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史家大院——一段尘封的家族史(一)

标签:
家史祖居传承洛阳史家大院 |
分类: 念物 |
http://s15/mw690/004mubMAzy6J1Bh8ime9a&690
洛阳老城东门
http://s9/mw690/004mubMAgy6J0kV74tq88&690
祖居现状
以上是1988年8月16日第一次从洛阳回来后写下的一段文字。
http://s8/small/004mubMAzy6J2SoM8FX89&690
http://s3/small/004mubMAzy6J2SjXVizfb&690
另附:
郭芳五又名郭涵,孟津人。当时河南文人有“四芳”:王敬芳、黄自芳、朱化芳、郭芳五。
洛阳近代书坛“三驾马车”之一的高福唐曾写诗赞他:“郭君芳五一世豪,卷怀经纶栖洛下。”这名满怀豪情的才子早年志向远大为国府议员,1930年后不再涉足政界,转而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1931年,他在老城康乐巷三官庙内创办了洛阳孤儿院。次年南京国民政府迁都洛阳,洛阳孤儿院迁至考试院所在的周公庙内,改名行都慈幼院,张钫为董事长,郭芳五任院长。
http://s10/mw690/004mubMAzy6JcP8WGEx49&690
史家大院院落由拱门连通
洛阳老城素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这里的“九”、“十八”、“七十二”,是九或九的倍数,意指街巷之多,并非实际数目。有人曾经较过真,去查老城街巷的数量,结果发现并无“七十二胡同”,“有名有姓”的胡同也就10余条。但旧街道确实不少,新中国成立前夕有225条,一些深宅大院隐藏在街巷中,找起来还真不容易。
http://s4/mw690/004mubMAzy6JcP4G1OP63&690
史家大院的柱础
据《洛阳市志》记载:洛阳富户的大院落,亦可称大宅院,样式繁多,通常为三进院,即有临街房、厢房、过厅、上房;个别人家还有后上房,即所谓四进院。走进这样的院落,入大门即为一堵照壁,用于遮挡院内隐私,临街房与厢房中间设一道门,在过厅与厢房之间还有二道门。三间头宅院在临街房的一头开个半圆形墙洞,安上两扇门。五间头宅院中,也有在厅两边各留一间作为“栈道”的,每逢婚丧、祝寿等大事,搬运东西均从“栈道”出入,不影响过厅会友接客。这样的大户人家都有跨院,即正宅的附属部分,跨院里有水井、石磨、石碾、粮库、佣人住房以及鸡鸭圈。
大户人家住宿一般这样分配:长辈住上房或厅房,晚辈住临街房或厢房,佣人大多住在跨院中。洛宁人把跨院叫别院,佣人和长工都住在别院内,牲口棚也在别院内,方便佣人照顾牲畜。另外,若有私塾,也在别院安置,磨坊和鸡窝等也都在别院,不能安置在正宅内。
http://s8/mw690/004mubMAzy6JcP6bDWT07&690
史家大院的万字窗
洛阳民居院落种类繁多,有单间头、两间头、三间头、五间头的。据洛阳堪舆专家雷建国先生介绍,洛阳人所说的“间头”,是以房屋的“间”来衡量院落的宽窄。三间头是说院子的宽度可以盖三间房,五间头是说可以盖五间房。据民俗学者董高生介绍,洛阳人喜欢单门独户的院落形式,就老城而言,一般以三间头的院落居多,家境富足的有五间头,九开间三路三进的院落几乎没有。
这里又牵出一个词汇,叫做“进”。“进”是区别多重院落的一个词,一般的四合院,只有正房、厢房,这只是一进院,而大户人家一般有几进院落,第一进院落由临街房、东西对厦和二门组成;进了二门,又是东西对厦和过厅(又称穿堂),这是二进院;过厅之后为第三进院落,由东西对厦和上房组成。讲究的人家,上房要盖成两层,与过厅相对,称为“前厅后楼”。据董高生先生观察,老城西和巷刘太和家的宅院,就是三进院落,上房两层,台基上设有梯子,楼上有雕花栏杆,有的上房之下还有半出地面的砖券窑洞。这种院落格局复杂,属于大宅。
五间头五进的院落,在洛阳属于深宅大院,每进院落的厢房都为每侧三间,有后过厅和后上房,其中过厅最为讲究,这是接待客人的地方,结构用材非同一般,厅内陈设有方桌、条几、太师椅,看上去非常气派。
http://s15/mw690/004mubMAzy6JcP7eNVcbe&690
史家大院屋顶上的脊兽
洛阳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豪门大宅了。就老城而言,目前留存的百年老宅有——
史家大院:营林街18号,院宽30米,深80米,有房屋76间,其中临街10间,过厅20间,上房10间,对厦36间。青砖青瓦,梁柱彩绘,方砖铺地,院院相连。史家于明代中期从宁波来洛为官,所建大宅是洛阳明清时期最大的私宅,世代书香门第,后人史保安乃清朝光绪年间的翰林。
马家大院:西大街91号,占地1500平方米,坐南朝北,为七间头四进式四合院,有房屋72间,其中临街房7间,过厅14间,二厅7间,上房14间,对厦30间,属明清风格建筑群,距今100余年。马家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洛,开设当时洛阳最大的典当行,由此发家治业。
庄家大院:营林街27号,与贴廓巷那个庄家不是一家,明洪武年间由洪洞县迁洛,做布匹生意发家,在洛阳开设5家布店,建造多个四进式四合院,院院相连,规模颇大,有房屋48间,坐北朝南,大门上有石匾。
张家大院:农校街32号,清代由陕西来洛,经营洋布发家,在南关、农校街等处购买多处房产,清末在察院街(今农校街)购一座五间头四进大院,占地2000平方米。大院大门在临街房正中,围墙内两侧设便道,有花园。但因其后代抽大烟,家道中落,将田地房产卖尽,又遇家中失火,建筑已经坍塌殆尽。
洛阳民俗学者董高生认为,由于近现代洛阳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下降,大宅院的规模根本无法和山西相比,而且这些破落的宅院亟待抢救——隐身街巷内,剥落时光中,这便是洛阳百年大宅院目前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