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若冰
王若冰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73,762
  • 关注人气:1,14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博文
分类: 文艺评论

问问自己

——答《延河》下半月刊“网络文学的兴起与传播的意义何在”

王若冰

延河有约   网络文学的兴起与传播的意义何在 :李骏虎 

刘 川 王若冰 韩霁虹 刘向斌 倪万军 赵目珍 李 凯 孟 山

毋庸置疑,时至今日,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写作观念和写作方式的颠覆与重构、对传统文学传播方式与价值确认霸权的冲击和倒逼,已远非我们喜不喜欢、愿不愿意承认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亟需每一个传统文学写作者必须躬身自问、冷静自省且谁也不可更改的现实。在我看来,缘由有二:

1/网络开拓的世界是一个无边无际、无限辽阔的崭新世界,在这样一场绝不亚于蔡伦发明造纸术、沈括发明活字印刷对人类文明进步影响巨大的大变革中,既然人类生活的每一天与无所不在的网络时时刻刻耳鬓厮磨、如影随形,那么网络本身以及网络生活催生的种种生活现象、生活方式,必然无可避免地渗透、影响、改变,甚至重塑每一个具体人的精神与情感。置身此情此境,作为人的历史精神与现实情感形象化呈现的文学作品,拒绝或者疏离网络,我们都将无法实现对我们所置身的时代与生活真实而确切的表达。所以在我看来,网络文学的兴起,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科技发展共同催生的一场“文学革命”。就目前来看,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传统写作为代表的“保守派”双方,都尚处在各守其土,偶尔相互“偷窥”的“相持”阶段。然而,从长远看取长补短,相互包容甚至相互融合是必由之路。如果真在到了那一天,我要更多地把掌声送给网络文学的写作者。原因只有一个:是网络文学的兴起,让枯枝横斜的文学之树重新绽开了满目青翠的新芽。

2/从传播角度来看其实无需多言,只要看看网络文学一篇文章动辄几万几十万点击量,一部网红文学作品男女老幼无论职业身份争相购阅,而众多传统文学名家的作品让出版社敬而远之、在书店里落满尘土的现实,也就已经一目了然了。固然,畅销不一定是精品和经典,但反过来说,难道精品和经典就可以不畅销吗?当然不是。说穿了,对于许多名家、大家来说,读者喜不喜欢读你的作品,有传播方式的因素,但归根结底还是作品质量、创作态度和写作取向问题。经典固然是少数,然而正如金字塔塔顶很小,基座却很大一样,谁能够否认网络文学创作数量之巨大、传播速度之迅速、传播面之广,日积月累,就不会诞生流传千古的经典与精品呢?网络文学传播面之广大也给我们固守传统写作的每一位作家,提出了一个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回答并解决的问题。这问题就是,我们需要真诚地面对读者并摊开心扉,真诚地反问自己:我们的作品里到底缺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也有可能是我们自作聪明,在作品里添加了太多的让读者或窦生疑心、或难以下咽、或望而生畏的什么添加剂或佐料吧?!(原载《延河》下半月刊2012年第4期)

阅读    收藏 
分类: 文艺评论

在西部地理背景下

——胡杨诗歌创作的地域特质

王若冰

和世间万物一样,人也是环境的产物。对于一生都沉溺于内心与灵魂的触摸与审视并试图借助诗歌的光芒洞穿世间生命本相的诗人来说,生存环境、生活地域与生活状况对其感知生命隐秘、结构诗歌形态、企图抵达人类精神秘境的影响尤其显著。一生都生活在河西走廊戈壁大漠深处、每天都要面对“到处都是沙子/只有这几个人/静悄悄地走着”(《沙漠地带》)空旷辽远意境中的诗人胡杨及其诗歌创作便是明证:“一场大雪中,没有谁会阻挡/一群白羊的出栏/它们悄无声息,互相拥挤着/踏过嘉峪关,这无人可敌的城墙/被它们轻松地淹没/像是母亲,为孩子盖上了被子”(《嘉峪关,落了一场雪》)几十年来,胡杨就像古旧年代执着而悲壮的戍边士卒,将自己的心灵与肉体毫无遮拦地交付于为戈壁、大漠、雪山、草原恒久拥抱的河西大地,茫茫戈壁、浩瀚沙漠、巍巍雪山也以它特有的血性、气质、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与他交融交流、彼此融合,最终将胡杨塑造成为一位怀抱心灵烛火游走于河西大地,与苍凉广袤的西部万物物我相容、相互言说的诗人形象——在某种意义上,我甚至觉得胡杨坚持以河西大地地理与历史为背景的创作实绩,让他成为早在二十多年前就走衰微的“西部诗”孤傲而执着的坚守者和捍卫者。

和大多数生活或曾经生活在西部的同龄诗人一样,胡杨不仅是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并为“朦胧诗”陷入困境之际的中国诗坛带来一股清新而强劲的西北风的“西部诗”的(或曰“新边塞诗”)参与者和见证者,也是迄今为止日渐式微的“西部诗”诗歌精神与品性孜孜不倦的探求者、身体力行的开拓者。因此,西部特殊的地理地域特征、河西走廊特有的历史文化血脉,既是胡杨三十多年诗歌创作无法拒绝的地理背景,也是胡杨诗歌不可更改的文化胎记:“阳光下,烽火台像是在打盹/牧人在背阴的一面/偷听它的鼾声//广阔的戈壁/羊群散布在远处/像是牧人手中的风筝”(《烽火台下》)“沉默如沙,沙漫戈壁/一阵风不慌不忙从水塘里爬出,途径绿洲的果园/驿路上,汉塞向前/向那些金黄的杏子,致敬”(《汉塞》)几十年过去了,在那么多曾经吸吮着西部大地乳汁长大的诗人在走向异乡、并在背离曾经给予他最初和最重要的诗歌营养“西部诗”的路上愈行愈远、不断迷失并丧失自己的时候,一生都生活在汉唐边城嘉峪关的胡杨则心无旁骛,迷途不返地迷醉于对广袤苍凉的河西走廊自然地理、文化精神的探寻与寻觅,并试图从戈壁大漠、长城烽燧的历史与现实中,锻造一种与西部大地天地万物血脉相通、只属于西部大地的诗歌文本:“羊群把它看做风沙中的一只鸟/而野狼和孤狸/则守候在它的叶片里//所有的果实都成熟了/芳香的味道在河谷里像水一样/流动/而它,黄金一样凝重/躲在无人喝彩的山洼里”(《莫高窟南侧的胡杨林》)尽管诸如曾经被当年的西部诗人反复吟诵过的戈壁、大漠、长城、烽燧、芨芨草、骆驼刺等意象,在胡杨早年和近些年的作品中频频出现,但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许多西部诗人为了将自己的作品打扮为“西部诗”不同,在诸如“泉水映着月光/整夜整夜//运走/草原的银子”(《堡子滩》)“几十只羊/在戈壁上//他们,填补着/空旷的戈壁”(《戈壁上的帐篷》)“它不行,它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必须站着,高高地站着/它看见了云的诡秘/看见了风的残忍”(《弓背的烽火台》)一类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晰而明确地发现,同样的草原上的月亮、空旷的戈壁滩和历经沧桑的烽火台,在胡杨笔下绝非早年西部诗人为描摹西部而强硬楔入、冰冷生硬的装饰物,而是浸润了诗人生命体验、西部自然自在呼吸、河西大地历史文化意识的精神意象。这正如有人在评论胡杨诗歌创作与西部地理之间关系时所言一样,胡杨对传统“西部诗”(或曰“新边塞诗”)的开拓与延展,乃是因为在经历并目睹了“西部诗”与西部自然万物油水分离的弊端后,有意识从早年“西部诗”“宏大的集体主义抒情和公共性的历史文化复制中,步步后退到出生地的个人微观地理,然后在清空了的地理版图上,进行勘探式的重新扫描”的结果。仅凭这一点,我以为胡杨对“西部诗”的开拓不仅是独立的,而且对于为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及的“西部诗”涅槃再生也具有开创性价值和意义。

人与特定地域地理之间的相互依存既是一种恒定的物质关系,也不排除人在与自然万物长期相处过程中所产生的相互吸引、相互启迪的形而上力量的存在。在我看来在那么多人纷纷放弃曾经风光一时的“西部诗”后,胡杨如一位充满自信的孤胆英雄,手持丈八蛇矛,坚定而孤绝地挺立在戈壁大漠之间,在有敦煌、阳关和玉门关与他并肩守望的河西偏西苍茫大地寻找西部大地与他渴望获取的诗歌之间的隐秘,一定有他已经发现的隐匿在西部大地上的秘密:“无垠的戈壁/草都没有,怎么会有一棵树/人们看见它敦实的样子/人们看见它,忠诚的守卫/就找到了自己最后一个春天”(《一棵树》)事实上,从“远处的山,黑的机理,一点点淡化,直至淹没/不知道还有多少荒草、碎石,在雪中安眠//矮小的树,高大的树,顶着雪//如愁事骤来,白了少年头”(《雪》)的物我相融,到“当我从黑暗中走出,在刺眼的阳光/和呛鼻的沙尘中/像是从遥远的西晋赶来//脑子里装满了一个时代/有点头重脚轻的感觉”(《在敦煌西晋墓》)里由古及今并直逼诗人个体的心灵和内心可以看出,胡杨对西部大地山川、自然物象的迷恋与沉醉说明,他已经从凝聚了西部生命与精神汁液的事物中,感知并发现了探寻西部大地的生活本相与生命的精神密码:“这里,风在吹/石头的面容各有沧桑//这里,马奔跑、冲刺或者横卧/都像一把刀/既是只剩下几根骨头/也是一把生锈的刀”在题为《敦煌、嘉峪关和文学梦》的自述中,胡杨也说:“ 大自然是诗歌的矿藏,走进自然,处处如诗,难怪许多草原民族都在不断地迁徙中完成生活的全部,他们在寻找诗意的同时,也在诠释自己的生命。”这正如海德格尔所说“我从我的‘我在’去工作”一样,胡杨对西部自然地理的专注与迷恋,是因为作为诗人的胡杨试图在与苍茫旷远的西部大地身心俱到的交流交往中,以在场者的心态获取天地万物与西部生命之间相依相存的秘密状态。事实上,由于“我在”,河西走廊、祁连山麓、长城脚下每一刻日出日落,过去年代的羌笛杨柳、驿马戍族、边关夜月都不可阻挡、真实自在地进入并融入他生活与生命深处,无可异议地成为胡杨面向西部自我表达与言说的自在之物:“我愿意是长了又枯、枯了又长,黄绿相间的骆驼刺/像是你身体上的汗毛,不离不弃”(《新店台》)“坐看炊烟,路断黄昏/我的柴门大开/你有一路上的辛酸/我有一盆老豆腐和半碟咸菜”(《黄昏》)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胡杨对西部山川地理、自然万物精神与生命意义上的体认和认知,不仅让他已经确认的经由充满个体经验的“微观地理”无所不能、包容广袤西部自然万象辽阔境地,还让胡杨在进入创作状态之际只要与在他看来具有神性和灵性的西部自然地理、历史与现实相遇,就可以抵达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物我相融的“无我”之境:“那些沉默的骨头,那些在风中/呜呜作响的骨头/今夜,想起了自己从前的形成//可以是一杯浊酒,可以是偷偷擦拭掉的泪/可以强忍住握紧一粒种子/让它回到春天”(《星野》)从类似这样的表述中可以发现,与辽阔河西大地同甘共苦、共同经历的过程中,西部大地特有的自然物象已经与胡杨的精神情感合二为一、相互映照、互为依据。这种天人合一的经历与感受,不仅开拓了胡杨式西部表达的视野与意境,也不断开掘着胡杨生活、生命、诗歌的深度与广度:“它身体里的火它身体里的烟/无法平静那惊心动魄的血/哪怕是一只蜥蜴的爬动/也会是一阵心悸和恐惧”(《烽火台》)由于对传统“西部诗”意象、地理、地域上生命与精神意义层面坚持不懈的开掘,胡杨笔下的西部意象已经成为具备血肉和灵魂的生命本体。这正如苏珊·朗格所言“生活幻象是所有诗歌艺术最基本的幻象”一样,几十年来胡杨与西部大地神情聚到的交流与交往,让胡杨成为西部大地神情俱茂的言说者和西部精神情感身体力行的体验者。如果具体到从20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西部诗已经越来越淡出当代诗坛视野境况的话,我甚至认为由于胡杨和他饱历西部自然地理、地域文化滋润诗歌作品的存在,时至今日,我们还有幸能够体味到西部大地所拥有的“一棵树,戈壁在喊它的名字/甚至一只野兔子,也在疾速的逃窜中/向着一棵树的方向//戈壁上,行走的人/被自己的旅程远远丢掉/被自己剩下的旅程悄悄淹没”(《一棵树》)的苍茫与旷远、浑厚和坚韧。

人与地域环境的关系犹如染色体和辨别一个人血缘族亲的DNA一样,是不可更改的。但从人的发展来看,同源染色体也会发生分离与裂变。具体到生存环境和地域文化对一位诗人、作家、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影响而言,决定同一地域诗人和艺术家创作取向差异的核心要素,是诗人、作家、艺术家所拥有的思想深度、文化精神和艺术取向。与其他生活在西部的诗人不同,胡杨的生活、工作经历决定了他对西部自然地理和地域文化的认知与体验,不仅具有唯一性,而且也具有不可复制性。长期在新闻和文化单位工作的工作经历、散文与诗歌并举的创作经验、为给《中国国家地理》撰稿而多次深入人迹罕至的西部秘境对西部自然地理的认知与感受,让胡杨对西部大地亘古荒寂的雪山、大漠、戈壁、荒原多了一份感性的体验和由衷的敬畏。所以和过去年代的西部诗人相比,胡杨所呈现的西部自然永远都弥漫着一种既令人敬畏又有血有肉的精神意象:“很多年了,它的晶粒/像一盏灯,铺在我走过的路上”(《盐湖》)“哈日嘎纳花静静地开放/祁连山低头抚慰她/但她也在风暴中孤独地颤抖/她的叹息/被牧人长长地一声吆喝/盖住了/像寒冷的孩子披了一件长裙”(《祁连山下》)也是在这种诗歌意识浸润下,胡杨诗里经常出现的诸如沙漠、戈壁、胡杨、烽火台、芨芨草等自然物象,已经远非与自己诗歌文本和精神情感无关的身外之物或地理标识,而是诗人将置身特定地域地理和文化精神背景下感知诗歌、表达生命必不可少的源泉与媒介:“夕阳的余光,篝火的灰烬/我们剩余的时光,我们更多的时光/会有更多的牛、羊、马和骆驼出生/它们一直陪伴着这座山,陪伴着/苍天之父汗腾格里、大地母亲于都斤 额客/牧人之星玛勒奇奥登”(《祁连山:裕固牧人》)“戈壁上的碎石,沙漠上的沙子,零星的草,芨芨和梭梭/奔跑中呼唤那条河流,不想它就此浅尝辄止/像一个世外桃源,像一场酒宴,像一次大醉不醒”(《居延海》)由于经由个体经验和情感确认的西部自然物象与诗人精神情感的相互映照,胡杨为我们所展示的西部大地不仅苍凉高远,而且具有生命的神性。更多的时候,胡杨像一位西部大地饱含深情的沉迷者,茫无目的地游走于大漠戈壁、长城烽燧之间,孤寂而心迷神醉地遥望苍茫大地、俯身寻觅早已埋葬在浩荡黄沙下的历史碎影,渴望借助诗歌的力量探寻、揭秘西部大地人与自然既相互对峙,又相互依存的生命秘密:“三跌水,在戈壁上/它是一次浪漫的重逢/遇见它,这水,一跌,一跌,一跌/在身体里,能流一辈子”(《三跌水》)“把戈壁切开之后的流出的血,在哪里/那个抱了锡壶,匆匆赶路的人,在哪里//阳光跌入,风跌入,几丛灌木的枝叶被折断/远远躲开的那只鹰在哪里”(《峡谷》)“在疙瘩井,一半的月光被收容,一半的星星/在清水中摇晃/夏天的酷热,烧伤一半/幼稚的秧苗”(《疙瘩井》)辽阔强大的自然神力,不仅让流经戈壁的水拥有了跌宕起伏的经历,一条幽深冷寂的峡谷、一眼戈壁深处的水井,都让胡杨对西部大地以及虽然渺小却顽强不屈生存其间的生命,充满感慨和敬意。胡杨有如钉子一样锐利而坚定的诗句所呈现的西部自然与生命的现实遭际就是如此:“荒野上,最贫瘠的土地选择了你/最寂寞的时光选择了你”(《胡杨》)就像严酷的生存环境造就了胡杨树千年不朽的生命力一样,西部戈壁大漠的冷峻与苍凉也锻造了胡杨诗歌尖锐硬朗的诗歌品性:“几只嘎嘎嘎乱叫的乌鸦飞走的时候/男人们猛喝一口酒,然后把剩下的酒倒在地上/库穆塔格,就远了”(《库穆塔格》)不仅如此,胡杨对西部大地人与自然之间看似对立对峙却又相克相生关系的把握与确认,也是对西部大地生命本体的赞美与体认:“黑山里的雪,一行羊蹄印,爬上了山坡/与那山崖上舞蹈的人,狩猎的人,汇合为一处”(《雪》)“长城下的一队骆驼,风里,雨里/它们望着前方,像一座座蠕动的城堡”(《长城下的一队骆驼》)“我真正听懂了一棵树,它哗啦啦地拍打秋天的天空/阳关因它而年轻,也因它而古老/就像一盏钟表,储藏了无穷无尽的时间”(《阳关下的一棵树》)这一切,都是辽阔苍茫的西部大地给一位坚持坚定、苦心经营他梦想中的西部诗歌地理的诗人的奖赏与馈赠。(载《诗探索》(理论版)2021年第一辑)

 

                                                                                      2019.6.2324.天水


阅读    收藏 
分类: 生活日记

第一届高家洼文学奖

第一届高家洼文学奖于201710月颁发给该奖设立者高小我的散文集《一个村庄的三种时间》(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3年出版)。

高小我,秦安人,生于1977年。文字工作者,有著作数种。

第一届高家洼文学奖授奖词由阎小鹏撰写:

女土们,先生们:

我非常荣幸地向大家宣布,首届高家洼文学奖,将颁给中国作家高小我先生!

高家洼是中国西北黄土腹地一个偌大的村庄,如果有足够远的距离,俯视高家洼,它宛如广袤黄土翰海一块妥贴的伤疤,久愈的伤疤有时灿若桃花美丽天成。若有村庄,必是故乡,而高家洼恰好就是中国作家高小我的故乡,当然,高小我迄今为止只有一个不离不弃的故乡,用着同一个不俗不雅的名字,他诸多欢快的书写总是与这个村庄难以分离,一个伟大的作家与同样伟大的村庄,使本次评奖充满扑朔迷离的艰辛与心知肚明的顺畅。

但此时此刻,全世界从故乡出发行走在写作路上的人,眼见这项以村庄命名的世界文学大奖揭晓之时,必然会泪水飞扬欢欣鼓舞。

正如福克纳对自己“邮票大”的故乡的眷恋一样,高小我与高洼村,总是相互依偎,彼此互为骄傲。他数十年的精神返乡与肉体流浪,屡屡酝酿着内心的风暴,日暮黄昏的鸟鸣,地老天荒的秘闻,永远吸引着他。可贵的是,他很少有故士荒芜的悲叹,家园萧疏的失落,他对农业文明的衰微不但没有高唱挽歌,而且充满幸灾乐祸的愉悦,泥途盘桓时高声的诅咒,鸡犬宁静时孤独的守侯,都会转换成其精神山坡的美学呻吟,他读懂了百尺黄土万丈悬崖,他学会了品味和享受乡愁,虽然有时难免矫情,但他本质是守望传统,持守梦想,向美而生。

最后,我代表评奖委员会向高小我先生和全村人民表示祝贺,下面请村长先先颁奖!

选录:

《一个村庄的三种时间》

后记(节选)

  这是我的第一本书,收录了1994201117年间与故乡高洼村有关的文字。其中绝大部分是散文,有四个章节使用了小说笔法,但精神质地仍是散文。文字的组织形式以高洼村的过去、现在、未来为线索,故谓之“一个村庄的三种时间”。过去的高洼村写地理、物语、人事;现在的高洼村写祖辈、父辈、平辈;未来的高洼村即“公元2044年的高洼村”纯粹是虚构的文字,想象的是67岁的我和100岁的父亲在高洼村的情形,试图将高洼村的空间和时间拉长延续到一个可能的高度和长度。

拙著能忝列“乡村书”系列堂皇出版,实属偶然,倍感荣幸。这要感谢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的不弃,感谢王族先生的厚爱和玉成。我常谑称王族先生为“西北文坛急先锋”,他手里不仅有一支堪称西域弯刀的风驰电掣的笔,近几年还在图书策划方面显示出了令人顿首服膺的智慧与识见。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和王族先生一定能走得更远。

故乡是一个人的精神密码,作者的童年记忆决定了他的文化心理结构。我对故乡高洼村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记忆如此深刻,任何时候拿起笔来,无论绕多远,最后都会落在高洼村,命运使然。我很享受这种回忆的过程。回忆是散乱的,但文字能将其零存整取。我在书中有意写了一个人物:王一元。小说可以塑造人物,散文同样可以。王一元是我塑造的散文角色,出现在很多不同的场合,他不是一个人,高洼村没有王一元这个人,他是许多我的同龄人的集合,有时候还是我自己。书中以小说笔法所写人事,文学色彩强烈,请故乡亲友不要对号入座。我没有写太多家人之外的其他人,关于他们的生活,我总是一知半解。我对自己不了解的那部分内容保持着相当惕敬的尊重。

  感谢父母1977年把我带到这个世界。

这本集子,献给我的故乡高洼村。

高小我

2011730日于高洼文房

(选自高小我散文集《一个村庄的三种时间》)

第二届高家洼文学奖

第二届高家洼文学奖于2018520日颁发给王元中先生(雨眠)的诗集《渭河南岸》(“陇军崛起丛书”第一辑,敦煌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王元中,或写作王元忠,笔名雨眠,甘谷人,生于1964年。诗人,文学博士,天水师范学院文学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有著作多种,课徒无计。

第二届高家洼文学奖授奖词由苏敏撰写:

渭河淘洗泥沙,甘谷南岸清彻如溪。拥有教授、博士头衔的王元中,常以诗人解读诗人,团结影响身边诗人妙笔生华。不管在河岸边还是山坡 下,他以远眺大佛观照心中宁静,鸟啼声中分辨农时节令,苦心寻找乡音乡愁。他忠实于内心的质朴表达,闲情中有深情,雅致中见性情,他的朝花夕拾,他的春播秋收,他的日夜辛劳,他的长行短句,完全等同于一个农民坚守着自己的庄稼。

为了表彰一位书生对乡土中国的诗意守望,特将第二届高洼文学奖授予王元中和他的诗集《渭河南岸》。

选录:

渭河

王元中

渭河远去,和早晚无关

站着或者坐下来看

渭河一样地流,稍无歇息

 

渭河远去,连带它两岸

许多的事物,也远去

天空的日,月,鸟和云朵

地上的火车,汽车,架子车和人

几只蜻蜓哭着,跑远了

 

渭河远去,远过清泥河湾

远过渭河大桥和渭水峪之时

就远成了看不见的远

看不见的远是什么样的远

渭河最后它会流到什么样的地方

 

渭河远去,多年以后

被渭河带远了,有人却还

立于少年的河边,轻声而问

且不知道,不能知道

他陷入大而茫然的苦闷和伤感

(选自王元中诗集《渭河南岸》)

第三届高家洼文学奖

第三届高家洼文学奖于201910月颁给王若冰先生的诗集《巨大的冬天》(诗探索丛书,林莽主编,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

王若冰,原名王希珍,麦积区人,生于1962年。诗人,文化学者,致力于考察中国西部大山大河,先后完成对秦岭山脉、渭河流域、汉江流域等山川的文化考察。有著述多种,游历广大。

第三届高家洼文学奖授奖词由阎小鹏撰写:

乡土中国的书写是汉语写作者的宿命,麦地上围坐的众兄弟,我们曾为此宿命引以为豪又深感惶恐。当我们文艺的、抒情的或哲学的表达遭遇困境时,是我们迎头撞上的时代整体出现了问题。

我们不得不承认,王若冰先生对于文学的选择是坚定而决绝的,他对自身使命之庄严与神圣从未置疑,他对脚下的士地与身边的人民有深沉的爱,他对世道人心领悟之深、对生死命运感受之痛、对道德文章尊崇之切,让他变得喋喋不休又无比可爱。他有时偏执,有时主观,但无比赤诚;他有时激愤,有时夸张,但又足够宽容。他对本土文学后继人才的培植与鼓励孜孜不倦,他对地方文化建设与推介不遗余力,现在,周遭已经很少有人像他这样富有与生俱来的使命感,或角色意识,当然还有他的才情、禀赋、勤奋、朴素,构成他身上的大师气象与大哥气质。

今天的王若冰,已作为文化学者名震甘陇,但此奖颁给他早期诗集《巨大的冬天》,这本集子,灵气毕现、诗意丰沛、语言精锐,《巨大的冬天》及其系列风雪之诗,实有寒彻骨髓之清冷,欲说还休之忧郁,奇崛隐忍之悲美,《巨大的冬天》面世之后,基本标志天水文学进入了市场经济环境下的自觉时代。

选录:

巨大的冬天

王若冰

一朵云,又一朵云

组成了冬天

非常巨大

南方的河谷,北方的花朵

白雪点燃丛林

一点一点

抵达于一月的院落

直至风起

白雪点燃的

一月的冬天

非常巨大

1992..27

(选自王若冰诗集《巨大的冬天》)

阅读    收藏 
分类: 散文随笔

太白山下 

王若冰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被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称为“横渠四句”,出自出生并治学于太白山下眉县横渠镇的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关学大师、横渠先生张载《横渠语录》。

在眉县横渠镇张载祠碑文和查阅的史料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张载形象,还是乾隆八年刻本《晚笑堂画传》和明代崇祯刻本《圣贤像赞》中的张载立像。画面上,一位瘦弱儒雅的知识分子目光炯炯,却总表现出一种若有所思的神态。特别是他那清瘦的身躯,让我禁不住就想起来一生颠沛淋漓的杜甫——作为在当朝影响巨大的著名学者,尽管张载一生曾享受过两度应召入朝任职的殊荣,但在忧国忧民这一点上,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与张载渴望恢夏商周三代政体的想法,本质上如出一辙。

张载老家在开封,但命运却将一位大哲学家一生都交付给了太白山。

公元1020年,张载出生后也生活在朝南可以望见秦岭与太白山的长安城。后来,父亲调任秦岭以南的涪州做知州,年幼的张载即随父亲去了涪州。十五六岁,父亲病故涪州任上,张载和母亲、弟弟张戬扶亡父灵柩返老家开封安葬途上,经汉中从斜峪关翻秦岭到达太白山下的眉县时,路费告罄,前方又发生战事,一家人被迫滞留眉县横渠镇。

张载途经太白山的时候,正是西夏王李元昊拉开对宋作战战幕之际。张载在横渠镇遭遇的前方战事,大概正是李元昊自称西夏皇帝,发兵十万掠夺陕北延安边地的那场战争吧。由于战乱,加上经济拮据,在将父亲灵柩安葬在与太白山一脉相承的眉县横渠镇大振谷口迷狐岭后,张载和母亲、弟弟也被迫把家安在太白山下的眉县横渠镇。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在太白山下苦读十余载的张载,踏上前往大宋都城汴京(开封)参加科举考试的应试之路,这一年张载38岁。此前,张载还受范仲淹之邀,为范仲淹在今甘肃庆阳附近修建的庆州大顺城撰写了《庆州大顺城记》。张载的治学名声,也因此也广为人知。

这次科考,担任主考官的是欧阳修,与张载同科考试并同时获得进士的还有苏轼、苏辙兄弟。考取进士等待诏书期间,有一件事情值得一提。据史书记载,当朝宰相文彦博特意在开封相国寺设置虎皮椅,让张载讲《易》。这样的待遇,恐怕远远胜过了当今一些学术达人上央视《百家讲坛》了吧?然而,张载并没有因此沾沾自喜,感觉自己已经成了足以让举世仰视的学术大家了。一次偶然机会,听了后来成为北宋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兄弟对《易经》的见解后,身为程颢、程颐表叔的张载,竟然撤席罢讲。第二天罢讲之际,他对前来听讲座的人说,程颢、程颐兄弟对《易》理解深刻,他也望尘莫及,大家如果要学《易经》,还是拜他们二人为师吧。同时,他还虚心向作为晚辈的程颢、程颐兄弟请教,并在这一时期完成了其著名的《易说》。

做学问,然后跻身仕途,这是古代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知识分子必由之路,张载也不列外。考取进士后的张载自然而然地,开始按照当时体制规程,进入体制内。他先被安排到河北安国、陕西宜川、甘肃平凉等地担任司法参军、佐郎、军事判官等职,后来还出任过宜川县令,张载的行政才能和军事才华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显现。是以,后来张载被御史中丞吕公著推荐给宋神宗。被皇帝召见时,张载希望恢复夏商周三代治国策略的观点与宋神宗不谋而合,当即被安排到相当于现在国务院的中书省枢密院工作。

大概是上苍有意要成就一位为人类历史留下璀璨光芒的思想家的缘故吧,张载进入北宋中枢中心的时候,王安石刚刚开始改革新政。作为同龄人,同样也是胸怀大志的杰出政治家、大思想家、学者、文学家和诗人的王安石,对当时已经身处北宋中央政权中心的张载,自然不敢等闲视之。张载在枢密院工作不久,王安石就登门拜访,希望张载能够支持他改革变法。让王安石失望的是,张载婉言拒绝了王安石请求。

渭河张载没有成为王安石变法支持者?有人解释说这是因为张载刚刚进入北宋权力中心,对时势还要进一步判断分析,此时与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派保持距离,不失为一种考虑个人安危的必要选择。实际上,张载弟弟、身居监察御史的张戬,那时已经坚定地站在司马光代表的旧党一边,成为王安石改革的公开反对者。所以张载选择对王安石改革既不配合,也不公开反对的态度。

张载拒绝与王安石合作,为他今后命运埋下了伏笔。当弟弟张戬终于与王安石撕开脸皮,走到改革派对立面继而被贬到湖北江陵后,张载预感到,如果继续在权力斗争翻江倒海的朝廷待下去,必然凶多吉少。为避免被弟弟掀起的漩涡卷走,张载选择了主动辞官,回太白山下眉县老家做学问。

显然,张载从宦海是非中脱身而出,是迫于无奈。然而,这还不是张载与北宋朝政治上的最后诀别。因为后来,当有人推举并接到朝廷召唤后,张载还是以病老之身欣然进京,又做了一段时间宋神宗时期的礼部副职,并在政治抱负再次受挫后辞职,病殁于从开封返回太白山下的路上。

张载这种对政治的热情和他受的挫折,让人常常想起孔子——不仅因为张载是孔子儒家思想的忠实继承者和发扬者,更因为他和先贤怀抱着共同的政治理想。孔子晚年,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悲叹道:“甚矣,吾衰也。久矣不复梦见周公!”却始终如一寄望于有朝一日能够通过“克己复礼”,恢复周礼统治下的那种社会制度。时隔一千多年,张载的政治理想遭遇,几乎就是当年孔子经历的翻版。在朝廷,张载不仅向宋仁宗建言恢复夏商周三代政治体制,这或许正是直陈了他与王安石政治取向上的差异。回到太白山下后,张载一方面著书讲学,研究义理,探求天地及圣贤之道,一方面开始实施一系列在朝廷做官时无法实现的社会改革实验。

2013年,我在太白山下徘徊时,有人指出眉县横渠镇崖下村、渭河北岸扶风县午井镇和远在长安区的子午镇,正是张载当年推行恢复西周井田制的实验地。有人还说,在这些地方还有张载进行井田制土地制度改革实验的遗迹。

《宋史.张载传》对张载这一时期生活记述十分详尽:

还朝,即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故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其家昏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礼。又论定井田、宅里、发敛、学校之法,皆欲条理成书,使可举而措诸事业。”

这里的“又论定井田”,即指张载实行试图恢复西周时期土地公有的井田制实验。张载不仅悉心研究西周井田制,向皇帝上书《井田议》,希望推行,还和自己学生出资购买数百亩土地,按照西周井田制方式,以“井”字划分为九块,以中间一块为公田,四周八块为私田,将私田分给地少和无地农民耕种,并出资修建灌溉渠,以保证井田制实验成功。

张载在太白山下进行“井田制”实验的一千多年前,西周由盛而衰的历史已经证明,井田制是一种有着过多理想色彩的土地制度。一千多年后,面对无法挽救的衰败局面,张载试图恢复已经被历史摒弃的井田制,自然不会有什么结果的。但从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张载为改变当时社会现状所付出的艰辛努力,也能更深切地理解一位对现实人生充满热情的知识分子的孜孜以求的理想情怀。

在太白山下,除了进行井田制实验,更多的日子,张载还用大量时间和精力著书立说,带徒讲经。眉县方志说,太白山附近的关中书院、绿野书院、横渠书院和扶风贤山寺,都留下了张载讲学的足迹。

这时候的张载,已经构建出“宇宙本源是气”的宇宙观和气化生成理论体系。张载创造性提出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合一的人性论思想,完成了对孟子、荀子以来儒家人性理论富于哲学深度的重建。张载所倡导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追求,其实就是他“成性成圣”人生理想的具体化阐述。在张载看来,人人都应该以成就圣贤为目的,树立历史使命感,最终达到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境界。在讲学时,张载再三要求学生“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张载在太白山下完成的这种理论,不仅完善并发展了儒家学说,而且成为儒家重要支脉——关学源头,也为朱熹创立北宋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张载身后,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对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王夫之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学术著作还被明清两代被列科举考试必考科目,成为备受明清统治者推崇的主流学术思想。同时,张载还是一位出色的天文学家。他不仅独创性地解释了地球运动问题,提出地球向左旋转理论,还从《黄帝内经》中得到启示,草创了“宣夜浑天合一”的宇宙图式,并以此图式就太阳和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孰远孰近问题,得出了日远月近的结论。

据地方史志记述,张载建构自己学术体系时,长期在现在的太白山森林公园附近大振谷隐居。不知道隐居期间,张载是否登临过太白山极顶,但作为一位强调天地是万物和人的父母,天、地、人三者混合处于宇宙之中的哲学家,张载在思考、写作、静修之际,太白山自然山水对他的心灵世界,一定产生过深刻而巨大的影响。如果不是长期在终年笼罩着神秘、神奇的氤氲之气的太白山沉思默想,张载对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自然星象的变幻,还能不能领悟得如此澄澈呢?

公元1078年农历的最后一个月,开封通往长安的官道上风雪交加,天寒地冻,一顶破旧单薄的轿子在漫天风雪中艰难前行。随行人员除了轿夫,只有一位小伙子。轿里,一位脸色蜡黄,神情憔悴的汉子双目紧闭。

过了潼关,八百里秦川已然在望。然而,漫天风雪将天地溶为一体,自太白山向东蜿蜒而来的秦岭,也被淹没在茫茫风雪之中,只有几线苍茫高挺的瞳瞳身影若隐若现。到了华山脚下,轿上的病人强忍剧痛,冒着满头豆大的冷汗,睁开眼睛,艰难地看了一眼茫茫大雪中影影绰绰的西岳华山,复又咬紧牙关,忍住疼痛,继续颠簸前行。

天暮时分,轿子到了临潼,一行人找一家旅舍住了下来。第二天清晨,大雪停息,白雪皑皑的关中大地一片寂静。忽然,一声撕心裂肺的号啕从病人身处的客舍传出来,将积雪覆盖的旷野上清冷的宁静撕裂。

这一天,是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农历腊月二十六,旅舍中去世的人,就是不久前抱病应诏进京,复又辞官回家的关学宗师、一代理学大师、关中大儒张载。此时,跟随在身边的亲人,只有他的外甥一个。

这一年,张载五十八岁。

据记载,这位两度被皇帝征召进京、三次出任地方官学富五车的北宋大学者,在临潼旅舍辞别人世之际已经身无分文,伴随他的外甥甚至连给舅舅买棺材入殓的银两都没有。直到老师仙逝的消息传到长安,张载在长安的学生赶来才为老师入殓,然后将棺椁送回眉县老家,葬于太白山大振谷父亲张迪墓南。

 

对于这座太白山,张载的“政敌”,试图通过革新挽救王朝危局的王安石,也有着依恋神驰的感慨:

太白巃嵸东南驰,众岭环合青分披。

烟云厚薄节可爱,树石疏密皆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太白岩》)

阅读    收藏 
(2020-02-25 17:13)
标签:

文化

云梦大泽

文/王若冰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刚刚升任丞相的大诗人张九龄收到孟浩然呈送的一首诗,这就是一千多年来被视为孟浩然代表作之一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这一年孟浩然44岁,正在筹划赴京应试。在这首为自己梦寐以求的政治理想进行最后一搏做铺垫的干谒诗里,孟浩然以十年前游历洞庭湖时面对水天一色,涵虚空濛的自然景物生发的感受,抒发了他渴望有人提携引荐进入政界的急切心情。其中最有名的两句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

那么,孟浩然描述的云梦泽在哪里呢?

读过这首诗的人也许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既然孟浩然写的是洞庭湖和岳阳楼,云梦泽自然在湖南,或者说云梦泽就是洞庭湖了。

其实不然,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到的云梦泽,是指早在先秦两汉时期被《尚书.禹贡》、《左传》、《国语》和司马相如《上林赋》反复提及的云梦大泽,也就是曾经密布于湖北境内江汉平原上的古代湖泊群。这些先秦时代还星罗棋布、罕有人迹的湖泊群分布范围,大致南以长江为界,北至湖北钟祥大洪山,向东延伸至武汉以东的大别山麓,西到汉江流经的鄂西山区。

孟浩然写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7亿年前,长江、黄河还没有诞生,现在长江中上游大部分地区还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整个长江流域一片汪洋,既无河道,亦无江岸,长江与地中海连为一体,不分彼此。汉江流经的鄂西山区也是古地中海向东延伸的辽阔海湾,只不过洪波连天的古汉水已经在渐次隆起的秦岭巴山地质断层间奔流了很久。即便是在距今1亿年左右,印支造山运动引发青藏高原和昆仑山、巴颜喀拉山、横断山、秦岭山脉相继崛起,刚刚有江有岸、初成江河气象的长江也没有摆脱古地中海牵制,而是被秦岭和云贵高原之间深切的峡谷引导着,借助古汉江河道选择了与今天长江相反的流向,经云南西部注入地中海和印度洋。这时候的汉江则自陕南进入湖北西部后,与长江江水一同汇入了因长江中游南岸次第隆起的丘岗、陆地形成的一个巨大内陆湖——云梦泽。

据此可知,在汉江与长江造就江汉平原之前,先秦时代被视为神秘水乡泽国的云梦泽,是江汉平原的真正主人。

与云梦泽同时出现在中国大陆中西部的大湖,还有四川的西昌湖和云南的滇池。但在中国大陆造山运动余响未落之前,这些湖泊的湖水,还都是古地中海的一部分。云梦泽真正成为一座波水粼粼,水草茂盛且有水鸟和众多水生生物生活的大湖,应该经是经历了从燕山和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大幕开启,直到中国大陆造山运动尘埃落定的数亿年漫长过程。

高山与高原渐次隆起,峡谷和盆地相继出现;海水渐渐退去,曾经被海水覆盖的海底成为大陆,高山崛起的低洼地带再度被水淹没。伴随秦岭山脉、昆仑山山脉、横断山脉崛起和大别山、巫山在长江中下游出现,与云梦泽、汉江、长江相通的古地中海开始向西退缩,更多陆地与山脉渐次隆起,四处漫溢的海水、江水、河流在刚刚诞生的高山峡谷引导下,各自寻找自己的出路。

这是燕山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催生山川起伏,河流纵横的中国大陆雏形的一幕。这次由不同地质板块撞击引发的造陆运动持续时间非常漫长,大约开始于距今1亿年左右,结束于距今两三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大幕落下前后。

漫长而持久的造山运动,让中国大陆轮廓初现。以茫茫秦岭为分界,北方的渭河、黄河,南方的汉江、长江,开始有了各自较为明晰的河道与流向。然而,如果将目光再次延伸到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进入高峰期的三四千万年以前,我们会发现这次剧烈地质运动,让青藏高原迅速崛起,云贵高原剧烈抬升,迫使蔓延到中国大陆南部的地中海古陆彻底退位,中国大陆西高东低格局初具雏形。曾经从云贵高原经西藏向西流入地中海和印度洋的长江,这时候才开始调转流向,自西向东,朝太平洋奔流而去。

根据地质学家对长江历史变迁的这种判断,既然四五千万年前长江是从欧亚大陆西南流入地中海,那么在长江从青藏高原转向东流进入江汉平原之前,填充云梦泽的水源除了古地中海海水外,真正以形态明晰方式汇入云梦泽的河流,应该只有汉江了吧?因为在此之前,汉江与长江分水岭大巴山,已经在秦岭造山运动中崛起。

距今三四千万年,轰轰烈烈的中国大陆造山运动告一段落,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部分山脉已经崛起。伴随青藏高原崛起,长江从青藏高原朝西南进入地中海的通道被阻塞,滚滚江水只好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之间转向东流,并在穿越千山万岭来到后来成为江汉平原一部分的湖北中西部后,和早已与古云梦大泽融为一体的汉江汇合。既然没有河道供长江之水东流,长江便与汉江融为一体,成为从鄂西山地一直蔓延到大别山麓的云梦大泽共同的缔造者。

那时候,云梦泽是一个只属于水的世界。波光粼粼,烟波浩渺的湖水一望无际,空濛与死寂笼罩着茫茫水波。除了汉江和长江不断涌来的江流激起的浪花,唯有明月和太阳年复一年在湖面无声起落。直到后来,南漳湖北鳄、孙氏南漳龙等水生爬行动物出现,云梦泽的亘古岑寂才被打破。

这个时期,应该已经是第四纪冰期中后期。

大规模造山运动渐次减缓,缓慢的海陆升降还在继续。也就是是在这一过程中,积满长江与汉江江水的江汉平原渐渐下沉,云梦泽与东部古海的联系被切断,一座发育成熟、辽阔无际的内陆湖呱呱坠地。接下来,汉江和长江带来的泥沙等沉积物滚滚而来,积聚堆积,云梦泽湖底陆地缓慢抬升,湖水被迫沿后来长江水道向东外溢,流向东海。这种由汉江和长江共同完成的填湖运动,至少持续了上千万年。年复一年,日积月累的堆积物,最终将原来连为一体的云梦大湖分割成大小不一、数以万计的湖泊群。后来,湖泊闪烁的云梦大泽湖泊群,又被汉江和长江年积月累的堆积物不断分割、分化,改造成湖泊、沼泽、三角洲绵延不断的湖沼群。与之伴生的鱼类、龟甲类水生生物麋集湖泊沼泽之中,众多钟爱潮湿环境的生物和飞鸟在水草茂盛,草木葱茏的湖畔、洲沚安身栖息。在汉江北岸和丹江流经的高山丛林里,有剑齿象、恐龙游弋觅食,被茫茫湖水覆盖,荒芜斯万亿年的云梦泽迎来了万物争荣的时代。

尽管自然生态的变化正在让云梦泽经历沧海桑田的巨变,但广袤的江汉平原上弥望的泥淖、沼泽和星罗棋布的湖泊,还不是早期人类可以安神的家园,亘古的洪荒还要在这个曾经水波连天的世界继续。直到距今大约六七十万年前后,处于云梦大湖西北部的郧县及郧西县境内学堂梁子、神雾岭从湖底隆起,被围困在水波和泥沼之间的突兀高地上迎来栖身于汉江中上游高山洞穴的第一批古类人猿——郧县人和郧西人,这里的亘古寂寥才开始被打破。即便如此,因滚滚而来的江水,连绵不断的湖泊群和湖泊不断缩小、分割而出现的大片大片泥沼,依然是人类生存的禁地。尽管继郧西人和郧县人之后,当代考古工作者在荆州市郊鸡公山上也发现了距今2至5万年前的原始人类生活遗迹,但在更为漫长的时代,人们对这个汉江与长江共同缔造的水天泽国还是一无所知。

云梦泽作为一个地名被提及,最早见于成书于先秦时代的《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其中《尚书.禹贡》在概述大禹划分的九州之一荆州时,有“云梦土作乂”之说。《周礼.职方》进一步解释说,荆州有“泽薮曰云梦”。可见,尽管先秦时代沉积在云梦大泽下面的江汉平原在长江与汉江日积月累填充下已初具雏形,但辽阔云梦泽大部分区域仍然湖泽相连,渺无人迹。接下来的岁月里,星海般密布于后来成为江汉平原区域的湖泊群,还将经历漫长的沧海桑田变迁。大湖被分割成小湖泊,原有的小湖泊干涸、消失,又有一些小湖泊在低洼处出现,闪闪烁烁的湖泊群让云梦泽成为人迹罕至的神秘之地,以至于后来的《尔雅》《吕氏春秋》《淮南子》对其规模、方位记述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尔雅》说云梦泽由十个大湖泊组成,《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则说云梦泽聚集了九个大湖,位置在荆州所属的楚地。无论古人怎么描述他们时代所了解的云梦泽,有一点大家都非常清楚,即就是说在《吕氏春秋》《淮南子》时代,人们都知道云梦大泽是远古时代中国大陆秦岭以南一个浩渺无边的泽国。即便是在云梦大泽分化成无数大小不一的湖泊和湖泊群后,史书记载的江汉湖泊群,还有大小湖泊600多个,其中水面在100平方公里的大湖21个。

公元前125年(汉武帝元朔四年),一位年轻才俊从长安出发,开始了在大汉辽阔疆域的长途漫游。这位胸怀大志的青年在全国各地考察民风民俗、采集乡俚传说的同时,一路都在追寻大禹治水遗迹。为此,他不仅遍游江淮、中原,足迹还到达了曾经和云梦泽连为一体的洞庭湖。

这位青年,就是后来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

游历考察结束后,司马迁在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水利学通史《河渠书》——亦即《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第七》中首次确切记述了云梦泽的方位。司马迁在介绍春秋时期楚庄王派楚国最高执政官令尹孙叔敖修筑中国最早的运河——云梦通渠时说:“于楚,则西方通渠汉水云梦之野”。意思是说,孙叔敖修建沟通汉江和长江的云梦通渠的时候,从湖北荆州城北楚国郢都纪南城凿渠,使汉江、长江和云梦泽贯通。司马迁的记述透漏出两个信息,一是司马迁当年看到的云梦泽在江陵以东的江汉平原;二是西汉时期汉江和长江分流,而且在曾经一片汪洋的云梦泽退海为田的过程中,汉江、长江和云梦泽江水与湖水相互侵扰,导致江汉平原经常发生淤积和水灾。

沿丹江和汉水壮大起来的楚人,在汉江、云梦泽和长江之间修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条运河。我们不知道这条运河是如何修建的,更无法知晓这条运河是如何将星罗棋布的云梦泽众多湖泊之水引入汉江的,但司马迁告诉我们,沟通汉江与云梦泽之间的运河修建于公元前七世纪初的楚庄王时期;负责修筑这条运河的是楚国令尹孙叔敖。据说孙叔敖治理遍布现在江汉平原的湖泊时,首先开凿河渠,让流经汉江南岸神农架地区保康、南漳和当阳、枝江的沮漳河与江汉平原的众多大泽相互沟通,并使之流入汉江。在江汉平原上密集的泽国湖沼渐行渐远的同时,沿汉江最大支流丹江南下的楚人,首先选择在云梦大泽湖水褪去后裸露出来的丘岗高地安家,成为云梦泽的主人。只不过那时的云梦泽,大部分地方依然沼泽、湿地、湖泽、丛林密布且雾瘴弥天,荒无人迹,虎豹出没,野兽成群,楚人也只好将这些地方作为楚王游猎的皇家林苑使用。

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盘纡郁,隆崇,岑参差,日月蔽亏。交错纠纷,上干青云。罢池陂陀,下属江河。其土则丹青赭垩,雌黄白,锡碧金银。众色炫耀,照烂龙鳞。其石则赤玉玫瑰,琳珉昆吾,玄厉,石。其乐则有蕙圃:蘅兰芷若,芎菖浦,江蓠蘼芜,诸柘巴苴。其南侧有平原广泽:登降靡,案衍坛曼,缘似大江,限以巫山;其高燥则生葳菥苞荔,薛莎青;其埤湿则生藏茛蒹葭,东雕胡。莲藕觚卢,闾轩于。众物居之,不可胜图。其西则有涌泉清池:激水推移,外发芙蓉菱华,内隐钜石白沙;其中则有神色蛟鼍,玳瑁。其北则有阴林:其树豫章,桂椒木兰,檗离朱杨,梨栗,橘柚芬芬;其上则有孔弯,腾远射干;其下则有白虎玄豹,曼蜓犴。

这是西汉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为我们描述的云梦泽成为统治长江流域八百多年的楚国皇家林苑时的情状。

两千多年后,在我两度追随汉江滚滚东进的涛声漫游江汉平原、追寻云梦大湖遗迹之际,所到之处尽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无奈之际,我只能从零星散布在汉江两岸稻田深处的水泊、港汊、荷塘、沼泽、湿地上随风荡漾的波光水影里,遥想江汉平原水波浩淼、湖泊密布的过去。公路两边,如果没有孝感市所属的云梦县提示,人们已经很难将这片中国海拔最低的平原,与她曾经有过的泽国水乡历史联系在一起。

我不知道善于铺陈的辞赋大家司马相如是否到过云梦泽,不过在司马相如和司马迁之前,最熟悉这片湖沼云集之地的,还是以这片荒芜阴湿之地为根据地,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开疆拓土的楚人。只不过楚国占据以汉江中下游为中心的云梦之地的时候,这片由一座大湖湖水外泄而诞生的由成千上万座大小湖泊组成的泽国水乡,要比司马相如描述的云梦泽范围更大,地域和水域也更加辽阔。据专家考证,楚人入主云梦泽及其以前的云梦大泽,包括了今天的湖北中南部以及湖南、江西北部。两千多年后,我们现在在地图上看到的以蓝色斑点为标识,密布于鄂、湘、赣三省交汇处的湖泊群,就是当年云梦大泽的遗物。她们既包括湖北境内的洪泽湖、梁子湖,也包括江西境内的鄱阳湖和湖南境内的洞庭湖。

司马相如笔下为我们描述的云梦之地,总面积不足一千平方公里,它只是云梦泽消退后的陆地,而并非云原来的梦大湖。根据《子虚赋》推算,云梦泽消退后最初留给楚王做狩猎、野游之用的湖中高地,东西长约四百多公里,南北宽约二百五十多公里。而司马相如在《子虚赋》中为我们塑造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吹牛大王子虚先生,在向齐王炫耀楚国国土辽阔、物产丰富时提及的云梦之地南部“平原广泽”,则正是战国时期尚未消退的云梦大泽核心区域。

2014年8月驾车从杭州经江西、湖北返天水,顺道开始了我第一阶段的汉江之行。这次考察的起点,我选择了从汉口龙王庙汉江入长江处逆汉江西行,经仙桃、潜江、天门、京山、钟祥、沙洋、荆门、宜城进入襄阳,随后转身神农架山区的南漳、保康、房县,从十堰上高速返回。一路在平原绿野间奔走,当时尚未意识到自己穿行的汉江两岸这片大平原,在先秦时代还是湖沼弥补的泽国水乡。到了汉江北岸大洪山南麓的钟祥,面对与明显陵融为一体的莫愁湖浩森水波,我才猛然意识到在遥远的地质年代,云梦大湖的最北界,一直延伸到了汉江北岸大洪山麓的钟祥、京山一带。

从第四季冰期结束鄂西山地从浩瀚湖水中的浮出水面,到郧县人、郧西人在汉江北岸隆起的高地开拓家园,再到长江、汉江相拥相抱,然后选择奔流到海,云梦大泽由一座巨大湖泊分解成成千上万座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湖泊群,云梦大泽沧海桑田的变迁经历了极其漫长的过程。然而,在江汉平原成为楚国疆域之后,云梦泽消亡进入锐变期,汉江中下游从水域泽国向平畴沃野变迁的脚步也进一步加快。

2014年8月6日,我们造访的楚国第一离宫章华台,在潜江市龙湾镇。顺势南下的汉江从潜江北境蜿蜒流过,那里曾经是云梦大泽的核心。不过到了距今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那里已经是楚人活动的中心了。

有人估算过,云梦泽最初总面积应该在四万平方公里左右。到了司马相如大肆渲染云梦之地神秘迷人的西汉,云梦大泽进入湖水锐退,三角洲迅速抬升的时期,众多湖泊开始消失,纵横交织的河流和涌水制造的三角洲、沼泽,渐次出现,曾经的水乡泽国即将华丽转身。从公元208年曹操赤壁之战战败退兵华容道,曹军被遍地泥泞折磨得狼狈不堪的故事可知,一座浩瀚大湖的消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到了唐宋时代,日渐延展的汉江三角洲让云梦泽核心区域变为陆地,曾经如翡翠碧玉般密布江汉大地的湖泊退化为星罗棋布的湖沼,一座为水波覆盖斯万年的大湖消失了;芦苇、水草和众多鸟类,成为这片新生内陆的主人。到了北宋初年,尽管朝廷曾在云梦泽消失后出现的三角洲开始屯田开垦,但这片湖水退出的土地,仍然人迹罕至,一片荒芜。

公元1170年,南宋诗人范成大乘船途径曾经是云梦泽核心区域的华容道时看到,湖水褪去后的湖区依然湖沼密布,虎狼出没:“自是无人居,两岸葭苇,谓之百里荒”。到了明代,伴随越来越多零星湖泊消失,最先从湖区裸露出的三角洲和丘陵地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拓荒者进入云梦之地,朝廷也开始着手云梦之地的开垦治理。伴随一条条淤塞河道被疏浚和汉江支流荆江大堤贯通,云梦泽彻底消失。

现在,我们在湖北境内汉江两岸看到的200多个大小不一的湖泊群,正是云梦大泽的最后遗迹。
阅读    收藏 

2018上海自主招生语文模拟试题

2018-03-06 09:23:14/丁雪竹浏览294

·                                 2018年全国高考招生计划及招生简章汇总

·                                 2018上海自主招生英语模拟试题

·                                 2018上海自主招生语文模拟试题

·                                 2018上海自主招生数学模拟试题

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____分,共____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西山盗寇莫相侵。(杜甫《登楼》)

2)故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王羲之《____》)

3)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运用典故抒发了内心的情感。杜甫《登楼》中也运用这种手法的一联是“________。”

单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____分,共____分。)

2.下列是给一位老人的生日祝辞,其中运用得体的一项是()(2分)

A.室有芝兰春自韵,人如松柏岁常新。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

3.下列是记者采访一位老艺术家的提问语,其中语体最得当的一项是()(3分)

A.您怎么看待您五十多年的艺术成就?

B.您被聘为百花奖评委是不是很激动?

C.您这次获终身成就奖是不是很愉快?

D.您对饰演的作品中哪个角色最满意?

简答题(综合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____分,共____分。)

国产动画电影为何被幼稚化?

——从《大鱼海棠》说开去

刘杨

7月上映的《大鱼海棠》是号称十二年磨一剑的精品力作,但是,伴随着票房乐观而来的却是两极分化的评价,如果从近年国产动画电影的水准来说,对于这部影片的某些批评确实过于严苛,但从未来发展的角度着眼,这也许是我们反思当下动画电影陷入的瓶颈以及危机的一个契机。

《大鱼海棠》受到批评暴露出来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制约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核心问题,“动画电影”是一个被误读的概念。从国际动画电影的发展来看,它并不是儿童电影,至少不只是儿童电影。世界范围内的动画电影大国,其产出的佳作哪怕在情节设置上偏重于儿童题材的,也基本上接近于全龄片种,即在审美上能被作为票房主力的中青年观众所接受的片种。而国产动画电影长期以来都是以低龄儿童为主要预设观众群,可以说基于概念误读,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低幼化倾向是主流,因此影片的审美层次是单一的。而在动画产业发达的国家,尽管动画电影的生产与传播路径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但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接受者,甚至是产业的推动者对动画电影的基本认知是可通约的,即动画电影并不是与成人电影相对而存在的儿童电影类别,而是与真人电影相对应而存在的电影类别。当然,我们不能说近年来中国的动画电影没有突破,无论是《大圣归来》还是《小门神》,直到《大鱼海棠》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拓宽市场定位、增加影片本土文化内涵的努力。

中国的动画电影总是思想一深刻就变得很严肃和沉闷的原因在于低幼化的动画观念使得导演在影片的意义展开方式上是平面化的。而我们看到的不论是《千与千寻》《名侦探柯南》,还是《疯狂动物城》《功夫熊猫》等,影片在一套动画语汇中所呈现的审美层次体现在既有符合儿童审美心理需求的一面,也在动画制作上能够照顾儿童的形象认知感和故事层面的接受能力;另一方面,它们追问的问题和背后的人文关怀又同样可以引起成人的思考或观影兴趣。比如《功夫熊猫》的情节模式其实和美国很多真人大片一样,都有一个集体战斗中的英雄主义姿态,儿童看到的也许仅仅是正义战胜邪恶的成长故事,但在背后有一个更深刻的动因在于人如何在不同的社会身份掩盖下发现自己。

相比之下,这两年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显然缺乏这种审美的层次性。一方面,动画的制作方简单地认为只要有了CG技术就可以和国际对接,实则不然。技术本身是客观的,但使用技术的人是主观的,技术上的粗糙本身和儿童思维定式是相关联的,极为简单的动画形象设计也只能满足儿童的审美文化心理。另一方面,无论是《年兽大作战》这样的仿美风还是《大鱼海棠》的日系风,在动画技术的使用上有了明显的提高,画面唯美而精致,但其内在的情节都停留在幼稚的方面,这里不再赘述。还有一方面,也许是许多人都从未关注到的问题就是配音演员声音的幼稚化。尽管国产动画电影近年来的配音已经从少儿节目主持人转为聘请综艺界的明星献声,但这些影视名人在动画中凭声音出演时却失去了本人的特色,变成扭捏而非天真自然的儿童气的语音语调,从这个层面来说《大鱼海棠》比起译制片反而有其突破。

我们还是要进一步回答为什么《大鱼海棠》相比于不少国产动画电影的整体质量有所提高却遭受到了更多批评。这固然是因为观众的期待值更高而造成的审美接受的落差更大,但期待值高的背后是因为在全球文化输出如此频繁的时代,中国的动画电影接受者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欣赏的范式正在被进口片所塑形。因此,如果国产动画电影依然秉持现有的路径不改变,其结果必然是路越走越窄。

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也不能再依靠政府的政策保护避免产品之间的碰撞,相反,我们应该积极地应对。近十年所有的学术讨论和业界分析都指向动漫产业发展格局的改变需求,但动画电影的发展依然沿着原有的路径发展还在于中国有庞大的少年儿童的体量作为票仓。因此,无论是动画片还是动画电影都可以轻松地收回本钱。但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收回成本或者过分依赖于政府补贴与奖励,不仅无法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甚至连中国国内市场在政策保护逐渐减弱的情况下也会出现难以为继的现象。

当我们面对全球化和市场化的挑战已无法掩耳盗铃之时,只有制作方乃至批评界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症结有清晰的认识,对动画电影自身的创作规律有更准确把握才有可能真正突破瓶颈,动画电影的中国流派才有可能真正崛起。

(选自2016年《新华文摘》,有改动)

4.阅读第段,根据文意解释“通约”一词。(2分)

5.下列对《功夫熊猫》成功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该电影的审美层次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的需求。

B.讲述了儿童都喜欢的正义战胜邪恶的成长故事。

C.该电影动画制作能够兼顾儿童的形象认知能力。

D.其背后的人文关怀能够引起成人的思考和兴趣。

6.概述第段的主要内容。(3分)

7.下列对国产动画电影的“瓶颈”和“危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国内对“动画电影”这一概念一直理解不正确。

B.追求唯美的动画却在意义的展开上是平面化的。

C.即将失去政府的政策保护和政府的补贴与奖励。

D.国产动画电影面临来自全球化与市场化的挑战。

8.简析本文的副标题在文中的作用。(3分)

9.结合本文,请你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崛起提出建议。(4分)

天水古树

王若冰

天水城区的街市穿行而过,让人止不住就要仰首观望的,是一棵挨一棵站在街头巷尾,门前院落,粗可合围,高能擎天的参天古树。____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语所包含的另一层意味应该是有人栽了树,才会有树。可见,对一座城,一个村庄来说,有没有几棵让人一望便会油然生出沧桑浩叹的古树,便可以获知这地方文明源起的第一手资料。天水建城史可以上溯至公元前688年的秦武公时代,距今将近2700年了。如此说来,在这座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历史的边地古城,有这么多的古树,也就不足为奇了。

伏羲庙原先依照伏羲八八六十四卦排列方式植有六十四棵柏树,树与庙同寿,都是明正德年间的圣物。日月推移,沧海桑田,有生命的树自然也有生老病死的时候。但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庙内存活至今的二十来棵古柏,不管躯干有多么精瘦,枝干如何苍老,却依然执著地把根伸进泥土深处,把一簇仅有的绿意播向蓝天。

有些日子,我曾经长久地站在这一棵棵绿冠如云的大树下用心揣摩,这些春日便发出新芽,风雨来时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的古树,与我们居住的这座古城过去的人事变故到底还有哪些联系呢?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凭借自己杜撰的文字认识历史,但历史本身是一种过程,一种状态。真正的历史一旦变成书面的东西,怎么说也就让人觉得不那么牢靠,不那么真实了。不像这一棵棵把根深扎于大地深处的古树所标示、所见证的历史,你想涂改也涂改不掉。

于是,我总以为对于这座千年古城来说,这一棵棵绿冠如云,粗大的树干上落满了岁月累累伤痕的古树,不仅是让天水身显名赫的自然景观,更是这座不老的古城活着的历史。

长在城里的古树算是有福的。它站在熙攘的街市上,平日里有游客为它投下惊叹的喝彩,有文人骚客为它吟诗写赋,有文物部门为它挂牌保护。至于那些因生不逢时而枯于荒丘、死在山里的古树,则免不了要遭受另一番境遇。

我的老家街子乡也有两棵祖祖辈辈引以为豪的古树,其中一棵是国槐,祖辈就叫它“八股槐”,至今还挺立在当年杜甫侄子杜佐居住过的子美村后面,因此又叫“子美槐”。另一棵是我国北方本来就十分罕见的珍稀树种——白皮松,被称为“九股松”,原本挺立在街亭古镇东柯河左岸河谷川地上。这两棵古树一左一右,本来是家乡一处独一无二的景观。

天水城里的古树虽多,却没有一棵拥有“九股松”那种顶天立地的气象。从潘集寨沿东柯河进东柯谷,七八里路之外,就能看到“九股松”那高隆如山的绿色树冠。每至春回大地,“九股松”满枝苍翠,雪白的树身和高大的树枝便撑起一片使整个街亭古镇沉迷陶醉的松香清芬。到了初夏,不知从何处翩翩飞来的白鹭栖落枝头,使这棵古树占据的一方天空,成了这座古朴小镇最富诗情画意的迷人景观。

也不知是请阴阳先生看了风水的缘故,还是嫉恨这棵千秋古树逼人的生命活力,公社大院要搬到“九股松”下的一片平地上,于是在一个本该属于树木生长的春天,残忍的刀斧却向天水古树家族中这棵绝代神品砍去。“九股松”惨遭厄运那一年,我正在读初中。一个多月时间,天天从教室玻璃窗看着十几条汉子刀斧并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于把那棵我后来才获知可称为“第四纪冰川时期活化石”的白皮松砍倒在地,我的心中有一种隐痛,以至于时隔四十多年,每次回家看到子美村后孤零零独自苍老的“八股槐”,这种无奈的隐痛就愈加剧烈。

古树把粗壮的根系深深扎入地下,既是为了生存,也可以理解为生命对大地母亲的热爱。但从模棱两可的社会史观来看,我更愿意把这种不朽的生命状态,理解为大自然有意安排、供后人用情感和良知破译的另一种历史。

11)我们抚摸着古树那粗糙、皴裂,然而又充满力度和质感的躯体,如同抚摸一种难言的历史,内心的怦然悸动,证明这一切。(有删改)

10.自选一个角度,赏析第段划线的句子。(3分)

11.第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3分)

12.简析第段作者描写“九股松”“气象”的用意。(3分)

13.下列对本文理解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第段从历史的角度阐释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真意。

B.第段写当年伏羲种下的六十四棵柏树依然充满着勃勃生气。

C.第段作者认为人类一直凭借杜撰的文字认识历史是客观的。

D.本文的语言,朴实中蕴含深意,透出一种浓浓的历史沧桑感。

14.文章最后一段,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4分)

高亭

/刘因

高亭云锦绕清流,便是吾家太一舟。

山影酒摇千叠翠,雨声窗纳一天秋。

襟怀洒落景长胜,云影空明天共游。

笑向白鸥问尘世,几人曾信有沧洲?

【注】:太一舟,即太一莲舟,北宋画家李公麟有《太一真人图》,画真人卧一大莲叶中,执书仰读。

15.从体裁看,这是一首____1分)

16.下列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的首句描写了高亭云笼水绕的美丽景色。

B.第二句诗人把高亭看成自己颐情养性的地方。

C.颈联写诗人因内心寂寞冷落而愿与云影共游。

D.尾联运用反问,是为表达对自己生活的满意。

17.自选一个角度,试对本诗的颔联进行赏析。(4分)

王蕴,字叔仁,孝武定皇后父,司徒左长史蒙之子也。起家佐著作郎,累迁尚书吏部郎。性平和,不抑寒素,每一官缺,求者十辈,蕴无所是非。时简文帝为会稽王,辅政,蕴辄连状白之,曰:“某人有地,某人有才。”务存进达,各随其方,故不得者无怨焉。补吴兴太守,甚有德政。属郡荒人饥,辄开仓赡恤。主簿执谏,请先列表上待报,蕴曰:“今百姓嗷然,路有饥馑,若表上须报,何以救将死之命乎!专辄之愆,罪在太守,且行仁义而败,无所恨也。”于是大振贷之,赖蕴全者十七八焉。____违科____复有惠化,百姓歌之。

定后立,以后父,迁光禄大夫,领五兵尚书、本州大中正,封建昌县侯。蕴以恩泽赐爵,非三代令典,固辞不受。朝廷敦劝,终不肯拜,乃授都督京口诸军事、左将军、徐州刺史、假节,复固让。谢安谓蕴曰:“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宜依褚公故事,但令在贵权于事不事耳。可暂临此任,以纾国姻之重。”于是乃受命,镇于京口。

蕴素嗜酒,末年尤甚。及在会稽,略少醒日,然犹以和简为百姓所悦。时王悦来拜墓,蕴子恭往省之,素相善,遂留十余日方还。蕴问其故,恭曰:“与阿太语,蝉连不得归。”蕴曰:“恐阿太非尔之友。”阿太,悦小字也。后竟乖初好,时以为知人。太元九年卒,年五十五,追赠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选自《晋书·列传第六十三》)

18.写出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蕴辄连状白之()(2)固辞不受()

19.为下列句中加粗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不抑寒素()

2)后竟乖初好()

A.清苦简朴、顺从

B.朴素简陋、违背

C.家世贫寒之人、断绝

D.节俭朴素之人、分离

20.下列句中加粗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蕴子恭往省之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促织》)

B.以后父,迁光禄大夫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C.于是乃受命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D.故不得者无怨焉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21.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朝廷以违科免蕴官,士庶诣阙讼之,诏特左降晋陵太守。

22.结合第段,简析作者是如何刻画王蕴仁义爱民的品性的?(2分)

23.文章第段,王蕴两次拒绝朝廷的拜官赐爵是因为____。在谢安的劝导下最终接受任命是考虑到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典学斋记

朱舜水

人之所以必资于学者[]?盖前人之学也已成,所以著之即为教:后人之学也,未成而求成,因以循古先圣贤之道而为之。斯为学,学至于人也。其执柯伐柯也乎!今人以学为戏,邯郸之步履,优孟之衣冠,皆为学矣。或者以学为市,脩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弃其天爵,皆为学矣。无怪乎终身为学,终身未之学也!

夫学者,所以学为人尔。子臣弟友,皆为学之地,忠孝谨信,皆为学之方,出入定省,皆为学之时,诗书执礼,皆为学之具。终身处于学之中,而一心越于学之外,欲求如古圣先贤也,其可得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始之于典学也。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终之于典学也。终始典于学,而学有不成者乎?歌焉诵焉,泳焉游焉,而学有不典者乎?至于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则与学化矣。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者也。

夫典者,常也,宪也,谓一念离此,无以为法。九峰先生谓常在于学,是犹与学为二也。吾子资质温纯,学之无有不至。昔者自谓性非善,亦非恶,岂有学焉而为不善人者乎?特患志意未定,当以论学取友,亲贤进业为务,____

清源季敬名务本,初及吾门,遂从其君而西北归,何以赠之?略举为学之大意,以道其行云。

【注】执柯伐柯:拿着斧柄伐木作斧柄,指按照一定的规则不会有大差别。

天爵:指高尚的道德修养。人爵:一种被封赐的社会地位。

24.可填入第段方框处的词是()(1分)

A.

B.

C.

D.

25.对第段理解不正确一项是()(2分)

A.提出了为学的目的就是在于学习做人的观点。

B.阐明了为学的对象、内容、时机、工具等方面。

C.指出了为学应该专注于学习的本质而非其形式。

D.论证了只要向古圣贤先哲们学习就可以学有所成。

26.下列对本文的写作意图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希望季敬为学时能做到“典学”。

B.希望季敬为学时志意应明确坚定。

C.希望季敬学习九峰先生的为学之法。

D.希望季敬为学时亲贤进业寻求性善。

27.赏析第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8.赏析本文行文思路。(4分)

书面表达(本大题共____分。)

29.有人说:“如今我们头也不回地疾行,而身后的脚印、村庄、影子,早已无踪。”

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

填空题

1.1)北极朝廷终不改(2)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3)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5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不得分)

单选题

2.A3.D

简答题

4.基本相同/达成一种共识/有着共通的理解

5.B6.中国动画电影因观众的审美趣味与艺术欣赏的范式被进口片所塑形而必须改变现有路径。

7.C8.以《大鱼海棠》为例引出中国动画电影存在的问题,使读者对正标题的内容理解更为清晰明了,使得文章的分析说理更有依据。

9.树立“动画电影”是全龄片种的概念,在审美层次上既要符合儿童审美心理需求,又能引起成人的思考或观影兴趣,技术革新、情节丰富、配音要符合角色的特点,抛弃依赖政府补贴与奖励发展动画电影的思想理念。

10.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古树比喻为“云”和“苍翠的山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古树的众多及外形,表达了对古树的赞美之情。

11.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对古城古树的叙写,引出下文对“八股槐”“九股松”的描写,使文章内容更显深沉。(情感由赞美转向深沉的隐痛。)

12.突出“九股松”顶天立地的气象与诗情画意的景观,与下文“九股松”被砍倒的凄惨情形形成巨大的反差,表达作者的愤懑之情。

13.D14.作者把抚摸古树想象为抚摸历史,将古树视为历史的见证,表达了对古树顽强生命力的震撼和赞美,进而呼吁人们要保护古树,珍惜自然,用自己的情感和良知去记住历史。言简义丰,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15.七言律诗

16.C17.诗人写自己坐在屋内饮酒,窗外的青山倒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杯的摇动而层层叠翠。屋外秋雨阵阵,那清晰的雨声穿窗而入,传递着秋的消息。诗人从视觉的角度写出了秋天的景色,又从听觉的角度写秋雨的声响,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表达了内心闲适之情。

18.1)禀告(2)固执

19.C20.C21.朝廷因为(王蕴)违反制度而免去他的官职,士人和百姓都到朝堂上替他伸冤,朝廷下召只是贬官为晋陵太守。

22.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或语言描写)相结合,正面描写王蕴不拘泥规章制度,不怕获罪,敢于担当,坚持开放粮仓救济百姓,以百姓歌之侧面烘托。

23.王蕴认为所受恩泽不符合历代法令典章制度;可以舒缓与皇帝结亲带来的重压。

24.B25.D26.C27.本句采用“其……乎”的祈使句,突出强调了季敬和道德高尚的人生活在一起不要去小人聚集的地方。语气坚定,旗帜鲜明的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28.首先,用设问提出人资于学的必要性,并从“以学为戏”、“以学为市”两方面列举当今人“终身求学”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提出“学习就是学做人”的观点,从四个方面强调专注于学习的本质;紧接着强调终始典于学,才能学有所成,与学化;最后,水到渠成的揭示写作意图,希望季敬能坚定志意,一心典学。全文紧扣学的要义,连贯而下,层层推进。

书面表达

29.慎终追远,培厚精神文化土壤

这个清明,去了江南的一处墓园,挥别至亲。

春和景明,油菜花在田野间欢然舞蹈,垂柳羞怯地拂过初暖的河水,更有孩子们荡着秋千、划着小船的笑声泠泠飘向耳边……幕天席地扑面而来的,都是活泼泼的生命气象。

顿时彻悟先人设立清明节的深意:在生命最蓬勃的时节,慎终追远、祭奠先人,会更透彻地体会秋落春生、生生不息。清明节,杂花生树、烟柳缠绵,给祖先敬上一炷香,在阳光下插柳、拔河、荡秋千,所谓天人合一,此之谓也!未知生焉知死,所以视死如生,生死相依——这是多么智慧的中国哲学,多么丰盈的中国气派!

至亲的离去,痛彻肺腑,必是最能触动生者心弦的重大事件。在对亲人的怀念中,人们会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轨迹。天人永隔,给了生者承担家族责任与社会责任的道德勇气;有助于认真省思人生的意义,挣脱名缰利锁,不为无益之事。人生向上的动力,家国天下的逻辑,社会秩序的安排,便这样薪火相传于清明之季、生死之交。

清明之际浏览一些新闻报道,令人颇感欣慰:河南洛阳档案局向全市征集家谱,捐赠者将获收藏证书,方便后人认祖归宗,发扬其人文价值;浙江瑞安启动家风家训口述历史项目,为个人与家庭立言立德,将对“家”的认识上升至“家庭、家族、家乡、家国”层面;陕西最大的山东移民村谭家村举办清明节暨关中山东移民家谱文化展活动,吃大饼、荡秋千、展家谱,主题便是“记忆·传承”,为的是不忘根本……不忘根本,才能有所敬畏。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安靖,必先修身齐家。家国家国,有了家的向心力,就能不断激发国的凝聚力。

城镇化大潮呼啸而至,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国传统的人文地理、道德教化面临挑战。城镇化带来的难题,在中国呈现得更为突出和棘手。人们更常关注土地抛荒、农民高龄化、谁来种粮等经济困境,却容易忽略因城镇化带来的相关社会管理难题与深层人文困境。村庄空心、老人空巢、儿童留守,使一些地方成了文化教育、行政管理和社会治安的薄弱点。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民工,不仅飘离了亲情的温暖,也远离了家族的规制。这样的时代,或许更需借重先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智慧,努力培厚家庭伦理、精神文化的土壤,进而促进社会风气的向好向善。

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祭祖寻根,如饮水思源,更能清心明志,于社会发展进步大有裨益。

解析

填空题

1.名句默写关键在于字形的书写,答题过程中一定要细心。

单选题

2.B原意为翻覆的船只旁仍有千千万万的帆船经过;枯萎树木的前面也有万千林木欣欣向荣。运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涵哲理。现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C花虽然败落了,化作春泥了,还要为后来的花提供养料。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D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BCD都不符合给一位老人的生日祝辞。

3.A范围过大B问题意义不大;C问题意义不大。

简答题

4.通过理解全文内容,把握“通约”的意思。

5.原句“儿童看到的也许仅仅是正义战胜邪恶的成长故事,但在背后有一个更深刻的动因在于人如何在不同的社会身份掩盖下发现自己”,可见“讲述了儿童都喜欢的正义战胜邪恶的成长故事”并不是《功夫熊猫》成功的原因。

6.本段最后一句是总结句。抓住关键句:“因此,如果国产动画电影依然秉持现有的路径不改变,其结果必然是路越走越窄”。

7.“在网络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也不能再依靠政府的政策保护避免产品之间的碰撞”“但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收回成本或者过分依赖于政府补贴与奖励”。可见C无中生有。

8.这是对文章标题作用的分析,首先理解“从《大鱼海棠》说开去”的意思,即以《大鱼海棠》为例引出中国动画电影存在的问题;然后可以结合文本,从结构上、内容上、艺术效果上加以分析。

9.要结合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崛起提出建议。言之有理即可。

10.这是对文中重点语句的赏析,既要说明手法,也要结合文本,分析句子所表达的内容。本题涉及比喻的手法。可以从比喻、拟人修辞手法,观察视角的转换、动词的运用、句式的运用(长短句)等角度进行赏析。

11.第段是中间段,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要从内容上分析承接了上文什么内容,引出了下文什么内容。抓住关键句:“天水城区的街市穿行而过,让人止不住就要仰首观望的,是一棵挨一棵站在街头巷尾,门前院落,粗可合围,高能擎天的参天古树”“于是在一个本该属于树木生长的春天,残忍的刀斧却向天水古树家族中这棵绝代神品砍去”。

12.“那种顶天立地的气象”“使整个街亭古镇沉迷陶醉的松香清芬”与下文“于是在一个本该属于树木生长的春天,残忍的刀斧却向天水古树家族中这棵绝代神品砍去”形成反差,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13.A第段从历史的角度阐释了天水城有很多的古树的原因;B第段写当年伏羲种下的六十四棵柏树中庙内存活至今的二十来棵古柏依然充满着勃勃生气;C原文“真正的历史一旦变成书面的东西,怎么说也就让人觉得不那么牢靠,不那么真实了”,第段作者认为人类一直凭借杜撰的文字认识历史并不是是客观的。

14.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所给内容,在什么位置,结合文章主题看写了什么内容,怎么写的,为何这样写。结合全文,可见作者对古树的赞美。

15.七言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杜甫。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律诗由八句组成,七字句的称七言律诗。每首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16.“内心寂寞冷落”错。

17.首先明确“山影酒摇千叠翠,雨声窗纳一天秋”两句的手法,经过分析,这两句运用了视听结合和动静结合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具体分析内容、情感。可以从寓情于景、动静结合、动词的运用、视听结合等角度进行赏析。

18.要确定字词意思,需将字词放在语境中进行判断。白的动词意思:1.清楚,明白;2.表明;说明;3.上告;控告;4.禀告;报告;5.使…白。此处是第四种意思。固的形容词意思:1.稳固;2.坚固;3.鄙陋;4.坚定;5.固执。此处是第五种意思。

19.要确定字词意思,需将字词放在语境中进行判断。(1)不压抑家世贫寒之人。(2)后来终于断绝了以前的友好关系。

20.A代词,他/助词,的。B凭借/因为。C才。D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

21.翻译时,要把重点词语和重要的文言现象翻译出来。本题要准确翻译以下内容:“以”“庶”。“诣”“讼”“左降”。注意省略句句式。

22.“百姓歌之”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语言描写):蕴曰:“今百姓嗷然,路有饥馑,若表上须报,何以救将死之命乎!专辄之愆,罪在太守,且行仁义而败,无所恨也。”通过一些事件对其进行正面描写。

23.抓住关键句:“蕴以恩泽赐爵,非三代令典,固辞不受”“卿居后父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宜依褚公故事,但令在贵权于事不事耳。可暂临此任,以纾国姻之重。”

24.结合句意:人一定要求学的原因是什么?只有B“何”是“什么”的意思。其他都是句末语气词。

25.“只要......就”过于绝对。

26.原文:“九峰先生谓常在于学,是犹与学为二也”,可见“希望季敬学习九峰先生的为学之法”错。

27.分析角度:用典、句式、用词、修辞。本句是祈使句。祈使句,表达直接命令或请求的语气。它还用来表示禁止、许可或任何其他类的劝告;用来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句子。本句是表示禁止的祈使句,明确表示禁止对方做什么事情,言辞强硬,态度坚决。

28.在对语句意思理解的基础上,梳理文章思路。第一段关键句“人之所以必资于学者何”“今人以学为戏”“或者以学为市”;第二段关键句“夫学者,所以学为人尔”;第三段关键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始之于典学也”;第四段关键句“夫典者,常也,宪也,谓一念离此,无以为法”;第五段关键句“略举为学之大意,以道其行云”。

书面表达

29.参考立意:1、“慎终追远,民德归厚”,通过对先人的祭奠和追思,体会生命的过程、生命的延续发展;2、祭奠先人,认识过去,以期审视自我、激励自我,承担责任,思考人生的意义;3、不忘根本,才能有所敬畏;4、“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风连着国风,家风关乎国风;5、城镇化大潮带来了相关社会管理难题与深层人文困境,需要依靠重振家庭伦理来促进社会风气的向善向好;6、在社会迅速向前发展的时期,不忘祭祖寻根,不忘追思历史,在对过去的审视思索中,走好今天。

 

阅读    收藏 
分类: 生活日记

第一集  中央山脉

Episode One    Qinling—The Central Mountain Range of China

 

秦岭,中国大陆腹地唯一一条东西走向的山脉,中国南北自然地理分界岭,对生活在中国大陆的生灵万物影响至关重要的中央山脉。

Qinling, the only mountain range extending eastward across China’s mainland,

is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boundary by which China is divided into North China and South China. Being dubbed “the central mountain range”, Qinling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all living creatures there.

 

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意识到这条中央山脉的重要。所以《禹贡》告诉我们,中国大陆山脉有三条四列,秦岭居中,为中条,是中国大陆地络阴阳的分界。

Two thousand years ago, local residents had realized the importance of Qinling,

which is testified by one article entitled Yu Gong of the important historic record Shang Shu. According to it, Chinese mainland is crisscrossed by seven mountain ranges, of which Qinling extends eastward across the center of China and is thus the geographical divide of Chinese mainland.

 

这里的阴和阳,就是指中国大陆的北方与南方。

In this article, the area north of Qinling is called yin and the area south of Qinling yang. They actually refer to the recent North China and South China.

 

东西绵延1600公里、南北最宽可达200公里的庞大山体,决定性地改变了中国大陆江河走向、地形地貌,以及气候和动植物分布格局。

Qinling spread widely with the largest north-south span reaching 200 km. Rising abruptly from beneath the earth, Qinling greatly shaped the course of rivers, land formation, climate an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plants and animals.

 

 

秦岭第一峰叫太白山。

太白山海拔3771.2米,是秦岭主峰,也是青藏高原以东中国大地海拔高度的极限。这种绝对海拔高度,造就了中国大陆中东部绝无仅有的雪山景观。

The No. 1 Peak of Qinling is called Mount Taibai. With an altitude of 3771.2 meters, Mt. Taibai is the major peak of Qinling. It boasts the highest altitude among all mountains east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and this altitude contributes to its snow-mountain views incomparable in eastern and central China.

 

秦岭是众多面临灭绝生命的避难所。

直到现在,仍有超过470种兽类、鸟类和3800多种种子植物,在这里繁衍生长。

Qinling provides an ideal refuge for living creatures on the verge of extinction.

Till recently, you can still find more than 470 species of animals and birds and more than 3,800 kinds of seed plants.

 

更多令人惊异的生命,隐匿在丛林深处。

In the depth of the forest, there are more lives which have never been found elsewhere.

 

它们是在这里延续了800多万年古老血统的大熊猫,在崇山峻岭中生活了100多万年的金丝猴,以及羚牛世界独一无二的种群——秦岭羚牛。

There you can gain a glimpse of the giant pandas which have been living in Qinling for more than eight million years, the snub-nosed golden monkeys which appeared on earth one million years ago and the unique species—Budorcas taxicolor of Qinling.

 

 

30年前,发现于洋县的世界最后7只朱鹮,在秦岭,繁衍出了1600余口的庞大家族。

30 years ago, the last 7 Crested Ibis were found in Yangxian County by the Qinling Mountains. From then on, more than 1,600 offspring of the 7 rare birds have been brooded and raised in Qinling.

 

数量惊人的动物与植物共生共荣,和谐相处,使这座望之浩然的中央山脉,充满无限生机。

Myriads of plants and animals live in harmony in this central mountain range, which heralds a prosperous future for this paradise for wild life.

 

高山孕育了河流。

Qinling is also the mother of several rivers.

 

众多发源于高山峡谷的河流属于汉江,也属于渭河。她们因秦岭而生,并且紧紧依偎着秦岭,将奔腾不息的浪花,分别送入长江、黄河——中国南方与北方两条最大的河流。

Numerous rivers and streams flow from the high mountains and through the deep ravines to join the Weihe River and the Hanjiang River. These streams originate from Qinling and snake their way through the rolling mountains. After bidding farewell to their beloved mother, they roll down the valleys and drain at last into the two longest rivers of China—the Yellow River in North China and the Yangtze River in South China.

 

地质学证明,西岳华山其实是一整块硕大无朋的花岗岩。地质演变造就了华山奇峰林立的自然景观,也成就了华山“奇险天下第一山”的美名。

Geology proved that Mt. Huashan, the greatest mountain of Western China, is made up of a gigantic piece of granite. Geological changes, however, have contributed to this natural wonder featuring weird rock formation which gained Mt. Huashan the accolade of the Number One Mountain in China for Its Perilousness.

 

华山的险峻突兀还和楼观台的内敛宁静,共同缔造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道教文化精神。

Mt. Huashan is precipitous; Louguantai, however, is known for its serenity and cultural embodiment. These two wonders coexist to contribute to the prosperity of Taoism in Chinese history which proposes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man and nature.

 

一片白云遮不住,满山红叶尽为僧。

The drifting white cloud cannot cover the crimson maple leaves,

neither can the Buddhist monks be covered by the great mountains.

 

出现在峰岭深处的寺院道观,是中国佛教六大祖庭诞生之地,也是佛道儒相互融合,天地人互相映照的中国传统文化萌芽之地。

The Buddhist temples and Taoist temples hidden in the depth of Qinling proved that the mountains have been the holy shrine of all the six schools of Chinese Buddhism and meanwhile the perfect abode for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Buddhism, Taoism and Confucianism. All of them have been the backbone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ich emphasizes the coexistence of Heaven, Earth and the human beings.

 

 

一个民族文化的精神影响力,在这里破土发芽,发展壮大,并经由这座横亘中华大地中央的人文圣山,传播到世界各地。

The rich Chinese culture burgeoned in Qinling, developed rapidly and eventually spread from this holy mountain range to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我们怀着感恩戴德的心情,感恩这座伟大山脉对华夏民族的庇护和滋养。

Today, we owe great gratitude for Qinling—the great mountain range which has sheltered and nourished the Chinese people.

 

所以,我们称秦岭为中华龙脉、中华民族父亲山,既出于对中华大地一座不可或缺山岭的深切依恋,也包含了对它所标榜的一个民族精神高度的礼赞。

Qinling is therefore highly regarded as the artery of China and the Father Mountain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ese accolades reflect Chinese people’s affection for Qinling Mountains and their gratitude and respect for this natural wonder which showcases the national spirit of China.

       本集撰稿:王若冰


第四集  绿色家园

 

Episode Four   Shaanxi—The Green Land

 

这如诗如画的水色山光,不是江南水乡,而是与毛乌素沙漠毗邻的陕北高原。

Oh! This is not the waterside villages of the Jiangnan area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This is the Shaanbei plateau in north Shaanxi nearby the Maowusu Desert.

 

牧场、湖泊出现的地方,曾经是风沙的天堂、黄土的家园。

In these pastures and lakes there used to be nothing but desert and loess.

 

然而蓬勃生长的绿色,不仅扼制了毛乌素沙漠向南扩张的脚步,更前所未有地改变了人们对黄土高原固有的印象。

These green plants, therefore, have not only stopped the southward expansion of the Maowusu Desert but also changed our general impression of the loess plateau.

 

 

这是柽柳,又叫塞上柳,一种最为标志性的陕北高原的树木,它令人感动地矗立在那里,经风经雨,岁岁年年。

These willows are called Chengliu Willow or Saishang Willow. As one special species of Shaanbei Plateau, they stood there for ages, withstanding rains and winds.

 

地质学家告诉我们,天雨割裂,河流冲刷,造就这高原的山梁沟峁,支离破碎。

Geologists told us during the Jurassic a wild sandstorm blew across to leave a Shaanbei plateau in North Shaanxi. Later with rains and rivers brushing violently, Shaanbei became a plateau crisscrossed by ravine and ridges.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飞播造林、沙漠治理,是陕北大地由黄变绿的秘籍与法宝。

陕北绿色高原的崛起,让昔日的戈壁沙漠、黄土梁峁,青山叠翠,绿水环绕。也将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多公里。

Reforestation of the farmlands; replanting of green grass and woods. All these greening projects launched by Shaanxi province have contributed to this magic change of color from yellow to green. In the past, you could see nothing but desert, loess and gobi in north Shaanxi. The appearance of a green Shaanbei Plateau has therefore reshaped people general impression of this plateau and the grand project has expanded the greening map of Shaanxi northward for about 400 kilometers.

绵延不绝的绿色,让大地变得柔媚而多情,也让种子发芽的味道、拔节生长的味道、花草泛绿的味道,成为弥漫三秦大地新时代、新生活的味道。

The rolling greenbelts have made this land graceful and charming. Stepping on this land, you will find yourself shrouded in the aroma of tender plants and the fragrance of blooming flowers representing a new life style in modern times.

 

秦岭,中国大陆腹地硕果仅存的巨大绿肺。

Presently, Qinling is the only real green lung of China’s hinterland.

 

 

高山峡谷之间,众多河流与小溪孕育了陕南大地的母亲河——汉江。古老的汉江两岸,因此拥有了渔歌唱晚的江南胜景。

Snaking through the valleys are myriads of rivers and streams which flow into the mother river of south Shaanxi Province—Hanjiang River. On both banks of Hanjiang River, you will be enchanted by the pleasant view of fishermen singing in the fishing boats, which are typical of the Jiangnan area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中国大地最北界的茶园和桔林,出现在秦岭和和巴山之间。它们婀娜多姿,风韵迷人,与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融为一体,成为绿色三秦点睛之笔。

The tea gardens and orange orchards which are located in the north-most area of China are found in between Qinling and Bashan Mountains. They are graceful and elegant, merging well with the blue mountains, clear water, azure sky and snowy drifting clouds.

 

“临洮易马,汉中换茶”,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茶饮的信息告诉我们,陕南的汉中安康,是我国最早的茶生产区。

An old saying has that “change horses in Lintao and exchange for tea in Hanzhong”. The tea unearthed in the underground treasury of Famen Temple revealed that Hanzhong and Ankang of South Shaanxi are the oldest tea production bases of China.

 

丰收和富庶,总是与绿色相伴而生。

Harvest and abundance are always coexistent with the green color.

 

因为渭河庞大的羽状水系,关中平原成为中国农耕文明的摇篮,中国最早的“天府之国”。

Because of the pinnate water system of Weihe River, Guanzhong Plain became the cradle of China’s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and was once acclaimed as the “Heavenly State with Abundance”.

 

时越千年,这里仍然是绿色三秦的核心区域。

五谷成熟的味道、果蔬飘香的味道,让“关中粮仓”的美誉延续至今。

Thousands of years later, it remains the core region of a green Shaanxi province.

Today, the scent of harvest and the fragrance of fruits and vegetables still remind you of its accolade of “Barn for the Guanzhong Area”.

 

 

这鳞次栉比的车间,是种子发芽之地,也是中国现代绿色农业诞生之地。

These rows of workshops are the hotbeds for the budding of seeds. It is in these workshops that the Chinese modern agriculture took its original shape.

杨凌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中国现代农业硅谷。它崛起的地方,是炎帝、黄帝和后稷,收获第一季五谷杂粮的土地。

The Yangling Core Pilot Zone of Modern Agriculture is the Silicon Valley of modern Chinese agriculture. It is located nowhere but on the land where Emperor Yandi, Huangdi and Houji had planted and enjoyed the first real harvest in human history.

 

这里萌发的工厂化、流水线生产方式,改变的是古老传统的农耕方式,不曾改变的,是一个民族对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绿色生活的梦想。

This factory-based production line of farming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What is not changed, however, is the long cherished dream of prosperity, abundance and the pleasant living environment.

 

 

这是唐长安城的西城墙遗址,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五公里长的森林公园。

These are remains of the Western section of Chang’an City of the Tang Dynasty.

At present, you can see around it a forest park extending for five kilometers.

 

绿色,不仅让诗意的栖居成为现实,也让生活其间的人们拥有了田园牧歌式的温馨与浪漫。

This color of life has not only improved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local residents, but also provided them with a pastoral lifestyle featuring warmth and romance.

 

 

绿色与城市和谐,人与自然共生,这是生活在这块绿色大地上的人们,对天人合一生命哲学,最精彩的诠释。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the green color and modern city facilities is the perfect elabor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harmony of man and nature pursued by Chinese living on this piece of green land.

        本集撰稿:王若冰

阅读    收藏 
标签:

杂谈

分类: 生活日记

杨清汀,笔名佛石,一九六四年生,甘肃省天水市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画院、书法院特聘书法家、评论家,天水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天水市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书法作品多次入展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书学论文《当代书法体式流变与艺术语言的重铸》获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论坛最高奖,并入编中国书协主编的《当代中国书法论文选(19492008)》。

在《中国书法》、《中国书法通讯》、《书法》、《书法导报》、《书法报》、《美术报》、《散文》、《散文世界》、《华夏散文》、《飞天》、《小小说月刊》、《中国西部文学》等多种刊物发表艺术评论、散文、小说多篇。

2011年作家出版社出版《金石为开——金岳霖的人生艺术和欧阳中石的艺术人生》(卞毓方、杨清汀)。





阅读    收藏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