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纪录片杂谈 |
分类: 纪录片介绍 |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开始关注自然界,《猴族》《微观世界》《喜马拉雅》《鸟的迁徙》都成为纪录片的经典之作,“我喜欢尝试不一样的角色,做演员成功了,就想尝试做制作人的滋味。制片成功了,就想尝试做导演的滋味。人生只有一次,我想用梦想填满它。”但自转型制片人之后,贝汉制作的影片有成功也有失败,有的影片甚至差点让他倾家荡产。他曾回忆道,“当时压力特别大。做演员时什么都有人照顾,什么心都不用操,但做制片人却什么事都要管,巨大的责任让我的头发全变白了。”
而《海洋》准备了2年,拍了4年,设计了最先进的仪器,用鱼类的视觉来看海洋。从准备到拍摄结束,贝汉一直都在筹钱,甚至
标签:
纪录片杂谈 |
分类: 纪录片介绍 |
标签:
苹果杂谈 |
分类: 精彩介绍 |
一贯致力于内容消费,以用户体验为杀手锏
标签:
照片评选杂谈 |
分类: 纪录片活动 |
标签:
一日人生杂谈 |
分类: 纪录片介绍 |
生命的思考——“一日人生,一日一生”
纪录片由YouTube、美国著名制片人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和奥斯卡获奖导演凯文•麦克唐纳(Kevin Macdonald)联袂打造, 共收到包括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日本在内的197个国家的8万份(共计4,500小时)视频资料。斯科特和麦克唐纳将原始视频剪辑为时长90分钟的影片,该影片将于8月4日在百老汇院线的电影中心进行亚洲首映。
&n
标签:
纪录片杂谈 |
标签:
纪录片杂谈 |
http://s16/middle/68766e19ta6aca164e5ef&690
贾樟柯 (资料图)
标签:
纪录片杂谈 |
标签:
电视节纪录片杂谈 |
社会类纪录片关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外在和心灵受到的双重冲击。《灯泡阴谋》揭露了为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不惜牺牲产品质量,直击当下“修不如买”的消费现状;而《苦涩的巧克力》的创作者更是深入西非,把镜头对准了马里当地被贩卖到可可豆庄园的童工,明察暗访,曝光了这一行业的黑暗面,角度犀利。而节奏相对舒缓的《不能没有你》讲述的是发生在一对老艺术家夫妇身上关于爱和艺术的温情故事,情节细腻、场景感人。
亚洲类纪录片聚焦个体在追求理想生活时遇到的种种困境,辐射了一个特定群体的生存现状。《孤独的撒玛利亚人》、《法庭边缘的女人》关注的是信仰、传统对人,尤其是对女性在自身权益的维护、生活状态的选择过程中的影响,《世界的子宫》、《光棍》、《邬老板的世界杯》则描述了在经济环境冲击下个体命运的挣扎。
历史文献类纪录片包罗了许许多多不同的方面,从回顾以色列建国大典的《亲历建国》到记录人类太
标签:
电视节纪录片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