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2016-04-27 14:25)

我们只能带菌生存

   

著名学者叶嘉莹教授在讲授古典诗词时,有学生问她,诗词虽好,但有什么用呢?叶嘉莹答:古典诗词里隐含着一种向上的、对美好的追求,它可以使人心不死!人对于他人乃至万物都持爱心,宇宙之间就充满祥和之气,人就有了一颗活泼、敏锐、善感的心灵。她还引孔子的一句话“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表达人终究要与世人好好相

(2010-03-03 15:31)
标签:

教育

多一份惕然之心

 

今年春节期间,天台县下路村蔡姓兄弟一家5名儿童失踪案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当这5名孩子最终在离家数百米的水塘内被发现并证实溺亡的消息传出,很多人的心被一种巨大的悲悯所笼罩。这5

 

三、人生的境界和至味

 

中国古代文人爱说“人生如寄”,但寄于何处?书斋和山林也许是中国古代文人最愿意藉以安身立命的所在,尤其是自然山水能令人摆脱物欲的牵累,忘却人事的纠缠,涤荡愁肠,安适身心,感悟生命,浑然忘忧。中国诗意化的哲学、审美化的人生是不能离开自然环境来谈的。自然环境可以是老师,故应“外师中化,中得心源”(张璪);可以是朋友,故不妨“可为平揖,如为对谈”(徐霞客);可以是情人,故有“花态柳情,山容水意”(袁宏道)“自然之道”是人人所追求的,或者说,无论儒道都有“逃向自然”的冲动,但勉强可以将其表现分有两类:一类是把物态环境诗化为空灵意境;一类是把现实境遇提升到理想境界。前者偏重于道家一脉,后者更为儒家知识分子所向往;前者旨在品鉴山水的艺术情趣,是艺术创作所孜孜以求的,后者则更愿意咀嚼自然的人生况味,汲汲于人格的修炼和养护。而此二者皆欲经自然之途通往“乐境”。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后者。

 

葛兆光认为,中国士大夫们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照体验,又在这观照体验中达到物我同一,使内心世界与外在物象融为一体,因此,中国文人才能对大自然的一草一

 

论自然对中国古代文人的生命慰藉(一)

 

吴志翔

 

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环境尤其是山水林泉有着特别的情缘。他们向往“曾点气象”,渴望“乘物以游心”,推崇“林下隐居,清泉濯足”的生活情调;他们相信“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总想着要“极人生之胜境,得林野之奇趣”;他们几乎是喋喋不休地诉说着自己的“烟霞之志”、“归隐之心”。魏晋时期借自然山水抒情言理的玄言诗,陶渊明寻求把身心投放并安顿于人化环境的田园诗,谢灵运通过品山鉴水来表达自己人生体悟的五言诗,王维等人宁静淡泊大有超然物外之旨的山水诗,文人们最乐于藉以寄兴遣怀的山水画,以及古代文人大量记叙跋山涉水看月赏花的游记、小品文,甚至“不出城廓,而能坐享山林之乐;不下堂筵,而能穷泉壑之幽”的园林,莫不呈示出中国古代文人浓郁的山水之缘。“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辛弃疾的这两句诗最清楚地揭示出中国古代文人与自然环境谐和、相亲的那种意趣。

 

这种山水情缘深深地建基于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而非主客二分的本体论。孟子讲“上下与天地同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