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情感

文化

随笔

我的作品

图片


      三幅乐山大佛不得不说的故事

 

       宋道君  文图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乐山大佛,巍巍屹立在中国四川盆地的西南部,距四川省会成都110余公里,始于唐玄宗开元初(公元713年),终于贞元19年(公元803年),修建前后达90年之久。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石刻弥勒佛坐像,慈祥端庄,通体比例匀称,通高71米,坐身高60米,头上发髻1051个,脚背宽度高达8.5米,修凿在与乐山市城区一江之隔的凌云山的峭壁上,远眺峨眉山近瞰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脚下江水奔腾,背后山崖笔立,佛身与山崖融为一体,故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美誉。

春秋在交替,岁月在流逝,人生在变幻,乐山人民引以为骄的千年古佛----乐山大佛,也在时代的风雨中悄然地变化着。今天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三幅乐山大佛图片,就是最好的见证。

第一幅乐山大佛图片,是 1988年8月29日著名摄影师河川老师乘法国“云雀”直升飞机拍摄的。为拍摄好乐山大佛,“云雀”在乐山大佛上空盘旋十多圈选择最佳拍摄点。“云雀”发动机的轰呜声相当大,面对面大声说话都听不清楚,戏称空中拖拉机。当河川老师在拍摄乐山大佛时,还出现了惊险一幕。在高度800米准备拍乐山大佛全景时,河川老师与副驾调换位置之时,不小心碰到飞机的操纵杆,飞机一抖徒降了100多米。这时,飞行员反应神速地拉起操纵杆……。这一突发险情,让大家惊出了一身冷汗。在天空中观赏乐山大佛全貌,别有一番景相,与平时所见大不相同。飞机在3000米高度时,有些人就会双耳呜响。河川老师也不例外地双耳呜响并伴有呕吐现象,河川老师克服了生理上的困难,在拍摄时,把大半个身体都伸到机外。为了安全,一是用皮带栓在坐凳铁架上,二是其助手在旁边用手死死抓住他,他打开飞机副驾的机门,手端RB67玛米亚相机进行拍摄,故有了这幅沧桑、富有文物味的乐山大佛精典之作。可以这么说,这也是河川老师用生命换来的乐山大佛图片之杰作。

第二幅乐山大佛图片,是宋道君1994年5月18日拍摄的。 “让世界了解乐山,让乐山走向世界” ,94中国文物古迹乐山国际旅游大佛节前夕,乐山市政府对乐山大佛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全面清洗。大佛被全面清洗后,黑鼻子、身上的青苔、杂草没有了。焕然一新后,大佛以新的姿态迎接八方游人。1994年5月18日乐山国际旅游大佛节开幕时,宋道君乘旅游船在船上仰角拍下了这幅“新” 的乐山大佛图片,《四川画报》1994年第八期用两个整版刊发了这幅乐山大佛和相关图片。这是一幅全“新” 的乐山大佛图片。

第三幅乐山大佛图片,也是宋道君2022年9月10日拍摄的。2022年9月10日中秋和教师双节这一天,因乐山大佛脚下水位前一段时间遇60年难见的高温干旱缺水,导致当天历史最低水位,旅游船停航,宋道君就设法乘小舟通过险滩急流,艰难地、淌着水地踏上了乐山大佛对岸的中坝用无人机航拍。宋道君小心翼翼地起飞,从10米20米30米。无人机飞到高度99米时宋道君按了快门。这是一幅高度99米、夕阳斜射乐山大佛全身后色彩饱和、蔚为壮观、坐镇三江的图片。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航拍,过去只能用直升飞机。用直升飞机航拍非常不易,一是要全面协调,缺一方面的支持都不行二是要面临诸多安全问题,一不小心将会导致安全事故三是拍摄难度较大,对拍摄器材要求较高。而如今航拍,已有了无人机,随意操纵,海阔天空任我飞,一键定乾坤,往日艰难的航拍,今日轻而易举。科技助力艺术创作,社会进步可贺可喜。

为记录和保护乐山大佛这个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双遗产,宋道君特将这三幅珍贵的乐山大佛图片立此存照,以分享读者。

这就是三幅大佛图片、三个十年佛像、三个不得不说的故事。


阅读    收藏 
标签:

情感

文化

深切悼念摄影前辈方老,方长哲

84岁的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方老,方长哲于2022年5月25日晨6点40分驾鹤西去。

我是今天19时12分才惊闻方老,方长哲逝世噩耗,十分悲痛!

我与方老是忘年之交,都喜欢摄影。他慈祥的面容,历历在目。我印象最深至今记忆犹新的是我与方老一段感人的故事:那年,那是2013年5日22日,我 QQ号被盗,骗子冒我的名向方老借钱5000元,方老耿直马上打款。一个电话发现遭骗,我们马上找银行、报警追回了这5000元钱。

在此,请让我借用《三江都市报》2013年5月23日报记者周洁报道吧:

有惊无险,朋友信任感动宋先生

骗子盗了QQ号,在网上骗钱,这已是老掉牙的骗局了。但对乐山的宋道君来说,他却通过这个事情,感受到了一种很温情的东西,那就是朋友对他的信任。

  QQ上好友借钱

  事情是这样的。宋道君和方长哲都喜欢摄影,两人年龄相差20多岁。虽然私交不多,但偶尔也会在摄影采风场合上碰到。

  21日上午10点过,75岁的方老登上QQ,看到宋道君在线,便和他打招呼。

  在上周六,两人还去峨眉山采风,并照了一张合影。

  QQ上,方老让宋道君把合影传过来。

  “我在上班,回到家给你传过来!”

  “好!”方老回道。

  紧接着,对方又发来一条消息:“我有个朋友急需用钱,我现在忙,你能不能帮我办一下,我下班就还你。”

  “好多钱?”

  “2万。”

  “我没有这么多,5000行不?” 方老说,家头的钱存了定期,卡上只有6000多元。

  对方答应后,方老让其把账号姓名发到手机上。

  “太谢谢了,我现在马上发过来。”

  在方老的印象中,宋道君就是一个做事干脆利落的人,所以他丝毫没有怀疑。

  很快,对方把银行帐号和姓名发了过来,并“好心”地说,“事情办了给我打个电话。”

  5000元汇出去才晓得遭骗了

  受朋友之托,方老拿起银行卡便出了门。家住乐山城区叮咚街的他,步行10多分钟到了东大街的商业银行。

  到银行后,方老赶紧排号、打款,由于对方发来的账户是工商银行的,所以填单子办手续,还是花了好一会儿时间。

  之后,方老回到家中,立即给宋道君打了个电话:“老朋友,你交代我办的事情已办妥了,打了5000元。”

  “啥子事情哦?”宋道君感到莫名其妙。

  听了方老的解释后,宋道君明白了,立即说“肯定是QQ号被盗了!遭骗了!赶紧报警,去银行!”

  挂掉电话后,方老和宋道君分别赶到了银行,同时还报了警。

  在银行,一位叫周莉(音)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立即向上级汇报,还打了很多个电话。

  就在两人焦急等待时,周莉带来了一个好消息,钱截住了,还没打到对方账户。

  当天下午5点过,在办理手续后,方老拿回了被骗的钱。

  有惊无险剩下的就是感动了

  当晚,宋道君和方老坐在一起吃了一顿饭。回想起白天的经历,两人都有很多感受。

  “多亏了道君啊,要不是他那么果断,我这钱恐怕找不回来了。”方老说,他手里若有2万元现钱,他肯定就打2万元过去了。所以,这老年人上网,一定多加注意。

  旁人问,“你咋这么信任他?一说借钱,就汇过去了。”

  听到这话,方老爽朗地笑出了声,看了看宋道君说:“我们认识多年了,肯定相信啊!”

  “有一二十年了!”一旁的宋道君帮腔道。

  他说,方老一直是个热心人,以前在文化部门上班。上世纪90年代初,方老单位上收到了一笔宋道君的汇款稿费,不知道为什么寄到了文化局。但方老热心地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宋道君的工作单位,将稿费给了他。

  “上午接到方老的电话后,我最大的感触是,虽然私交不多,但方老却对我如此的信任,这让我很感动。”宋道君说,他在银行见到方老后,第一件事就是握起了方老的手,说了句“谢谢你的信任。”



    图为2013.5.18《三江都市报》组织摄影人到万年寺采风,方老为前排中

     方老,走好!

阅读    收藏 
标签:

随笔

文化

情感

我的作品





阅读    收藏 
标签:

随笔

情感

文化

我的作品




                                                                                           胡光明房屋边水塘就是竹公溪源头


                                                                                               竹公溪穿乐山城而过

                                  探秘竹公溪源头                                            

                                                           宋道君 文/图

  

    以前,只知道,竹公溪是一条贯穿乐山大半个城的小河。最近,当我用无人机航拍到竹公溪全貌图时,连我自己都惊呆了:天呀,原来一直环绕在身边的竹公溪,竟然这么美!这个新发现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兴趣:它的源头在哪里?作为乐山人的我,却不知道,实在有点遗憾。不久前,我终于走近了竹公溪的源头。我与几个朋友一道,踏上了令人神往的竹公溪探源之旅。驾车从乐山城区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乐青(乐山至青神)公路行驶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乐山市市中区悦来镇塘咡坎村三黄安处。在蓝蓝的天空下,一座修建于1937年、川南常见的“撮箕口”木结构瓦房映入了我们的眼帘。房主胡光明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说,他这里偏僻,很少有客人来,他非常高兴。他一边端出自己种植的水果请我们品尝,一边又端水沏茶。在摆谈中,我们得知他是1942年1月20日出生的,已年满80岁了,但他仍然身体健康,思维敏捷,很健谈。

  他说,他从出生起就住在这儿一直没有搬过家,竹公溪源头从他记事起,就是一股泉眼,而且就在他家门前10来米处,他小时候还常常弯腰用嘴直接去喝这泉水,他津津有味地赞道,那泉水真是甘甜呀,现在泉眼己淹没在1953年建成的用于农田灌溉的水塘中了。水塘在1978年改革开放时开始承包。说罢,胡光明老人脱下鞋,挽上裤脚,赤足划着竹排,在水塘中为我们指点竹公溪源头的位置。

  竹公溪流经市中区多个村镇和街道,是市中区主要农作物生产地的灌溉用水。千百年来,她一直滋润和养育着乐山城这一方人民;她一路穿越乐山大半个城后在张公桥附近汇入岷江,就像一条玉带守护着乐山城,起到了灌溉、防洪、消防、景观、调节气候、水循环等作用。

  作为乐山人的我,今天终于看到竹公溪的源头,真是感慨万千……

  乐山本土作家李建一先生曾写过一首七言诗,题为《竹公溪》:

  斗折蛇行一衣带,

  月光竹影共徘徊。

  一江春水穿城过,

  两岸蛙声入梦来。

  这首诗,正是竹公溪的真实写照。

  当我站在竹公溪的源头时,突然生出一丝遗憾,这么重要的一块宝地,竞然没有一个地理标识,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

 

阅读    收藏 
(2022-04-20 19:43)
标签:

情感

文化

我的作品

随笔

图片


       竹公溪,一条穿越乐山大半个城,一条为乐山城周边主要农作物生产灌溉用水的“小溪”,可谓是乐山城的母亲河。

               乐山城的母亲河

 ----竹公溪源头探秘

 

   宋道君   \图

 

竹公溪,一条穿越乐山大半个城,一条为乐山城周边主要农作物生产灌溉用水的“小溪”,可谓是乐山城的母亲河。     

乐山,一个城以山名,山扬名城;城在水中,水在城中三江(岷江、大渡河、青衣江)环抱的如画城市,耸立于四川盆地世界著名的佛之乡,在不到30公里的地方,就有三处世界著名“遗产”,即峨眉山和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以及东风堰灌溉工程遗产,这就是四川乐山

以前,只听人说过,竹公溪是一条贯穿乐山大半个城的小河。最近,当我用无人机航拍到竹公溪全貌图时,连我自己都惊呆了:天呀,原来传说中的竹公溪,竟然这么长,这么美!这个新发现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兴趣:她的源头在哪里,作为乐山人的我,却不知道,实在是一种遗憾。阳春三月,我走近了她那神秘的地带。

当海棠盛开、菜花烂漫时,我与乐山市市中区悦来乡原副乡长张学元,摄友罗庆祝、吴万祥一道,踏上了令人神往的竹公溪之旅。驾车从乐山城出发,沿着弯弯曲曲的乐青(乐山至青神)公路一个多小时后我们来到了悦来镇塘咡坎村三黄安处在蓝蓝的天空下,座修建于民国十六年,川西特有“撮箕口”木结构的独户瓦房映入我们眼帘房主胡光明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说,他这里”,不容易有客人来,他非常高兴。他一边端出自己种植的水果请我们品尝,一边又端水沏茶。在摆谈中,我们得知他是1942年1月20日出生的,已年满80岁了,但他仍然身体健康,思维敏捷,很健谈,能一口气将自己的电话号码准确无误地说出。

说,他从出生起就住在这儿一直没有搬过家,竹公溪源头在他记事起,就是一股泉眼,而且就在他家门前10来米处,他小时候还常常弯腰用嘴直接去喝这泉水,他津津有味地赞道,那泉水真是回口甘甜呀,现在泉眼己淹没在1953年修建成农田灌溉水塘中了。水塘1978年改革开放后开始承包,先后承包过几次,最长承包时间是从2013年夏到2023年6月30日10年时间。说罢,胡光明老人脱下鞋,挽上裤脚,赤足划着竹排,在水塘中为我们指点竹公溪源头的位置。

竹公溪源头,源起乐山市中区悦来镇塘咡坎村,积周家湾、袁家湾二湾的水,汇入石坳子堰,流经悦来镇六支角村,棉竹镇龙滩子村、仙米寺村,通江镇王河村、牛咡桥村,绿心街原竹公溪村,张公桥里仁街等地,是乐山市市中区主要农作物生产的灌溉用水。千百年来,她一直滋润和养育着乐山城这一方人民;她一路穿越乐山大半个城在张公桥河咡嘴处汇入岷江,就像一条玉带护着乐山城,起到了灌溉防洪、消防、景观、调节气候水的循环等的作用,这就是乐山城的母亲河竹公溪

作为乐山人的我,今天终于看到乐山城母亲河竹公溪的源头,真是感慨万千…….

乐山本土作家李建一先生曾写过一首七言诗 ,题为《竹公溪》:

斗折蛇行一衣带,

月光竹影共徘徊。

一江春水穿城过,

两岸蛙声入梦来。

这首诗,真是竹公溪母亲河的真实写照。

当我站在竹公溪的源头时,我突然生出一丝遗憾,这么重要的一块宝地——乐山城母亲河生命的源头,竞然没有一个地理标识,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为了乡村振兴、为了挖掘和宏扬地方历史文化、为了营造乡村生态人文旅游形象、为了让大家能目睹乐山城母亲河竹公溪源头的尊容,呼吁相关部门还原竹公溪源头泉眼原貌,并在此立碑:乐山重点保护地“乐山城母亲河竹公溪源头”,以告公众。

在我们依依不舍离开竹公溪的源头时,我情不自禁地回望了那神奇的竹公溪母亲河源头。乐山城母亲河——竹公溪源头,你好生保重,我会再来看你的。

 胡                                 胡光明老人脱下鞋,挽上裤脚,赤足划着竹排,在塘中为我们指点竹公溪源头的位置。

                                                                                   竹公溪源头原住民80岁的胡光明

                                                                       竹公溪源头原住民80岁的胡光明在自家小园里。


                             竹公溪源头原住民胡光明房屋下10来米就是公溪源头,现为集体农田灌溉水塘。


        竹公溪源头原住民80岁的胡光明(中)与来访者张学元(左二)、罗庆祝(右一)、吴万祥(左一)、宋道君(右二)亲切合影。

阅读    收藏 
标签:

娱乐

美图

摄影

唯美

文化

阅读    收藏 
标签:

旅游.文化.

摄影作品

http://s1/middle/4dcb1b73x93845a894440&690

                                                                一座座山川相连

           自驾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川藏线

                              (沿国道318、317线环行)

    神奇、美丽而艰险的川藏线,是我们梦想己久的“天路”!

    带着对西藏高原的寻梦,对那片神奇土地的崇敬。2010年8月15日至8月28日,我们从乐山自驾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川藏路318线,再从拉萨至那曲109线转到那曲至成都317线返回,共计14天行程5000余公里。

    川藏线,天是蓝蓝的,云是轻轻的,地是绿绿的,阳光是辣辣的。318国道,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它奇迹般地从上海沿着北纬30度向着那神密的拉萨! 317国道,雪山已经成为视野里最常出现的画面,一片片黄澄澄的青稞田原,构成了如梦如幻的美景。

    雄伟而神奇的雅拉神山,令人震撼。树欲静而风不止的新都桥,幽静迷人,令人陶醉。宏伟的布达拉宫,藏文化的象征。与神耳语的 ----“天湖”纳木错,水是那么的清澈,我迫不及待地一头埋下去大口大口地喝着这朝思暮想的“仙水”,就象初生的婴儿喝到了母亲的初乳,那么的甘甜、清香、爽口。

    一座座山川相连的川藏线的魅力,就在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特有的藏乡风情。穿行在川藏线:草原、雪山、飘逸的经幡、休闲的牦牛、雨雪冰雹、泥石流塌方总是永恒的话题。

    去时就得知林芝境内山体塌方堵路,待其路通后匆匆上路。当8月15日我们行至天全县,当天天全山体塌方堵路,执勤交警告诉我们说,三天后方能通车,于是我们改道从芦山县到达小金317线,再从小金到八美至新都桥转到318线。路漫漫而险兮:当我们过邦达翻越318“生死线”时,下面怒江江水咆啸得吓人。通麦到林芝,路险非常窄,仅能通行一辆车;那曲到索县只有200余公里的路程,我们就“爬行”10个多小时。我们此行面临的是路险昼夜气候温差大,随时山体塌方堵路交通管制,有时也会遇到交通事故堵路……

    一路上,我们路遇了不少令我们流泪、感动、刻骨铭心见闻:大山里的父母在地里劳作,孩子在地里做作业。有一位先生是江苏人,一个人从苏自驾到318线,后到芒康搭乘了四个徒步学生远行拉萨。还有一对夫妻是新疆人,妻子有心脏病,高原反应很强,有心脏病的人本不应当到青藏高原,但其先生在成都工作,便从318线到拉萨,再从青藏线回新疆。我们很佩服这种精神,但不主张这样的“冒险”。同时,也遇到亚运自愿者骑行317川藏线、《中国国家地理》川藏线科学考察车队……

    20日,当我们踩着《青藏高原》熟悉歌儿的节拍,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到了拉萨。第二天,在拉萨当了二十多年兵的乐山老乡黄参谋长说要请我们吃饭,我们说晚上重庆在拉萨工作的朋友已经请了,明天我们将去纳木错后从317线返回。黄参谋长说老乡见了老乡,怎么酒都不喝就走了。不行,你们吃完饭后我们再夜宵。老乡的盛情,我们只好客随主便。黄参谋长叫上了三个战友,说不是来“挑战”,如要“挑战”,他手下的兵多着。于是,我们喝着当地盛产的青稞啤酒,撕扯着牦牛肉,大口大口地喝酒,大块大块地吃肉,感受着藏民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情,其乐无穷!第二天我们赶到海拔4700米的纳木错时,头晕晕的只想睡觉。我们吃住在乐山井研老乡开的饭店里,乐山老乡见我这样,问我是不是昨晚喝了酒。我说是呀。他说内地人到高原是不能吃酒的,否则要高原反映的,并给了我一瓶“高原罐装医用氧” 让我吸吸,我吸后果真好多了。这个氧气瓶我一直把它作为见证我们这次川藏线环行的珍藏物。

    尽管如此,这是我们久远的梦想与自我挑战的行程!

http://s15/middle/4dcb1b73x93e208901cce&690      这是我们此行318、317川藏线环行的线路图(注下线为川藏路318线,上线为川藏路317线)

http://s8/middle/4dcb1b73x7526d6432fc7&690                                                                梅子山的姐妹湖

http://s12/middle/4dcb1b73x93845b12a36b&690

http://s8/middle/4dcb1b73x93845bab2b07&690                                                                       高原的路

http://s6/middle/4dcb1b73x93845c9021a5&690                                                                塔公草原与塔公寺

http://s12/middle/4dcb1b73x93845d74d6db&690

http://s9/middle/4dcb1b73x938460703dd8&690

http://s3/middle/4dcb1b73x7526d68a9682&690                                                                      西藏境内的澜沧江

http://s3/middle/4dcb1b73x938462e17582&690                                                                   西藏境内的澜沧江

http://s4/middle/4dcb1b73x938464375403&690                                                                        高原的路

http://s7/middle/4dcb1b73x7526d705f1d6&690

http://s11/middle/4dcb1b73x9384670d10fa&690                                                             宏伟的布达拉宫

http://s14/middle/4dcb1b73x938467f873ad&690

http://s10/middle/4dcb1b73x93846881ca49&690

http://s11/middle/4dcb1b73x938469668f1a&690                                                                      青藏铁路线

http://s8/middle/4dcb1b73x93846a335b17&690                                                                          雪山

http://s10/middle/4dcb1b73x93846aea7829&690

http://s4/middle/4dcb1b73x93846bcf42f3&690                                                                      下玛日吉山

阅读    收藏 
标签:

情感

   

             罗京于1996年2月13日在乐山

    

    深切悼念央视《新闻联播》主播罗京

 

                      宋道君文\图

 

    昨日(6月5日),惊闻罗京同志噩耗,十分悲痛。

    罗京1961年5月29出生于北京,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同年到中央电视台工作,担任《新闻联播》播音员,祖籍四川。罗京是中共十七大代表,中央电视台播音主持人队伍的领军人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的主播之一,中央电视台播音主持人业务指导委员会副秘书长、新闻采编部播音组副组长,播音指导。2008年8月31日,罗京最后一次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音;9月,罗京被确诊患有淋巴癌,并暂停工作入院接受治疗,他与病魔顽强斗争了10个月之后,于2009年6月5日晨7点05分因病情恶化,致心脏衰竭医治无效,在北京307医院逝世,享年48岁。

    回忆起罗京在《新闻联播》端坐25年亲切的形象,磁性的声音,把国内外的新闻传递到千家户。1996年2月13日罗京在乐山,我有幸拍了他的几张照片,现展示给读者,以此深切悼念罗京!

    罗京,走好!

            罗京(左)于1996年2月13日在乐山,右为时任嘉州电视台主播金笛

            罗京(右)于1996年2月13日在乐山,左为时任嘉州电视台主播金笛

            罗京(右)于1996年2月13日在乐山,左为时任嘉州电视台主播金笛

阅读    收藏 
标签:

旅游.

美图

.文化.

新闻.纪实.

旅游

    

                                                       陈光会在喂仙鹤

           

          黑颈鹤故乡两代人爱鹤护鹤的动人故事

                                       

                                                                              宋道君  文\图

 

    大年初二(2009年1月27日)之后,2月22日至23日,我们再次来到黑颈鹤的故乡——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大山包乡, 与“鸟中熊猫”的黑颈鹤再次亲密接触。

    大山包乡距昭通市73公里,海拔3100-3400米,年平均气温6.2℃,总面积1.92万公顷。

    近两年来,国家濒危一级保护珍稀动物黑颈鹤来此栖息已近1400只,占世界上黑颈鹤种群总数的六分之一。

    这里,有很多濒危珍稀动物黑颈鹤的故事、也有很多保护爱护黑颈鹤的故事、还有很多人与黑颈鹤和谐相处的故事……

    在大山包,流传着一个动人的爱鹤护鹤的故事。

    一个年仅24岁(1985年6月26日出生)身材矮小的女子,一个已经有了4岁小儿子的妈妈,一个因海拔高和太阳紫外线强而使其皮肤黝黑,但显现出健康的农家女子,她——就是爱鹤护鹤的明星,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大山包乡自然保护区大海子管理站的护鹤员(喂鹤员)陈光会!

    陈光会是从2005年开始接她57岁婆婆董玉兰的班,在这之前,董玉兰老人已坚持为黑颈鹤投食13年之久。接班后的陈光会仍然象婆婆一样在保护站担任喂鹤员的工作。对于护鹤员这份工作,她不但敬业尽职,还演绎出一段爱鹤护鹤的动人故事。

    那是在去年的春节期间,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东部出现了罕见的雪灾和冰冻天气,大山包也不例外。

    去年大年初三(2008年 2月9日),雪下得特别大,冰天雪地,路堵了,大山包“与世隔绝”了,陈光会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守护着黑颈鹤。黑颈鹤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是单腿站水里睡觉的,这样它们才能保持体温。那天早上,陈光会一个人去大海子给黑颈鹤投食,结果看见头天晚上睡在大海子里的一只黑颈鹤,脚被冰牢牢地冻在冰面上拨不出来。黑颈鹤挣扎着、绝望着。这时,救星来了! 陈光会来了!陈光会马上奋不顾身地冲过去找了一快石头把冰冻砸开,把那只黑颈鹤救了出来放到冰面上。几分钟后,那只黑颈鹤慢慢地恢复了体力,依依不舍地飞向了蓝天。黑颈鹤在蓝天上盘旋了几圈,仿佛是在向陈光会表示感激之情,仿佛也是在向陈光会道别。陈光会返回时,刚走了一两步,突然脚一滑,便掉在了冰水里,一下子就陷了下去。刺骨的冰水很快就淹到了她的脖子,她吓坏了,可是,她知道在沼泽地里动作越大就会越陷越深。她顽强地、艰难地,足足用了20多分钟,好不容易才从冰水里爬了出来。她爬出来以后,病在床上躺了一连好几天,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也没有吃一点东西……。

    10多天后的一个早晨,陈光会听到黑颈鹤的惨叫声,出于职业的敏感,她断定可能又有黑颈鹤出事了。于是,她寻声寻去,又见一只黑颈鹤一只脚冻在了冰里,而另一只脚却断了。黑颈鹤在不断地挣扎着、痛苦地叫喊着,陈光会的心很痛,仿佛在流血。她不假思索地和衣跳入刺骨的冰水里,小心翼翼地把受伤的黑颈鹤救起,立即把黑颈鹤抱到了救护站养伤。她虽冻僵了,但心中却是暖暖的。由于她们的精心呵护,不久后又一只黑颈鹤安全的回到了它们的伙伴中……

    就这样,在短短的10天时间里,陈光会拼命救起了两只黑颈鹤。

    在那个贫脊而朴质的土地上,象这样动人的故事还在不断地延续着,带动着许许多多的人们去爱鹤护鹤!

    然而,在陈光会爱鹤护鹤的动人故事里,上述两只黑颈鹤是幸运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想象,由于黑颈鹤单脚站在水里睡觉的习性,如果气候突变或气温下降时间长,黑颈鹤成群成群地被冰冻住;如果当地没有爱鹤护鹤的人们,或者黑颈鹤被冰冻住未被爱鹤护鹤的人们发现,那么,黑颈鹤这种本身就濒危的珍稀动物,我们还能有幸地目睹它们的千姿百态吗?!

                                                    晨曦中的仙鹤

                                                  晨曦中静候仙鹤

                                 爱鹤的人们在静候仙鹤的美丽瞬间

                                                      静候仙鹤

                                                      飞舞的仙鹤

                                                     蓝天上的仙鹤

                                              仙鹤面对劳作的村民

阅读    收藏 
标签:

艺术赏析

美图

收藏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325日刊用

 http://2008.qq.com/a/20080325/000027.htm(点击此处看原文)

 

巨幅《乐山大佛》,左为画家周云鹤,右为宋道君  张林辉摄

 

为奥运而作的巨幅国画《乐山大佛》问世

 

宋道君  文\图

 

     日前(11月22日至24日),我同乐山电视台、乐山日报、乐山广播电视报、乐山新闻网等新闻界的各路记者、摄影界和文学界的朋友们一起采访了乐山籍现客居成都、《跨越60年的嘉州城钢笔速写组图》(31幅)的作者、81岁高龄的著名画家周云鹤老先生。行程中,大家深切地感受到周老先生对乐山拳拳之爱,言谈之间情意浓浓,一提起乐山的人和事,周老先生就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他说:“最近我画了一幅丈二宣(1.6米×4米)的巨幅国画《乐山大佛》,我打算无偿赠送给乐山市委、乐山市人民政府,并以乐山市委、市政府的名义赠送给2008年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由于周老年岁已大,他委托我与乐山市委、市政府联系。目前,我已与乐山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取得了联系,现正在静候其通知。

    《乐山大佛》巨幅画作完稿后,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些领导和同志们目睹时,提议周老将该画作赠送给省委或成都市委。周老说:“我是乐山人,画的是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乐山大佛》,我已请宋道君先生给乐山市委、市政府取得了联系。如果乐山市委、市政府未能及时作出决定,我将不拂省里和成都市委的美意。”

    据悉,国画《乐山大佛》篇幅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周老创作两月之余,笔调精细,观者目睹后无不惊叹。

                    巨幅《乐山大佛》

                                乐山众媒体采访周云鹤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