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荀子性恶论礼义道德修养杂谈 |
性恶论是对性善论的反动,但它又与性善论一起构成为先秦、也是整个古代人性学说的两大基本理论支柱,后来的不同人性理论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看做是性善与性恶的不同程度的折衷调和。
1.“性伪之分”——性恶论的理论前提
荀子性恶论的理论前提是“性伪之分”。
荀子在自然观上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将这一思想推广到人性论上,就是“察乎性伪之分”。在荀子那里,“性”即人
标签:
孟子公孙丑上性善论梁惠王上杂谈 |
孟子对孔子仁学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性善论向内挖掘仁的根源,仁政学说向外推广仁的作用。
(一)性善论:向内挖掘仁的根源
第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性善论的论证
孟子用事例来论证人的性善:一个小孩子眼看要掉进井里,在旁的人总会拉他一把,这样做的动机,不是为了巴结孩子的父母,不是为了在乡邻赢得赞誉,也不是厌恶孩子的哭叫声,它只是出于人的本能的反应,源于人内在的“不忍人之心”。如果将此心扩展开来,则表现为恻隐、羞恶、辞让(恭敬)、是非“四心
标签:
孔子宋体颜渊阳货仁学杂谈 |
孔子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构造出了仁学的思想体系。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仁的基本含义:“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仁者人也”(《礼记·中庸第十九章》)。可见,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即将人作为人来看待,强调了人有爱和尊重的需求。
孔子认为,对人的“仁爱”应该有亲疏远近之别,因此应
标签:
君子小人人格文采孔子美德文化 |
分类: 哲学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