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舟楫的微博
李舟楫的微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6,138
  • 关注人气:1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徵明与赵孟頫

(2013-11-27 15:17:26)
标签:

明朝那些画家

李舟楫

山水画

文徽明

文化

与沈周不同,文徵明对画面中优雅、精致的美感,而不是对艺术语言——笔墨的追求,成为其艺术前进的方向。对他来说,在画面中表现出精细、温润,柔和、古雅的美感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深入个性化艺术语言的锤炼并取得决定性的成就。文徵明的这种追求显然来自对赵孟頫的艺术品味的认同。

可见,通过文徵明的努力,使以元四家为先驱的,在明代获得伟大复兴的文人画运动,在复兴之时,即被有所修正了。文徵明在对沈周山水画表面形态的继承中,更多体现了赵孟頫的艺术方向。以文徵明漫长的艺术生涯和在明代中后期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有力地改变了明代文人画复兴的中流砥柱——吴门画派的整体艺术品性,甚至改变了晚明清初对文人画基本形态的认定。

由此,在沈周艺术中所体现的,对南宋画派——明初浙派体系,率性强硬风格的某种程度的学习,在文徵明之后,即被抛弃了。而南宋画派——浙派体系的粗放率性硬朗的作风,却被认定为文人画的反面样板,受到彻底的清算,从而使二元绘画史观“南北宗论”,在晚明最终得以确立。

有趣的是,浙派的狂野画风,却通过徐渭——扬州画派——海上画派,在大写意花鸟画中被传承下来,并被认为是最具文人特性的画风。

 

那么,文徵明所继承的赵孟頫的艺术方向,到底是什么?赵孟頫留给后世最为重要的艺术观念,主要是两条:一是“书画同源说”;一是“古意说”。从文徵明作品的笔墨中,除了显示出沈周的影响外,并无多少个人心得。而在文徵明大量存世的青绿山水画中,则充份体现出他对赵孟頫高古风格的追随。

赵孟頫是这样解释“古意说”的: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为(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丛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 
    在赵孟頫看来,一张画,光好看是没用的。之所以自己的画,看上去很简率,却比那些精工艳丽的画好,是因为他的画里面有古意。

显然,推出“古意说”的目的,是要回答自己的画比别人好的理由问题。就画画的手艺来说,能够精工细丽的人很多,和他们拼手艺,赵孟頫未必占什么优势,但是如果说拼“古意”,那赵老的优势就大了。一般画工,恐怕连正经古画都没见过。在赵老家的库房里,什么晋唐名迹,却是要谁有谁。

所以,知识、财富和话语权,就这样转化成为现实优势;艺术评判的标准,也因为优势者的推动,成为全民共识。显然,文徵明终身服膺赵孟頫的“古意说”,并身体力行之。

 

在题《湘君湘夫人图》中,文徵明题跋道:

“余少时阅赵魏公所画湘君湘夫人,行墨设色,皆极高古,石田先生命余临之,余谢不敢,今二十年矣。偶见画娥皇、女英者,顾作唐妆,虽极精工而古意略尽。因仿佛赵公为此,而设色则师钱舜举,惜石翁不存,无从请益也。” 

在对沈周老师的回忆中,文徵明表达了自己对赵孟頫的崇高敬意。然后指出当代人的仕女画,虽然极尽精工之能事,然而毫无古意。可见,在文徵明的时代,无论是认识的原因,还是现实条件的限制,或是学习方法的问题,高古显然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境界。

在我看来,所谓古意,就是指对古代风尚的继承。对明人来说,主要指对唐宋人绘画艺术的继承。当代人作品有古意的前提,是建立在学习古代绘画风格的基础上的。可见,绘画不仅仅是手艺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正是文人对绘画的介入,使中国主流绘画至少在元代以后,确立为一门人文学科而非简单的手艺传承。而对艺术中体现古代传统的要求,从此成为文人绘画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徵明与赵孟頫

               文徵明 明 湘君湘夫人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最早用“古意”来品评绘画的,可能是苏轼。

“陆探微画狮子在润州甘露寺……笔法奇古绝不类近世。” 

在评论好朋友李公麟的人物画时,苏轼说:

“知其为轶妙而造神,能于(吴)道子之外探顾(恺之)、陆(探微)古意耳。” 

对北宋人苏轼而言,所谓古意,必得有晋人的品味了。而对米芾来说,高古或者只是个形容词,并无具体所指:“余家董源雾景横披全幅,山骨隐现,林梢出没,意趣高古。” 

总之,对苏、米来说“奇古、”“古意、”“高古,”大凡是“古,”都是品画的重要依据。

 

    那么,在古意方面,文徵明做得怎么样呢?有些评论,颇有意思,比如董其昌的说法:

“余家有赵伯驹画《后赤壁图》及赵子昂《鹊华秋色图》,两卷并观,觉伯驹稍逊子昂。盖精工不如萧远,是神品、逸品之辨。今观文太史此卷,全学《鹊华秋色》笔意。子昂虽学吾家北苑,至《鹊华图》出入王右军、李将军文太史悉力血战,故当独步。文休承所云时用宋、元人粉本采取,正是漏泄家风。

在董其昌看来,文徵明“血战”古人,对传统是下了大功夫的。然后话锋一转,说:据他儿子透露的绝密消息,他画画时,经常用宋、元人的稿本。前面显然是对文徵明的表扬,后面就不知道有没有拆台的意思了。

董其昌这个人,往往话里有话,所以听他的话,要十分小心。在拿赵孟頫和文徵明对比时,他说:

“文太史本色画极类赵承旨,第微尖利耳。同能不如独诣,无取绝肖似,所谓鲁男子学柳下惠。”                                             

这句话不知是褒还是贬,让人摸不着边际。说褒,是表扬文老和赵老水平一样,用笔稍微尖利,有自己个人风格。说贬,“鲁男子学柳下惠”,一样坐怀不乱,本质却不一样。说文老有样学样,能是好话吗?

再如他拿自己和文徵明比较时说:

余画与太史较各有短长。文精工具体,吾所不及;至于古雅秀润,更进一筹矣。” 

这句话表面上是说自己和文老半斤八两,各有所长,然而这句话的狠毒之处在于,精工本身并没有多大的价值,一旦被指为精工有余,古雅不足,言下之意,就是说文老的艺术等于零了。

看来,这个董老,真不是个厚道之人。不过说来说去,董老所愿的,也仅仅希望自己“集其大成,自出机轴。再四五年,文沈二君,不能独步吾吴矣。” 不过分一杯羹而已。

 文徵明与赵孟頫

          文徵明 明 惠山茶会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在拿文徵明和赵孟頫比较时,王世贞说:

“余尝谓吴兴赵文敏公孟,风流才艺,惟吾郡文待诏徵明可以当之,而亦少有差次。其同者,诗文也,书画也;又皆以荐辟起家。------画则赵之入唐宋人深,而文少浅,其天趣同也。其鉴赏博考复同也。” 

王世贞认为赵孟頫学习唐宋人的程度深,相比较而言,文徵明受古法的影响浅。至于画面中所体现出来的天趣,是一样的。如此看法,我以为点出了赵、文两人艺术的本质,也比较公允。

 

    摘自李舟楫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明朝那些画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