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社会工作导报 |
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奥古斯特•孔德的代表作。该书是孔德在他所作的一系列实证哲学讲演的基础上形成的。1830~1842年在巴黎陆续出版。
全书共6卷,第1卷是序言性通论和数学哲学;第2卷是天文学哲学和物理哲学;第
3卷是化学哲学和生物哲学;第4卷是社会哲学的原理部分;第5卷是社会哲学的历史部分;第
6卷是社会哲学的历史补充及总论。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套实证主义的理论体系。他把人类知识发展进程分为神学的、形而上学的和实证的3个阶段,并断定社会发展也经历了同样的
3个阶段。作者根据各门基本科学经历这3个阶段的时间进行分类,认定数学是最先成立的实证科学,随后是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而居于最后的是社会物理学,孔德在书中主张用实证主义方法,即用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和比较等客观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主张社会应当建立稳定的生存条件,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他从实证哲学的立场出发,创建社会物理学,这就是最初的社会学。即社会学。作者在第4卷中提出“社会学”一词,并探讨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意义。他把社会学定义为一门以经验的实证方法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科学,并将社会物理学即社会学区分为研究社会秩序的社会静力学和研究社会进步的社会动力学两部分。
《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从哲学高度系统地论述了作为一种方法论的实证主义的认识论基础,确立了实证主义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并把这一方法论应用于人类社会历史研究。《实证哲学教程》的出版,标志着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社会学的产生。在书中,孔德系统介绍了他的实证主义哲学,他人为“实证”就是指“现实的而非幻想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孔德在书中对社会学的对象和方法,以及在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一系列构想,不断为后人所补充和修正,对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吉登斯将《实证哲学教程》渝为19世纪最伟大的著作。此书是学习社会学、社会工作的毕读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