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洛阳史家大院——一段尘封的家族史(一)

(2014-05-22 03:44:21)
标签:

家史

祖居

传承

洛阳

史家大院

分类: 念物





http://s15/mw690/004mubMAzy6J1Bh8ime9a&690

洛阳老城东门

       回到故乡洛阳,不能不进胡同。我的祖居就在这城南一隅的胡同之中。

       历经沧海桑田的胡同不似其他与历史牵连过密而享大名的古迹,现在多以成为陋巷,静静地蛰伏在日益繁华的都市中。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无数文人墨客描绘出的或悠远,或寂静的胡同风味,不禁使人发出对悠远岁月的联想。正因它排场不大,装饰不精的缘故,踏进这里不但没有疏离感,几分重温旧梦的味道却涌上心头。
      祖居大门上的门环,随着岁月风霜的洗礼,已日渐斑驳,丈余的灰砖高墙的棱角已经模糊。祖辈长于斯,父辈生于斯,我辈只能游客般在这里留恋了。

     走进四进五开间的院落,还有点“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只是太多随处堆放的杂物与新建的房屋破坏了它旧有的格局。
      家族中行九的祖父因经商成了唯一离开故园的一支。在这个近代以耕读传家为正统的封建家族中,商贾行为似与其传统相悖。祖父的结局和那些因饥饿、战乱而流落到陇海线两侧的同乡一样,惨淡经营的“瑞蚨祥”号历经时局的变迁,由洛阳至上海至西安。最终在公私合营的改造中消失,也成为了一个“无产者”。在“史无前例”的日子里他曾悄悄回过老家,然而前脚进门,后院正在抄家,没顾上仔细看看故园人物,星夜又赶回西安,从此断绝音讯,直到去世也没有回到这里。

       而其惨败为代价留下了一些纯属老庄哲学的教训在这片老胡同。留下来的人们涯过那段难熬的日子后又开始了平静地生活……


http://s9/mw690/004mubMAgy6J0kV74tq88&690

祖居现状

 

以上是1988年8月16日第一次从洛阳回来后写下的一段文字。

      当年还见到了祖父的外甥郭宝鼎先生。郭伯伯是马胡同的老住户,同为洛阳世家的郭家与史家比邻而居世为姻亲15岁的我只是从长辈的对话中听到史家有洛阳四大家族之称。

       得知我喜爱传统文化,临别时郭伯伯将一本《赵之谦印谱》送我,并说了不少勉励的话。当时我正对篆刻比较痴迷,以前只是照着报纸上发表的一些作品临摹,这次终于有了一本真正的印谱。回到西安后,几乎把里面的印章全部临摹了一遍。今天再看其中一方的印文为:如今是云散雪消花残月缺,意境契合中难免生出一种幻灭感。这恐怕也是《红楼梦》在中国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http://s8/small/004mubMAzy6J2SoM8FX89&690            http://s7/small/004mubMAzy6J1Ikruzub8&690

 郭伯伯赠印谱            临摹旧作:如今是云散雪消花残月缺         祖父留下的红木托盘

   

     一别洛阳又是十几年。

      多年来,一直是“地主兼资本家”出身的长辈也断断续续讲过家族的一些历史。可能是那段记忆太痛苦,没人愿意回忆;时间与地域又太远,也没人说得清楚……

      从家里留下的一个镌着“洛阳瑞蚨祥号”的黑漆盒上判断,应该是祖父当年所开绸缎庄的印鉴盒。 提起“瑞蚨祥”这个“八大祥”之首的老字号人们还不太陌生,店名“瑞蚨祥”中的“瑞”字,是瑞气的象征 ;而其中的“蚨”字,最为考究,相传是由经过反复推敲考证后,引用了“青蚨还钱”这一典故,寓意钱用完了又能飞回的意思;最后的“祥”字,自然是吉祥之意。

      瑞蚨祥自19世纪末,从济南向全国各地发展,到1934年瑞蚨祥拥有24处分号。洛阳瑞蚨祥号与北京的瑞蚨祥之间究竟有何渊源,没有资料可查。但每次出差到大栅栏,还是不免要多在“瑞蚨祥”的门口多逗留一会儿。

      最为遗憾的是,这个唯一记录家族历史的信物在反复搬家后竟找不到了。

 

http://s3/small/004mubMAzy6J2SjXVizfb&690         http://s12/small/004mubMAzy6J2QWAgwN31&690              http://s10/small/004mubMAzy6J4OfwVFT39&690

    北京瑞蚨祥                祖父旧物:帽筒一对          祖父旧物:三彩狮子

 

       随着网络信息的丰富,尘封多年的家族史逐渐从各种公开资料上透露出不少片段。史家大院的建筑情况较为清晰,但祖上的一些人物姓名和关系中的细节都有矛盾处。只能等待以后权威资料的关照下重新梳理。

 

     基本能够确认的祖辈资料如下:

 

     史家世代书香门第,理学世家,开办私塾“史家学社”,教授百姓。1933年,史严卿(直笔)、史严书(洱笔)尊行家风,史慈严(湛笔)在自家院创办慈严小学(现西南隅办事处占用),史季严(侍笔)经商持家,经营的“瑞蚨祥”绸缎庄先后从洛阳到上海,1947年移居西安。

     其中祖父的长兄史直笔在《洛阳财政志》近现代名人有传:

     史直笔(1882——1966年)为洛阳老城人,幼年拜师秀才吴竹坡,精读经史,研磨时文。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年仅8岁的他考中县学生员,成为洛阳一时之俊彦。史家为清末理学世家,史直笔亦潜研义理,治学严谨,遵行程朱,为中国封建社会“显学”-----濂洛关闽理学之洛阳理学末代传人。 新中国成立后,史直笔弃文从医,济世救人,对贫苦病人分文不取,深受百姓爱戴。1957年,他当选为洛阳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协委员。1966年病逝,享年84岁

 

另附:

     在查阅大量的民国洛阳史时,与大祖父同列在《洛阳财政志》近现代名人传里的郭芳五从生卒年代、住址分析极有可能就是表伯父郭宝鼎先生的长辈。(待考证存疑)

 

郭芳五又名郭涵,孟津人。当时河南文人有“四芳”:王敬芳、黄自芳、朱化芳、郭芳五。

洛阳近代书坛“三驾马车”之一的高福唐曾写诗赞他:“郭君芳五一世豪,卷怀经纶栖洛下。”这名满怀豪情的才子早年志向远大为国府议员,1930年后不再涉足政界,转而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1931年,他在老城康乐巷三官庙内创办了洛阳孤儿院。次年南京国民政府迁都洛阳,洛阳孤儿院迁至考试院所在的周公庙内,改名行都慈幼院,张钫为董事长,郭芳五任院长。

    1947年3月,郭芳五在洛阳老城仙果市街(与史家大院一墙之隔)的家中病逝,终年65岁。黄自芳为他写传略,称他“亢然好义,大节凛然,爱国、爱乡、爱友、爱青年、爱民众皆出于至诚。又长文艺,遗稿盈箧,尚待整理”。而这些遗稿,大多没能保存下来。

 

http://s10/mw690/004mubMAzy6JcP8WGEx49&690

史家大院院落由拱门连通

 

 

 

 

        洛阳大宅院:隐身街巷内剥落时光中

 

  洛阳老城素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这里的“九”、“十八”、“七十二”,是九或九的倍数,意指街巷之多,并非实际数目。有人曾经较过真,去查老城街巷的数量,结果发现并无“七十二胡同”,“有名有姓”的胡同也就10余条。但旧街道确实不少,新中国成立前夕有225条,一些深宅大院隐藏在街巷中,找起来还真不容易。

 

http://s4/mw690/004mubMAzy6JcP4G1OP63&690


 

史家大院的柱础


  据《洛阳市志》记载:洛阳富户的大院落,亦可称大宅院,样式繁多,通常为三进院,即有临街房、厢房、过厅、上房;个别人家还有后上房,即所谓四进院。走进这样的院落,入大门即为一堵照壁,用于遮挡院内隐私,临街房与厢房中间设一道门,在过厅与厢房之间还有二道门。三间头宅院在临街房的一头开个半圆形墙洞,安上两扇门。五间头宅院中,也有在厅两边各留一间作为“栈道”的,每逢婚丧、祝寿等大事,搬运东西均从“栈道”出入,不影响过厅会友接客。这样的大户人家都有跨院,即正宅的附属部分,跨院里有水井、石磨、石碾、粮库、佣人住房以及鸡鸭圈。

  大户人家住宿一般这样分配:长辈住上房或厅房,晚辈住临街房或厢房,佣人大多住在跨院中。洛宁人把跨院叫别院,佣人和长工都住在别院内,牲口棚也在别院内,方便佣人照顾牲畜。另外,若有私塾,也在别院安置,磨坊和鸡窝等也都在别院,不能安置在正宅内。

   洛阳老城的住宅,无论贫富,都想有个坐北面南的院落,这样可以接纳阳光。

 

http://s8/mw690/004mubMAzy6JcP6bDWT07&690


 

史家大院的万字窗


   洛阳人崇尚“四合头院一处庄”的居住形式,强调院落的封闭性,即上房、两对厦、临街房围合成一个完整的四合院,体现“藏风聚气”的风水理念。上房和临街房要高于厦房,以体现长尊幼卑的住宅格局。 

 洛阳民居院落种类繁多,有单间头、两间头、三间头、五间头的。据洛阳堪舆专家雷建国先生介绍,洛阳人所说的“间头”,是以房屋的“间”来衡量院落的宽窄。三间头是说院子的宽度可以盖三间房,五间头是说可以盖五间房。据民俗学者董高生介绍,洛阳人喜欢单门独户的院落形式,就老城而言,一般以三间头的院落居多,家境富足的有五间头,九开间三路三进的院落几乎没有。

  这里又牵出一个词汇,叫做“进”。“进”是区别多重院落的一个词,一般的四合院,只有正房、厢房,这只是一进院,而大户人家一般有几进院落,第一进院落由临街房、东西对厦和二门组成;进了二门,又是东西对厦和过厅(又称穿堂),这是二进院;过厅之后为第三进院落,由东西对厦和上房组成。讲究的人家,上房要盖成两层,与过厅相对,称为“前厅后楼”。据董高生先生观察,老城西和巷刘太和家的宅院,就是三进院落,上房两层,台基上设有梯子,楼上有雕花栏杆,有的上房之下还有半出地面的砖券窑洞。这种院落格局复杂,属于大宅。

五间头五进的院落,在洛阳属于深宅大院,每进院落的厢房都为每侧三间,有后过厅和后上房,其中过厅最为讲究,这是接待客人的地方,结构用材非同一般,厅内陈设有方桌、条几、太师椅,看上去非常气派。

 

 

http://s15/mw690/004mubMAzy6JcP7eNVcbe&690

 

史家大院屋顶上的脊兽

 

   雷建国先生说,洛阳是最讲究相宅的城市,其渊源很深。周公营建洛邑,留下“周公卜宅”的典故,这是最早的相宅(城为大宅)记载。汉代,洛阳相宅活动已开始注重院落走向和对邻里五行的考量。明清以来,洛阳相宅活动混乱,其中有科学含量,也掺杂封建迷信——而洛阳人崇尚的“四合头院一处庄”,则是节俭和科学的,体现了院落构想的完整性。  

洛阳现在已经很难找到豪门大宅了。就老城而言,目前留存的百年老宅有——

  

史家大院:营林街18号,院宽30米,深80米,有房屋76间,其中临街10间,过厅20间,上房10间,对厦36间。青砖青瓦,梁柱彩绘,方砖铺地,院院相连。史家于明代中期从宁波来洛为官,所建大宅是洛阳明清时期最大的私宅,世代书香门第,后人史保安乃清朝光绪年间的翰林。

  马家大院:西大街91号,占地1500平方米,坐南朝北,为七间头四进式四合院,有房屋72间,其中临街房7间,过厅14间,二厅7间,上房14间,对厦30间,属明清风格建筑群,距今100余年。马家于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洛,开设当时洛阳最大的典当行,由此发家治业。

  庄家大院:营林街27号,与贴廓巷那个庄家不是一家,明洪武年间由洪洞县迁洛,做布匹生意发家,在洛阳开设5家布店,建造多个四进式四合院,院院相连,规模颇大,有房屋48间,坐北朝南,大门上有石匾。

  张家大院:农校街32号,清代由陕西来洛,经营洋布发家,在南关、农校街等处购买多处房产,清末在察院街(今农校街)购一座五间头四进大院,占地2000平方米。大院大门在临街房正中,围墙内两侧设便道,有花园。但因其后代抽大烟,家道中落,将田地房产卖尽,又遇家中失火,建筑已经坍塌殆尽。

  洛阳民俗学者董高生认为,由于近现代洛阳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下降,大宅院的规模根本无法和山西相比,而且这些破落的宅院亟待抢救——隐身街巷内,剥落时光中,这便是洛阳百年大宅院目前的写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