧,是以贤圣僧具备的品质为究竟皈依处,那就是无漏慧和解脱德。但在事相上,这种皈依也离不开凡夫僧。比如我们发心皈依三宝,但没有因缘得遇圣贤僧,是否一等再等,不惜错失今生呢?其实不必。因为我们皈依的是十方三世一切僧宝,而不是某个僧人、某位师父。不仅如此,我们还要以佛、法、僧为完整的皈依对象,不可偏废。所以,只要师父了解皈依的仪轨,而你自己能够了解皈依的内涵,知道要怎么发心、怎么宣誓,就可以了。
标签:
杂谈 |
《六祖坛经》是禅宗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汉传佛教中唯一被尊为“经”的祖师著述。其中汇集了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等地所说之法,由门人记录并流传于世。
禅宗是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曾盛极一时并流传至今。太虚大师说过: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可见其特殊地位。由此延伸的禅意、禅心、禅茶一味等词,也广为教内外人士所熟知。或许人们未必能说出这些词的真正内涵,但都知道它是代表了一种意境,一种精神高度。
从修行意义上说,《坛经》开显的方法,能使我们以最快速度开启内在智慧,亲见本来面目。换言之,这是一条修行捷径,故称顿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法门。
那么,顿教何以能化繁为简?又该如何认识顿教法门的特殊性?比如开悟、成佛,究竟向何处开启,又靠什么成就?这就需要知道,佛法修行的重点不在别处,而是在我们的心。
开悟固然不离自心,成佛也要靠心体证。因为成佛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不是职称,不是地位,不是功夫,而是对诸法实相的究竟通达,对一
标签:
杂谈 |
学佛究竟是自利还是利他,是出世还是入世,是消极还是积极?这就涉及到发心的问题。
佛教中,正确的发心为出离心和菩提心两种。前者侧重自利和出世,给人消极的印象;后者提倡利他和入世,更有积极的情怀。那么,两者矛盾吗?
关于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关系,宗喀巴大师在《道次第》中作了善巧说明,以出离心作为菩提心生起的前提。论中,将以出离心为根本的解脱道,称为共中士道。所谓共,说明它不仅是独立的修行内容,同时也是菩萨道的组成部分。
作为菩萨来说,同样要有出离轮回的愿望,同样要解除惑业,区别只是在于所缘境界的不同。声闻行者发出离心,追求个人解脱;而大乘行者发菩提心,是将这种出离解脱的愿望由己及人,发愿带领众生共同解脱。
在解脱的本质上,声闻和菩萨并无区别,能解脱的都是空性慧,所解脱的都是惑业。不同是表现在量上,是从个人扩展到大众,从有限扩展到无限。从这个意义上说,菩萨道修行就是对解脱的延伸和圆满。这种圆满正是成佛的不共因,而解脱则是三乘圣者的共因——如果没
标签:
杂谈 |
佛像,即佛陀造像,为住持三宝之一,象征佛宝。关于佛像起源,《增一阿含经》记载:释尊在世时,曾往忉利天为母说法,三月未还,信徒优填王与波斯匿王思佛心切,各以牛头栴檀与紫磨金塑佛形象,用以供奉,见之如对佛前。
佛陀入灭后,佛像更成为神圣的象征,为信徒瞻仰、礼拜、供养。
佛教造像之首要目的,在于“令十方瞻仰慈容者,皆大欢喜,信受皈依,广种善根,潜消恶念”。这种寓教于形的亲切方式,使佛教得以从精神圣殿走向社会,向民众传达慈悲喜舍的内涵,示现彼岸净土的境界。
在所有的佛教寺院中,不论是南传、汉传还是藏传,无不供奉着相好庄严的佛菩萨造像。虽然造型各异,体量有别,既有高哉伟哉的巨型塑像,也有不及盈寸的精雕细刻,但都体现了信徒心目中佛菩萨的慈悲形象。
那么,佛像是否等同于佛陀真身呢?关于这个问题,禅宗“丹霞烧佛”的公案能给我们以启发。丹霞禅师为唐代人,曾至洛东慧林寺挂单,因天寒而烧殿中木佛取暖。住持见之怒曰:因何烧佛?师云:烧取舍利。住持诧异:木佛何来舍利?师对曰:既无舍利,再取两尊烧之。住持闻言有省。禅师
标签:
杂谈 |
《三主要道》中,形容每个生命都是“常被四瀑流所冲”。
这四种瀑流,就是欲望、烦恼、见和无明的力量。欲望,就是对财色名食睡的希求,对色声香味触的希求。烦恼,有根本烦恼和随烦恼,包括贪婪、嗔恨、嫉妒、自私等不良心行。见,就是左右我们的观念和想法。无明,则是迷惑的根源,令我们看不清自己,看不清内在的起心动念。
对于没有经过禅修训练、缺乏观照的人来说,每当念头生起,心就会不由自主地粘著其上,紧随不舍,进而把这个念头当做自己。不知念头只是因缘所生,其中并没有所谓的“我”。但我们因为缺乏认识,看不清念头的来龙去脉,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心念的瀑流,带来种种喜怒哀乐,也带来我们的生死和轮回。
说到轮回,我们往往会联想到前生后世,以为那是神秘而不可知的另一重世界。其实轮回的内涵不仅于此,从广义上说,轮回就是某种心理的重复。所以,我们不是此生结束之后才去轮回的,现在的每个当下,就处于轮回中。
那些做事业的人,因为对事业成功的渴求,会百般努力,不断追求,由此形成执著。这种执著又会继续强化对事业的渴求,进入下一轮的
标签:
杂谈 |
——轮回的六种苦
济群法师
说到解脱,首先要有解脱的意向,也就是出离心。怎样才能生起出离心?这就必须真切意识到轮回是苦。就像一个人饱受病苦折磨之后,自然就会迫切地想要摆脱。
在忆念重点上,下士道是观地狱、饿鬼、畜生的三恶道之苦,而中士道不仅要观恶道是苦,进而要观整个轮回是苦。在我们尚未出离三界之前,即使有幸得生人天,一样是有漏而不究竟的。
比如人道,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八苦,而天道虽然衣食无忧,纵情欢乐,但天福享尽仍会堕落。佛经中,就记载了不少天人在临命终时,因为看到自己即将堕落而忧伤恐慌,痛苦不堪。这时候,天福不仅救不了他们,而且因为这种福报的对比,使即将到来的痛苦变得更加难以忍受。
在《道次第》中,将轮回诸苦归纳为六点。
一是无有决定,我们在轮回中的身份是由业力所招感的,充满着变化和不确定。
二是不知满足,对欲望的追求永无满足。
标签:
杂谈调心佛法济群法师修学 |
分类: 人生智慧 |
标签:
杂谈佛法修学济群法师调心 |
分类: 人生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