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门下》正阳行(三)
(2015-08-21 18:14:22)
标签:
情感评论文化影视 |
《正阳门下》正阳行(三)
纵观韩春明与苏萌的爱情,从最初的两厢情悦、徜徉于湖光山色、荡起双桨、英勇救人获得美人心,到工作变故,遭遇世俗眼光的歧视,直至苏萌考上大学。韩春明与苏萌的内心深处,价值观悄然发生了变化。韩春明没有被世俗的眼光所左右,安于物资回收的工作,有“如鱼得水”之感,这源自于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挚爱。而苏萌畏于世俗的观念与眼光,想让韩春明改变现状。这是他们的爱情遭遇第一次的矛盾冲突,由此,为后边剧情的发展埋下了伏笔。随后接踵而来的就是苏萌对韩春明的不断误解。这些误解包括孟小杏的留门,关小关的依靠,蔡晓丽的喜欢,以及韩春明对关家遗产的态度等等。误会不断,矛盾此起彼伏,即展开了故事情节的观赏性,又展现了男女主人公性格的形成。韩春明忠贞与坚韧的品格,不仅表现在他对苏萌的爱情,同样也表现在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践行上。剧中有一个物品,即韩春明送给苏萌的礼物——帖盒。帖盒的底部是金丝楠木的,并有几句话: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予独爱,出淤泥而不染。落款:长春居士。我们知道乾隆帝没有继位之前,号长春居士。我们不考证此物的真实性,只讲它在剧中所起的作用。此物在剧中的出现,看似文物,实为表意。韩春明一看到它就喜欢上了,视如宝贝、爱不释手,言说:再也不会让你离开我了。作为文物,它是有着历史沉淀的,作为文化,帖盒中的语言道出了韩春明的心声。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之后,还没有听到有谁超过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牡丹代表了富贵,众人没有不喜欢富贵的,因此,它适宜众人。我独独喜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有谁和我一样爱它呢?韩春明之所以要送给苏萌,一是表明自己对她的爱之重,二是表明自己的心性、询问是否与之同行。当苏萌接到此礼物时,正在庆贺自己考上大学,因此,她连看都不曾看一眼,顺手就给了她奶奶。最终帖盒成了存放针头线脑的物件了。随后的故事情节中,它再也没有出现过,韩春明反到成了缝补生活中出现裂缝的针头线脑。剧情中出现的误解、误解、再误解,不仅将苏萌——一个纯情少女,演变成了一个世俗、虚荣、偏执、任性的女人,同时,也让韩春明的品格与苏萌的性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诸如富有而不奢华,勤劳而不浮夸,真诚不求回报,担当务实有嘉。韩春明这些优秀的品格与苏萌的世俗和浮夸、虚荣和任性的齐驱并驾,让观众看不好他们的未来。然而,韩春明对苏萌的爱情,不仅体现出了他的忠贞、坚韧与包容,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看到了他用真情(行动而非语言)在感化着苏萌。感化是教育的最高形式,尽管苏萌对韩春明有着太多的误解,韩春明还是一如既往地呵护着苏萌。当真相大白于天下之时(关大爷复活),苏萌被眼前的事实感动了。不过,她只是感受到了韩春明的真诚,而没有理解韩春明的真诚。这就是为什么苏萌对韩春明的认识会有反复的原因,感受是会随着外在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韩春明并没有因为苏萌的不理解而放弃,只是变换了一种方式,冷处理。当苏萌领悟到了要向韩春明学习,并付之与行动之时,韩春明自然回到了她的身边。古人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面对苏萌的不理解,韩春明提起了多年前的帖盒。言之那是自己倾其所有换来的,这就告诉了我们,韩春明有他自己的人生追求。人各有志,不可强求,即便是再亲近的人,也未必苟同。而苏萌不仅没有看到韩春明的人生境界,并且将生活中的针头线脑放到了他的生命之中,由此让我们看到了生动的人生故事。当苏萌急于拿到帖盒,赶到四合院时,韩春明得知苏萌怀孕了,随即说出了帖盒中的底蕴,“你的都是你的,我的也都是你的。”
我们再来说说韩春明与他师傅的情感。在剧中,韩春明与他师傅的情感只是一条辅线,虽然是辅线,但没有它不行,这条辅线构成了韩春明人格形成的脉络,对塑造韩春明人物形象的可信度与完整性,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通过二人情感的演义,传递给观众的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孝”的内涵。说到“孝”字,大家并不陌生,若是谈到具体内容,恐怕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一定是说什么的都有。不信请看看我们的现实生活,不论是经典古籍、还是说书唱戏,亦或是现在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耳濡目染的内容之一,就是有关“孝”的问题。就连广告也少不了“孝”的出现,例如:孝敬爸妈,某某金。“孝”在我们的生活及传统文化中,是有着特定形式和丰富内涵的。《论语》中,孔子面对不同的人,讲着不同的孝,是谓因人而异。我们俗语中常说的:乌鸦反哺,羊羔跪乳。这实际上指的是“养”,而非是“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相互赡养,“禽兽”也能做到,何况人乎?而“孝”则是区别人与“禽兽”的关键所在。“孝”与什么有关呢?与“教”有关。用文化来说“孝”就是“教”。“养不教,父之过,”“教”了,未必一定知道什么是“孝”,不“教”,一定不知道什么是“孝”。正如剧中苏萌对关小关说: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剧中关老爷子“教”韩春明做人的道理及辨识文物,其后获得的就是韩春明的“孝”。无“教”何来“孝”,这就是传承。关老爷子在剧中的戏份儿虽然不算多,但是,在每个重要的节点,都有他的出现。俗语讲:师徒如父子。韩春明与关老爷子的关系,不是父子,胜似父子。今天的我们,在现实的生活中,很难再看到这种真挚的情感了。生活中,当我们要指责儿女不孝之时,是否应该先考虑一下,教,我们做到了吗?
提到“孝”字,不能不说它的形式与内涵之分。俗语讲:家家有本儿难念的经,为什么呢?因为家家情况不一样啊。正所谓: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古语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剧中关老爷子的儿子,旅居海外三十年,弃老父与不顾。而关老爷子并没有说他不孝,只是说他的媳妇是大不敬。因为他将他的女儿关小关送回国内了。剧中有一场戏,是在茶罢楼,关老爷子与破烂侯斗法。破烂侯认输之后,关老爷子对他说了一句话:我就是要让你知道怎么做长辈儿。怎么做长辈儿呢?还是那句话,“养不教,父之过。”当破烂侯内心还纠结在过往的怨恨之中时,已然忘掉了自己为人之父的责任。关小关为了开饭馆,使奸计挫败韩家大嫂后,关老爷子对孙女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是这么教你的吗?关小关的所为是受了她父母的影响。可见,隔辈儿的教育,不敌亲传的影响。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传统文化中特别讲究“孝”的原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传不习乎?所传是否实践了呢?传承,是“孝”的形式,亲传和承受是不可替代的,两者缺一不可。关老爷子出院之后,人们误认为关老爷子的脑子不灵光了,糊涂了。其实,关老爷子是以这样的形式,将对他孙女关小关传、帮、带的任务转交给了韩春明,韩春明当仁不让地接了过来,这是关老爷子对韩春明的莫大信任。事实证明,韩春明担得起这份信任。这份信任是什么?这份信任就是“孝”的内涵。为什么关老爷子没有把自己的文物留给儿子呢?因为他对儿子不放心啊,不放心就是有牵挂,有牵挂则不安。关老爷子临终之前言明:今后,老关家韩春明掌舵。对孙女说:“爷爷晚年做的最明智的一件事,就是把你从你爹妈那儿叫回来,交给了我徒儿。·····看你,看破烂侯,看我这个百岁的人,骨子里想的是什么,别人还真不知道。”看到这里,你能说关老爷子的脑子不灵光吗?你能说他是糊涂的吗?他所作的一切,是那样的有条不紊。韩春明、破烂侯、关老爷子他们这是在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世界上有多少种民族,就有多少种文化。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用苏萌的话说:“你们是正阳门下人的魂儿,北京人的魂儿,中国人的魂儿。”
关老爷子将文化传给了韩春明,韩春明将文化传给了关小关,这就是一脉相传。关老爷子活着看到了这一切,因此,后事也就交给了韩春明。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几年后,韩春明凭实力改造了小清河,在苏萌、关小关的陪伴下,完成了关老爷子的遗愿。韩春明的作为,就是孝的内涵与注解。
《正阳门下》这部电视剧无疑是优秀的,当千百年来我们对儒家经典《论语》的内涵莫衷一是之时,总有时代的“翘楚”对《论语》加以评说,不伦是以怎样的形式出现,都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总是感觉有一点点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如何才能将文字的东西,变成人们生活中的实际行为,而不仅仅是流于口头上的空谈。学问,离开了赖以生存的现实,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从书本到口头,再从口头到书本,这本身就违背了“学而时习之”的教诲。儒家经典遭遇赞赏与贬损的反复经历,至少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后人对经典的误解。儒家经典能够流传至今,也证明了一点,那就是孔子说的:吾道一以贯之。值得赞叹的是,电视剧《正阳门下》,没有提《论语》中的半个字,却用生动的形象演义了《论语》的部分内容。说到这里,一定有人怀疑笔者的观点,是否有些牵强附会,我们不妨举例说明。剧中程建军说韩春明处处与他过不去,前一个老婆他给养起来了,后一个老婆又要与他离婚。而韩春明从来就没有拿程建军当过对手(一是没有时间跟他玩儿,二是不在一个层次上)。这就是《论语》里讲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程建军说韩春明处处显示比他强,踩乎他,主要指的就是韩春明弹钢琴,让他下不来台的事。而此事恰恰证明了韩春明为人做事处处低调,弹得一手好钢琴,人们却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学的。同院儿的老郭受骗自杀,是韩春明救了人、又赔钱。韩春明做事尽量圆满周全。这就是《论语》中说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韩春明与苏萌的爱情波折不断,对孟小杏操心不完,对同院的老郭那是欲言又止,对关小关是即打又偏袒。正如《论语》中所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例子我们就不多举了,如果读者有兴趣,熟读《论语》后,你就会发现,《正阳门下》中的人物形象,在用他们的故事讲《论语》(部分内容)。
电视剧《正阳门下》作为一部影视作品,其思想性、艺术性都是上乘的,但也不是没有瑕疵。例如,剧中苏萌的大舅,究竟是她母亲的哥哥呢?还是弟弟呢?晓丽的母亲对涛子说,她生了四个姑娘,没有儿子。后边晓丽又对建军说,什么时候搬走,她嫂子都不愿意了,怎么又冒出一个哥哥来呢?剧中的有些对白前后是矛盾的。再有,韩春明做汽车生意,却从别人手里买了一辆车送给苏萌,且又没有完备手续,致使程建军的计谋得逞。苏萌拿起汽车钥匙就开车,这些似乎都不太合乎情理。如果是为了刻意追求戏剧效果,突出人物的性格,还需要一些小小的铺垫作为补充。艺术允许虚构,但不允许悖论。例如,剧中关老爷子大变活人的情节,这样的事例在现实中是没有的,但是这其中的道理是客观存在的。此道理唯有通过虚构的情节,才能展现其客观的存在,因此,尽管剧情是虚构的,但看起来还是让人有一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感觉。这一段戏是非常精彩的。该剧尽管有些小小的瑕疵,但瑕不掩瑜。该剧作为一部影视作品,不伦是哪一个年龄段儿的观众,只要你细心去看,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领悟。特别是对于年轻的一代,它不亚于一部教科书,不管你是在学习,还是在创业,亦或是在谈恋爱,该剧都会在你的人生路上,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当然,欣赏艺术品,如果只是抱有娱乐的态度,也未尝不可。不过,如果只是娱乐,而不能领会其形而上的东西,那岂不是一种遗憾?也辜负了作者的一番苦心。就象很多的古典文学名著,长期以来被误读误解那样,误读误解古人的作品,与古人没什么影响。其结果耽误的却是我们自己。对于现时的艺术作品,正确理解作品的意图,无异于同作者进行了一次有效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艺术品本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