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14年5月,当时哈尔滨正火的顺峰肥牛文昌街总店,一切似乎与平时没什么两样,依旧红火热闹。只是在每桌客人结账时,都会听到服务员的轻声告知:“今天店庆,您的单,我们老板说免了。”

 客人自是惊喜,但没人知道,服务员口中的“店庆”,其实是歇业,在这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哈尔滨顺峰的其他几家店,也都用这种方式,跟客人说了“再见”。在哈尔滨红火了20年之久的顺峰肥牛,就这样悄悄地画了个逗号。

 之所以说是逗号,是因为对于老板甲继海来说,这只是暂时歇歇。“我想用这段时间,做些自己想做的事儿,做些快乐的事儿,同时,也为咱哈尔滨旅游事业做一些公益的事儿。”所以服务员说的“店庆”也没错,甲继海说,他这是以另一种方式庆祝,庆祝一个新的开始。

在这之后,甲继海以另一种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在中央大街、在太阳岛、在哈尔滨的开江节、采冰



 

五月,春意阑珊,哈尔滨出现满城丁香竞芳菲的独特景象,嘉驹手绘文创品牌的创始人孙嘉驹就在松花江边画丁香。 在哈尔滨的任何一个旅游景点,市民和游客都能看到表现哈尔滨的手绘旅游纪念品,这些具有地域风情的纪念品都出自一个品牌——嘉驹手绘。被誉为“哈尔滨手绘第一人”的孙嘉驹多年来画丁香、作丁香文创产品,更被称为“尔滨”手绘丁香第一人。钢笔线条,色彩瑰丽,在孙嘉驹的画中,盛开的丁香花与哈尔滨地标老建筑相得益彰,洋溢着哈尔滨这座城市特有的文艺气质和浪漫气息。

 

“小清新”动漫画家原是土著“老爷爷”

 

初看孙嘉驹的手绘作品时,读者一定以为这是位“小清新”的动漫画家,其实孙嘉驹是一位花甲开始搞文创的老爷爷。孙嘉驹的手绘作品不仅画出了他对故乡哈尔滨的深情,也呈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

 



 

抖音火爆网络 网剧寓教于乐 

退而不休,4年参加演出200多场

 

日前,一则反电信欺诈宣传片《英子,我爱你》火爆网络,通过短剧的形式进行反诈普及,提醒老年人小心网络诈骗。短片中,“马大哈”马伟国和影视演员高强以及编导葛永的表演的上当者各有特点,有生活情趣,寓教于乐,很多网友都纷纷留言“马大哈”,演活了容易上当的被诈骗的老人”。

“马大哈”认为:“《英子,我爱你》集中展现了伪装儿女出了车祸要汇款、自称是“公安机关民警”冻结银行卡以及假扮女子“网恋”诈骗单身老年人等多种新型网络诈骗手段,拍摄这种网络宣传片是重任在肩,身边不少认识的朋友被套路,甚至上当受骗,我表演时是有原型和深入生活获得素材支撑的,希望通过我演的网剧,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提醒老年人避免网络诈骗,这也是我继忽视防火安全的



 

5月25日上午,儿童公园阳光明媚,欢聚一堂,数百名哈尔滨儿童铁路五代小员工欢聚一堂,共同迎接一个特殊的日子——哈尔滨儿童铁路通车68周年纪念日。 

1956年6月1日,那是一个充满童真和梦想的日子,儿童铁路“少先号”在这里正式通车运行,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带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踏上了这条充满欢声笑语的旅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而那份纯真的情怀,那份对“儿铁”的热爱,却永远镌刻在儿童铁路小员工的心中。今天,他们再次回到这里,不仅是为了纪念那段美好的时光,更是为了传承那份纯真的梦想和不懈的追求。

 1956年6月1日,哈尔滨儿童铁路正式通车运行,这一创举不仅为历史悠久的冰城夏都哈尔滨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成为城市骄傲的资本,更为无数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锻炼、成长的机会;68年来,“少先号”小火车虽小,却是




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导演李文岐对生他养他的城市哈尔滨有一份深厚的情感,他执导的电视作品几乎都与家乡的冰雪和养育他的黑土地分不开,从《大冬天》《黑土》《赵尚志》《大东北剿匪》《雪城》《东北抗日联军》……,都是他为家乡人奉献出的反映冰雪北题材的电视剧力作。当记者对他进行独家专访的时候,他激动地说:“《哈尔滨日报》《新晚报》,40年来一直追踪报道我,我的成长路上的每一个历程,都离不开家乡媒体的关注,我在伊

理工男多首冰雪歌曲 

 

在“尔滨”火出圈儿的时候,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都要来哈尔滨参谒萧红,这个哈尔滨的文化名片。

萧红故乡一日游、萧红在哈尔滨中央大街,这些出圈的热点旅游创意都离不开一个人,这就是几十年来始终不渝,宣传萧红文化的学者章海宁。日前,他根据哈尔滨当下的实际情况,深入实际调研,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十几条具体的关于弘扬萧红文化的重要建议。

萧红文化的传播者章海宁说,宣传萧红文化,是我生命中无悔的选择。

哈尔滨日报记者申志远于秋莹文摄视频拍摄

在“尔滨”火出圈儿的时候,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都要来哈尔滨参谒萧红,这个哈尔滨的文化名片。

萧红故乡一日游、萧红在哈尔滨中央大街,这些出圈的热点旅游创意都离不开一个人,这就是几十年来始终不渝,宣传萧红文化的学者章海宁。日前,他根据哈尔滨当下的实际情况,深入实际调研,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十几条具体的关于弘扬萧红文化的重要建议。

杰出的作家应该是一个城市引为自豪的人 

章海

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残奥会火爆了“短道冠军之乡、世界冠军摇篮”的七台河的冰上短道速滑教父孟庆余,孟庆余先后培养出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4位冬奥冠军。国家各大权威媒体对这个逝去十几年的传奇人物争相报道。其实,孟教练刚刚去世,龙江电影制片厂就在第一时间拍摄出电影故事片《破冰》,真实讲述了一个基层教练数十年如一日地挖掘培养速滑人才的动人故事。
2006年,在前往哈尔滨训练的路上,孟庆余死于一场交通事故,年仅55岁。据采访过他的身边人回忆回忆,车祸发生时,孟庆余随身携带的东西里,仅有一双还没修好的冰刀、一块计时的秒表和一部手机。2006年龙影厂策划组织拍摄电影《破冰》,被国家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献礼影片。
《破冰》讲述了一个极为艰苦的故事,而影片的拍摄过程也极为艰苦。任程伟出演本片的男主角。任程伟年轻时候是运动员,电影《破冰》还原了孟教练的人生,真实展现了我国速滑运动员们艰难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孟庆余教练的冰雪人生,情感朴实动人。该片在第9届长春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华语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音乐四项大奖。记者走访了龙江电影制片厂厂长王雪莲,


中央大街是最具有哈尔滨特色的一条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中央大街旧称中国大街,是哈尔滨西洋风情的所在。这条长街始建于1900年,街道建筑包罗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多种风格的建筑71栋。
 这条拥有超过百年历史的商业街荟萃着许多经典的欧式建筑,集中涵盖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百年精华。是国内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长廊。
 1928年7月,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中央大街,从它诞生之时,就已成为哈尔滨著名的商业一条街 。因为有众多的外国人进驻经商,贸易空前繁荣。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缩影,哈尔滨的独特建筑文化和哈尔滨人的欧式生活,都在这里明显的体现,并且被称为“亚洲第一街”。
1924年5月,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为这条大街铺上了方石块。方石块为花岗岩雕筑,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和如俄式小面包,精巧光亮。中央大街拍摄电影,在上个世纪40年代,伪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就在这里拍摄了《夜的莺》和《迎春花》,由当时的影星李香兰主演。1947年,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也拍摄了中央大街的画面。新中国成立至今
(2023-10-30 10:34)
学诗的日子

申志远

 

1980年代是诗歌盛行的年代,哈尔滨市到处都是学诗的人,写诗是一种时尚,也是文学青年的身份的象征。人们对诗歌的热爱和疯狂,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追星族追星。

 

当时的文学青年,谈起诗歌来滔滔不绝,《朦胧诗选》在书店一抢而空,要想得到一本得托人找关系才能买到。而谈起诗歌来,你会一路有饭吃。据某诗人回忆,他凭着诗人的身份和几本发表过他的诗歌的青年刊物和报纸,从哈尔滨一路走到厦门,一分钱也没有,崇拜诗歌的文学青年们管吃管喝,还有人表对诗人的爱情。可见,那个年代对诗歌诗人的热情。

 

哈尔滨学诗的学校和地点很多,有道里文化馆诗歌班、有青年宫、工人文化宫诗歌班,但是最有名的主流正统的诗歌班就是哈尔滨日报诗歌讲习所,教师是日报副刊的诗歌编辑聂老师。聂振邦是从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调到《哈尔滨日报》做诗歌编辑。80年代初,聂振邦在这个岗位上,以《太阳岛》副刊为阵地,扶植了一大批
博文


 

 

2014年5月,当时哈尔滨正火的顺峰肥牛文昌街总店,一切似乎与平时没什么两样,依旧红火热闹。只是在每桌客人结账时,都会听到服务员的轻声告知:“今天店庆,您的单,我们老板说免了。”

 客人自是惊喜,但没人知道,服务员口中的“店庆”,其实是歇业,在这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哈尔滨顺峰的其他几家店,也都用这种方式,跟客人说了“再见”。在哈尔滨红火了20年之久的顺峰肥牛,就这样悄悄地画了个逗号。

 之所以说是逗号,是因为对于老板甲继海来说,这只是暂时歇歇。“我想用这段时间,做些自己想做的事儿,做些快乐的事儿,同时,也为咱哈尔滨旅游事业做一些公益的事儿。”所以服务员说的“店庆”也没错,甲继海说,他这是以另一种方式庆祝,庆祝一个新的开始。

在这之后,甲继海以另一种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在中央大街、在太阳岛、在哈尔滨的开江节、采冰

阅读  ┆ 评论  ┆ 禁止转载 ┆ 收藏 



 

五月,春意阑珊,哈尔滨出现满城丁香竞芳菲的独特景象,嘉驹手绘文创品牌的创始人孙嘉驹就在松花江边画丁香。 在哈尔滨的任何一个旅游景点,市民和游客都能看到表现哈尔滨的手绘旅游纪念品,这些具有地域风情的纪念品都出自一个品牌——嘉驹手绘。被誉为“哈尔滨手绘第一人”的孙嘉驹多年来画丁香、作丁香文创产品,更被称为“尔滨”手绘丁香第一人。钢笔线条,色彩瑰丽,在孙嘉驹的画中,盛开的丁香花与哈尔滨地标老建筑相得益彰,洋溢着哈尔滨这座城市特有的文艺气质和浪漫气息。

 

“小清新”动漫画家原是土著“老爷爷”

 

初看孙嘉驹的手绘作品时,读者一定以为这是位“小清新”的动漫画家,其实孙嘉驹是一位花甲开始搞文创的老爷爷。孙嘉驹的手绘作品不仅画出了他对故乡哈尔滨的深情,也呈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

 

阅读  ┆ 评论  ┆ 禁止转载 ┆ 收藏 



 

抖音火爆网络 网剧寓教于乐 

退而不休,4年参加演出200多场

 

日前,一则反电信欺诈宣传片《英子,我爱你》火爆网络,通过短剧的形式进行反诈普及,提醒老年人小心网络诈骗。短片中,“马大哈”马伟国和影视演员高强以及编导葛永的表演的上当者各有特点,有生活情趣,寓教于乐,很多网友都纷纷留言“马大哈”,演活了容易上当的被诈骗的老人”。

“马大哈”认为:“《英子,我爱你》集中展现了伪装儿女出了车祸要汇款、自称是“公安机关民警”冻结银行卡以及假扮女子“网恋”诈骗单身老年人等多种新型网络诈骗手段,拍摄这种网络宣传片是重任在肩,身边不少认识的朋友被套路,甚至上当受骗,我表演时是有原型和深入生活获得素材支撑的,希望通过我演的网剧,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提醒老年人避免网络诈骗,这也是我继忽视防火安全的

阅读  ┆ 评论  ┆ 禁止转载 ┆ 收藏 



 

5月25日上午,儿童公园阳光明媚,欢聚一堂,数百名哈尔滨儿童铁路五代小员工欢聚一堂,共同迎接一个特殊的日子——哈尔滨儿童铁路通车68周年纪念日。 

1956年6月1日,那是一个充满童真和梦想的日子,儿童铁路“少先号”在这里正式通车运行,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带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踏上了这条充满欢声笑语的旅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而那份纯真的情怀,那份对“儿铁”的热爱,却永远镌刻在儿童铁路小员工的心中。今天,他们再次回到这里,不仅是为了纪念那段美好的时光,更是为了传承那份纯真的梦想和不懈的追求。

 1956年6月1日,哈尔滨儿童铁路正式通车运行,这一创举不仅为历史悠久的冰城夏都哈尔滨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成为城市骄傲的资本,更为无数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锻炼、成长的机会;68年来,“少先号”小火车虽小,却是

阅读  ┆ 评论  ┆ 禁止转载 ┆ 收藏 




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导演李文岐对生他养他的城市哈尔滨有一份深厚的情感,他执导的电视作品几乎都与家乡的冰雪和养育他的黑土地分不开,从《大冬天》《黑土》《赵尚志》《大东北剿匪》《雪城》《东北抗日联军》……,都是他为家乡人奉献出的反映冰雪北题材的电视剧力作。当记者对他进行独家专访的时候,他激动地说:“《哈尔滨日报》《新晚报》,40年来一直追踪报道我,我的成长路上的每一个历程,都离不开家乡媒体的关注,我在伊

阅读  ┆ 评论  ┆ 禁止转载 ┆ 收藏 

理工男多首冰雪歌曲 

 

阅读  ┆ 评论  ┆ 禁止转载 ┆ 收藏 
在“尔滨”火出圈儿的时候,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都要来哈尔滨参谒萧红,这个哈尔滨的文化名片。

萧红故乡一日游、萧红在哈尔滨中央大街,这些出圈的热点旅游创意都离不开一个人,这就是几十年来始终不渝,宣传萧红文化的学者章海宁。日前,他根据哈尔滨当下的实际情况,深入实际调研,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十几条具体的关于弘扬萧红文化的重要建议。

萧红文化的传播者章海宁说,宣传萧红文化,是我生命中无悔的选择。

哈尔滨日报记者申志远于秋莹文摄视频拍摄

在“尔滨”火出圈儿的时候,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都要来哈尔滨参谒萧红,这个哈尔滨的文化名片。

萧红故乡一日游、萧红在哈尔滨中央大街,这些出圈的热点旅游创意都离不开一个人,这就是几十年来始终不渝,宣传萧红文化的学者章海宁。日前,他根据哈尔滨当下的实际情况,深入实际调研,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十几条具体的关于弘扬萧红文化的重要建议。

杰出的作家应该是一个城市引为自豪的人 

章海
阅读  ┆ 评论  ┆ 禁止转载 ┆ 收藏 

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残奥会火爆了“短道冠军之乡、世界冠军摇篮”的七台河的冰上短道速滑教父孟庆余,孟庆余先后培养出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4位冬奥冠军。国家各大权威媒体对这个逝去十几年的传奇人物争相报道。其实,孟教练刚刚去世,龙江电影制片厂就在第一时间拍摄出电影故事片《破冰》,真实讲述了一个基层教练数十年如一日地挖掘培养速滑人才的动人故事。
2006年,在前往哈尔滨训练的路上,孟庆余死于一场交通事故,年仅55岁。据采访过他的身边人回忆回忆,车祸发生时,孟庆余随身携带的东西里,仅有一双还没修好的冰刀、一块计时的秒表和一部手机。2006年龙影厂策划组织拍摄电影《破冰》,被国家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献礼影片。
《破冰》讲述了一个极为艰苦的故事,而影片的拍摄过程也极为艰苦。任程伟出演本片的男主角。任程伟年轻时候是运动员,电影《破冰》还原了孟教练的人生,真实展现了我国速滑运动员们艰难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孟庆余教练的冰雪人生,情感朴实动人。该片在第9届长春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华语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音乐四项大奖。记者走访了龙江电影制片厂厂长王雪莲,
阅读  ┆ 评论  ┆ 禁止转载 ┆ 收藏 


中央大街是最具有哈尔滨特色的一条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中央大街旧称中国大街,是哈尔滨西洋风情的所在。这条长街始建于1900年,街道建筑包罗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多种风格的建筑71栋。
 这条拥有超过百年历史的商业街荟萃着许多经典的欧式建筑,集中涵盖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百年精华。是国内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长廊。
 1928年7月,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中央大街,从它诞生之时,就已成为哈尔滨著名的商业一条街 。因为有众多的外国人进驻经商,贸易空前繁荣。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缩影,哈尔滨的独特建筑文化和哈尔滨人的欧式生活,都在这里明显的体现,并且被称为“亚洲第一街”。
1924年5月,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为这条大街铺上了方石块。方石块为花岗岩雕筑,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和如俄式小面包,精巧光亮。中央大街拍摄电影,在上个世纪40年代,伪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就在这里拍摄了《夜的莺》和《迎春花》,由当时的影星李香兰主演。1947年,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也拍摄了中央大街的画面。新中国成立至今
阅读  ┆ 评论  ┆ 禁止转载 ┆ 收藏 
(2023-10-30 10:34)
学诗的日子

申志远

 

1980年代是诗歌盛行的年代,哈尔滨市到处都是学诗的人,写诗是一种时尚,也是文学青年的身份的象征。人们对诗歌的热爱和疯狂,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追星族追星。

 

当时的文学青年,谈起诗歌来滔滔不绝,《朦胧诗选》在书店一抢而空,要想得到一本得托人找关系才能买到。而谈起诗歌来,你会一路有饭吃。据某诗人回忆,他凭着诗人的身份和几本发表过他的诗歌的青年刊物和报纸,从哈尔滨一路走到厦门,一分钱也没有,崇拜诗歌的文学青年们管吃管喝,还有人表对诗人的爱情。可见,那个年代对诗歌诗人的热情。

 

哈尔滨学诗的学校和地点很多,有道里文化馆诗歌班、有青年宫、工人文化宫诗歌班,但是最有名的主流正统的诗歌班就是哈尔滨日报诗歌讲习所,教师是日报副刊的诗歌编辑聂老师。聂振邦是从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调到《哈尔滨日报》做诗歌编辑。80年代初,聂振邦在这个岗位上,以《太阳岛》副刊为阵地,扶植了一大批
阅读  ┆ 评论  ┆ 禁止转载 ┆ 收藏 
博文


 

 

2014年5月,当时哈尔滨正火的顺峰肥牛文昌街总店,一切似乎与平时没什么两样,依旧红火热闹。只是在每桌客人结账时,都会听到服务员的轻声告知:“今天店庆,您的单,我们老板说免了。”

 客人自是惊喜,但没人知道,服务员口中的“店庆”,其实是歇业,在这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哈尔滨顺峰的其他几家店,也都用这种方式,跟客人说了“再见”。在哈尔滨红火了20年之久的顺峰肥牛,就这样悄悄地画了个逗号。

 之所以说是逗号,是因为对于老板甲继海来说,这只是暂时歇歇。“我想用这段时间,做些自己想做的事儿,做些快乐的事儿,同时,也为咱哈尔滨旅游事业做一些公益的事儿。”所以服务员说的“店庆”也没错,甲继海说,他这是以另一种方式庆祝,庆祝一个新的开始。

在这之后,甲继海以另一种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在中央大街、在太阳岛、在哈尔滨的开江节、采冰

阅读  ┆ 评论  ┆ 禁止转载 ┆ 收藏 



 

五月,春意阑珊,哈尔滨出现满城丁香竞芳菲的独特景象,嘉驹手绘文创品牌的创始人孙嘉驹就在松花江边画丁香。 在哈尔滨的任何一个旅游景点,市民和游客都能看到表现哈尔滨的手绘旅游纪念品,这些具有地域风情的纪念品都出自一个品牌——嘉驹手绘。被誉为“哈尔滨手绘第一人”的孙嘉驹多年来画丁香、作丁香文创产品,更被称为“尔滨”手绘丁香第一人。钢笔线条,色彩瑰丽,在孙嘉驹的画中,盛开的丁香花与哈尔滨地标老建筑相得益彰,洋溢着哈尔滨这座城市特有的文艺气质和浪漫气息。

 

“小清新”动漫画家原是土著“老爷爷”

 

初看孙嘉驹的手绘作品时,读者一定以为这是位“小清新”的动漫画家,其实孙嘉驹是一位花甲开始搞文创的老爷爷。孙嘉驹的手绘作品不仅画出了他对故乡哈尔滨的深情,也呈现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精神。

 

阅读  ┆ 评论  ┆ 禁止转载 ┆ 收藏 



 

抖音火爆网络 网剧寓教于乐 

退而不休,4年参加演出200多场

 

日前,一则反电信欺诈宣传片《英子,我爱你》火爆网络,通过短剧的形式进行反诈普及,提醒老年人小心网络诈骗。短片中,“马大哈”马伟国和影视演员高强以及编导葛永的表演的上当者各有特点,有生活情趣,寓教于乐,很多网友都纷纷留言“马大哈”,演活了容易上当的被诈骗的老人”。

“马大哈”认为:“《英子,我爱你》集中展现了伪装儿女出了车祸要汇款、自称是“公安机关民警”冻结银行卡以及假扮女子“网恋”诈骗单身老年人等多种新型网络诈骗手段,拍摄这种网络宣传片是重任在肩,身边不少认识的朋友被套路,甚至上当受骗,我表演时是有原型和深入生活获得素材支撑的,希望通过我演的网剧,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来提醒老年人避免网络诈骗,这也是我继忽视防火安全的

阅读  ┆ 评论  ┆ 禁止转载 ┆ 收藏 



 

5月25日上午,儿童公园阳光明媚,欢聚一堂,数百名哈尔滨儿童铁路五代小员工欢聚一堂,共同迎接一个特殊的日子——哈尔滨儿童铁路通车68周年纪念日。 

1956年6月1日,那是一个充满童真和梦想的日子,儿童铁路“少先号”在这里正式通车运行,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带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向往,踏上了这条充满欢声笑语的旅程。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而那份纯真的情怀,那份对“儿铁”的热爱,却永远镌刻在儿童铁路小员工的心中。今天,他们再次回到这里,不仅是为了纪念那段美好的时光,更是为了传承那份纯真的梦想和不懈的追求。

 1956年6月1日,哈尔滨儿童铁路正式通车运行,这一创举不仅为历史悠久的冰城夏都哈尔滨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成为城市骄傲的资本,更为无数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锻炼、成长的机会;68年来,“少先号”小火车虽小,却是

阅读  ┆ 评论  ┆ 禁止转载 ┆ 收藏 




作为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导演李文岐对生他养他的城市哈尔滨有一份深厚的情感,他执导的电视作品几乎都与家乡的冰雪和养育他的黑土地分不开,从《大冬天》《黑土》《赵尚志》《大东北剿匪》《雪城》《东北抗日联军》……,都是他为家乡人奉献出的反映冰雪北题材的电视剧力作。当记者对他进行独家专访的时候,他激动地说:“《哈尔滨日报》《新晚报》,40年来一直追踪报道我,我的成长路上的每一个历程,都离不开家乡媒体的关注,我在伊

阅读  ┆ 评论  ┆ 禁止转载 ┆ 收藏 

理工男多首冰雪歌曲 

 

阅读  ┆ 评论  ┆ 禁止转载 ┆ 收藏 
在“尔滨”火出圈儿的时候,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都要来哈尔滨参谒萧红,这个哈尔滨的文化名片。

萧红故乡一日游、萧红在哈尔滨中央大街,这些出圈的热点旅游创意都离不开一个人,这就是几十年来始终不渝,宣传萧红文化的学者章海宁。日前,他根据哈尔滨当下的实际情况,深入实际调研,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十几条具体的关于弘扬萧红文化的重要建议。

萧红文化的传播者章海宁说,宣传萧红文化,是我生命中无悔的选择。

哈尔滨日报记者申志远于秋莹文摄视频拍摄

在“尔滨”火出圈儿的时候,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都要来哈尔滨参谒萧红,这个哈尔滨的文化名片。

萧红故乡一日游、萧红在哈尔滨中央大街,这些出圈的热点旅游创意都离不开一个人,这就是几十年来始终不渝,宣传萧红文化的学者章海宁。日前,他根据哈尔滨当下的实际情况,深入实际调研,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十几条具体的关于弘扬萧红文化的重要建议。

杰出的作家应该是一个城市引为自豪的人 

章海
阅读  ┆ 评论  ┆ 禁止转载 ┆ 收藏 

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残奥会火爆了“短道冠军之乡、世界冠军摇篮”的七台河的冰上短道速滑教父孟庆余,孟庆余先后培养出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4位冬奥冠军。国家各大权威媒体对这个逝去十几年的传奇人物争相报道。其实,孟教练刚刚去世,龙江电影制片厂就在第一时间拍摄出电影故事片《破冰》,真实讲述了一个基层教练数十年如一日地挖掘培养速滑人才的动人故事。
2006年,在前往哈尔滨训练的路上,孟庆余死于一场交通事故,年仅55岁。据采访过他的身边人回忆回忆,车祸发生时,孟庆余随身携带的东西里,仅有一双还没修好的冰刀、一块计时的秒表和一部手机。2006年龙影厂策划组织拍摄电影《破冰》,被国家确定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献礼影片。
《破冰》讲述了一个极为艰苦的故事,而影片的拍摄过程也极为艰苦。任程伟出演本片的男主角。任程伟年轻时候是运动员,电影《破冰》还原了孟教练的人生,真实展现了我国速滑运动员们艰难的成长历程,展现了孟庆余教练的冰雪人生,情感朴实动人。该片在第9届长春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华语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音乐四项大奖。记者走访了龙江电影制片厂厂长王雪莲,
阅读  ┆ 评论  ┆ 禁止转载 ┆ 收藏 


中央大街是最具有哈尔滨特色的一条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中央大街旧称中国大街,是哈尔滨西洋风情的所在。这条长街始建于1900年,街道建筑包罗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多种风格的建筑71栋。
 这条拥有超过百年历史的商业街荟萃着许多经典的欧式建筑,集中涵盖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百年精华。是国内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长廊。
 1928年7月,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中央大街,从它诞生之时,就已成为哈尔滨著名的商业一条街 。因为有众多的外国人进驻经商,贸易空前繁荣。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缩影,哈尔滨的独特建筑文化和哈尔滨人的欧式生活,都在这里明显的体现,并且被称为“亚洲第一街”。
1924年5月,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为这条大街铺上了方石块。方石块为花岗岩雕筑,长18厘米、宽10厘米。其形状大小和如俄式小面包,精巧光亮。中央大街拍摄电影,在上个世纪40年代,伪满洲映画株式会社就在这里拍摄了《夜的莺》和《迎春花》,由当时的影星李香兰主演。1947年,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也拍摄了中央大街的画面。新中国成立至今
阅读  ┆ 评论  ┆ 禁止转载 ┆ 收藏 
(2023-10-30 10:34)
学诗的日子

申志远

 

1980年代是诗歌盛行的年代,哈尔滨市到处都是学诗的人,写诗是一种时尚,也是文学青年的身份的象征。人们对诗歌的热爱和疯狂,绝不逊色于今天的追星族追星。

 

当时的文学青年,谈起诗歌来滔滔不绝,《朦胧诗选》在书店一抢而空,要想得到一本得托人找关系才能买到。而谈起诗歌来,你会一路有饭吃。据某诗人回忆,他凭着诗人的身份和几本发表过他的诗歌的青年刊物和报纸,从哈尔滨一路走到厦门,一分钱也没有,崇拜诗歌的文学青年们管吃管喝,还有人表对诗人的爱情。可见,那个年代对诗歌诗人的热情。

 

哈尔滨学诗的学校和地点很多,有道里文化馆诗歌班、有青年宫、工人文化宫诗歌班,但是最有名的主流正统的诗歌班就是哈尔滨日报诗歌讲习所,教师是日报副刊的诗歌编辑聂老师。聂振邦是从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调到《哈尔滨日报》做诗歌编辑。80年代初,聂振邦在这个岗位上,以《太阳岛》副刊为阵地,扶植了一大批
阅读  ┆ 评论  ┆ 禁止转载 ┆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