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12-05-06 15:44)
标签:

荀子

性恶论

礼义

道德修养

杂谈

性恶论是对性善论的反动,但它又与性善论一起构成为先秦、也是整个古代人性学说的两大基本理论支柱,后来的不同人性理论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看做是性善与性恶的不同程度的折衷调和。

1.“性伪之分”——性恶论的理论前提

荀子性恶论的理论前提是“性伪之分”。

荀子在自然观上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将这一思想推广到人性论上,就是察乎性伪之分。在荀子那里,“性”即人

标签:

孟子

公孙丑上

性善论

梁惠王上

杂谈

孟子对孔子仁学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性善论向内挖掘仁的根源,仁政学说向外推广仁的作用。

(一)性善论:向内挖掘仁的根源

第一,“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性善论的论证

孟子用事例来论证人的性善:一个小孩子眼看要掉进井里,在旁的人总会拉他一把,这样做的动机,不是为了巴结孩子的父母,不是为了在乡邻赢得赞誉,也不是厌恶孩子的哭叫声,它只是出于人的本能的反应,源于人内在的不忍人之心。如果将此心扩展开来,则表现为恻隐、羞恶、辞让(恭敬)、是非四心

(2012-04-15 20:21)
标签:

孔子

宋体

颜渊

阳货

仁学

杂谈

孔子根据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构造出了仁学的思想体系。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仁的基本含义:“仁者爱人”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仁者人也(《礼记·中庸第十九章》)。可见,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即将人作为人来看待,强调了人有爱和尊重的需求。

孔子认为,对人的“仁爱”应该有亲疏远近之别,因此应

标签:

君子

小人

人格

文采

孔子

美德

文化

分类: 哲学教学

    中国传统哲学历来重视理想人格的塑造,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哲学提出理想人格即是“君子人格”。那么什么是君子人格呢?大致说来,其要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仁智勇兼备——君子人格的核心美德。古希腊人推崇“智慧、勇敢、节制、正义”四主德。基督教提倡“信、望、爱”三达德。孔子认为,君子人格应该具有的核心美德是仁、智、勇。从心理学上来说,人的心理素质(功能)可以分为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三部分。而仁、智、勇正好对应于这三个部分:仁是情感的美德,智是认知的美德,勇是意志的美德。孔子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据此,能够使知情意全面发展,仁智勇相互支撑,从而做到无所忧虑、无所困惑、无所惧怕者,是为君子。

    第二,文质彬彬——君子人格的文化形象。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在这里,“文”指文采,“质”指质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质朴多于文采,就流于粗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浮(“史”)。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从哲学上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