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田黄冻印章的辨识(附鉴识图)

(2016-01-02 10:26:11)
标签:

凡转载请注明本博源文

历史

收藏

原创博文

杂谈

分类: 藏玩

田黄印的辨识(附鉴识图)                               

                                                            一夫之原创:18661084907(手机微信)

 

一套田黄印章(附图鉴1),鉴真辨仿、莫衷一是。毕竟是疯狂的石头,保持高度谨慎就对了,切不可见石认田。是田非田?在不具备高端设备红外光谱辨别的条件下,即可以传统识别法步步鉴别。

http://s10/mw690/004jEUE0gy6Yfw15hHz79&690
 

首先是材料的鉴别:

可以采取假冒排除法。目前田黄的假仿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化学合成,一类是人工着色。

(一)用树脂加石粉人工合成品有其致命的弱点,鉴别方法有六:

一可以用刀削,人造的削下来呈片状,手指捏不碎(晶体块状),真田黄则削下来呈天然的粉状。在不影响观感的印函面盖、底盖的背面各划两刀,划出天然白色粉末,眼视状如卷云、手捻细如面粉(附图鉴2-2-):

http://s11/mw690/004jEUE0gy6Yfw4ALdEea&690

http://s8/mw690/004jEUE0gy6Yfw5agp917&690
 

二是从外观上看,合成的呆滞一色无变化如塑料或玻璃(30倍或者更高倍放大可见到气泡),天然田黄石则色泽温润色变自然。如:函盖色泽温润呈橘黄色的自然色变(附图鉴3-、函底呈橘红色的自然色变(附图鉴3-、印九枚多呈橘红色(附图鉴3-

http://s11/mw690/004jEUE0gy6Yfw8i0ae2a&690

http://s16/mw690/004jEUE0gy6Yg53aAV19f&690


http://s6/mw690/004jEUE0gy6Yfw9faiF85&690
 

三是人造田黄没有天然逼真的红格、萝卜丝纹,特别是姿态各异变化多端的红筋人工无法造出来。如下图示:不同部位呈现变化的萝卜纹(附图鉴4-)及亮丽的红筋(附图鉴4-②、③):

http://s16/mw690/004jEUE0gy6Yfwd3XGf9f&690

http://s1/mw690/004jEUE0gy6YfwdtIK480&690

http://s5/mw690/004jEUE0gy6YfwdJN6A84&690

四是人造石呆滞死气(整体一色,或者死色不活,或者着色妖艳过度,或者有人为色变而过度不自然);而真田黄由无数细小浆汁泡紧密结合而成,浆汁泡里含有无数的“金籽”,“金籽”由黄至金黄至红明显的层次变化,由里而外透射出特别迷人的油性宝光,散发媚人的珠光宝气,金黄红润的富贵逼人。如:印函两侧的“金籽”(附图鉴5):

http://s6/mw690/004jEUE0gy6YhvzT3qR65&690

五是人造石石理至“纯”,“完美”无瑕,而一般天然田黄都会留有疵点(亦有难得一见冻透无瑕疵的顶级田黄,但无瑕之田在气色上假的“死”气真的“活”透)。如图:印章表里现不规则(分布不均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黑点,又称黑芝麻或者黑针(附图鉴5

http://s1/mw690/004jEUE0gy6YhvBYk6ca0&690

是人造石的手感温而轻,而天然石头则凉而重。此印手感凉而重,这点就没有办法贴图呈现了。


(二)采用人工着色的仿品也有其致命的弱点,鉴别方法有三:

一可以在石头上面抹点油,浸润后用白色的纸巾或者软布檫拭,人工仿品的会掉色(做假浮色)。如图:此印油护时反复擦拭,只余油渍、印泥红,石色无丝毫褪变(附图鉴7):

http://s7/mw690/004jEUE0gy6YhvHI0Sid6&690
 

二是人工着色的刀刻后会留下难以弥补的色缺,真田黄则用手摸玩就恢复原色。如图:刻痕稍有摩摸后其色即可恢复如初(附图鉴8-①、②):

http://s6/mw690/004jEUE0gy6YhvT988Jc5&690

http://s7/mw690/004jEUE0gy6YhvTulPUc6&690

三是人工着色呆滞死气沉沉,而真田黄光照色泛红黄、光晕贵气如虹。如图:泛光红黄(附图鉴9-①、②、③):

http://s1/mw690/004jEUE0gy6YhvWkWkw40&690

http://s5/mw690/004jEUE0gy6YhvWCwlK94&690

http://s13/mw690/004jEUE0gy6YhvXar925c&690





 

其次是制作的鉴别:

一者,此印边款为晚清黟山鼻祖黄牧甫大师制作,落款的风格也神同(附图鉴10)。但在已经出版的《黄牧甫印存》中没有找到这套闲印的影迹。当然,现在存世未见著录者的亦不在少数(见《黄士陵粤中交游考》),此印续待查考。

http://s1/mw690/004jEUE0gy6YhvZzAvm40&690


特请教于专攻制印且钟情收藏的老师,认为此印虽无谱系出自黄牧甫大师之手,但起码“一刀笔”的制印功夫已然非同一般《黟山黄士陵年表》:“一刀成一笔,古所谓单刀法也。印函底款“石工珍藏”,这与推崇黟山派并师承黄牧甫的收藏家寿石工大师有什么渊源吗?亦有待进一步考证。


二者,外部观察,每枚印钦印位置都有不同程度的自然磨损,棱角变圆(附图鉴10),说明历时匪浅。

http://s16/mw690/004jEUE0gy6Yhw171M3bf&690


 

附记:得到这函印已经很有一些年头了,那还是远未想到居然石头也疯狂的年代,偶见“黄牧甫”制印,品相甚佳而心生喜欢,特别是为“山水中人”“久居林下”的闲逸,“问年”则“临水”“卧石”“枕流”,“醉月”而“登山”“云外”超然世外的意境而陶醉,就为情趣而倾囊以求志在必得(当时只知一组石头而已)。研摩了一段时间后就兴味索然丢在书柜橱旮旯九霄云外了。近年藏界玩印,不经意间又拿起这套印,没成想却是一函田黄……,真乃无心插柳也。惜者不识宝石、不懂藏玩之初,为求美观干净而多次用牙刷水洗,历经弥久的包浆状貌失却许多,甚惜甚惜。

 

 

                                                          2016流年丙申元旦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