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絹畫 九世紀
報恩經變相圖 Ch.xxxviii.004 設色絹本
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絹畫
(2362*3118)
年代:九世紀(唐)
作者:佚名
名稱:報恩經變相圖
出處: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材質:絹本設色
尺寸:168.0 cm × 121.6 cm
藏地:大英博物館收藏斯坦因敦煌絹畫
編號:1919,0101,0.1 Ch.xxxviii.004
賞析:
敦煌藝術中用壁畫或絹畫來表現佛經內容的繪畫,叫「變相」。此圖正是這種變相,即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報恩」是中國傳統道德觀念中的「孝」
的具體表現。此圖所繪須闍提太子的故事即源自《報恩經孝養品》,主旨講回報父母的恩德是子孫應盡的義務,回報父母的要比從父母那裏得到的多,是報恩中的美德。
籍此以敦煌遺珍《報恩經孝養品》變相圖這一「孝道」報恩經典故事,供養法界六道如母有情,祈願一切眾生都能報恩盡孝,早日離苦得樂、速證菩提。
此圖中央三層是釋迦牟尼凈土,最上層為釋迦牟尼佛雙手結說法印,於二菩薩中間結跏而坐。十方諸佛加持,凈土世界祥瑞紛呈。
釋迦牟尼佛雙手結說法印,於二菩薩中間結跏而坐。在佛與菩薩之間身後有僅露出頭和肩的二身比丘外沒有其他任何眷屬。使得三尊主像十分醒目突出。
其下方舞台上,一個舞伎在二組樂伎的伴奏下翩翩舞蹈。舞伎翩翩起舞供佛左右二側的樂伎伴奏及菩薩,舞台下方有常見的蓮池。
以毗盧遮那佛為中心,二側菩薩和比丘作脅侍的三尊主像。毗盧遮那佛的袈裟上裝飾著各種宇宙標誌:兩肩上的日、月,胸部的須彌山,兩側的四臂神像,以及坐在三足鼎上的苦行者。二側池中各有一金沙島,左側金沙島上站有一共命之鳥,即身一鳥二人頭。右側金沙島邊有一迦陵頻伽鳥。
此畫最下方為供養人區域;二側男女供養人跪著合掌,舉止端莊,肅穆恭謙,一心供養。二組供養人之間大的榜題區域為空白,尚未題寫與供養人相關的內容。左側女供養人,右側男供養人。
此圖二側邊緣部位繪的故事來源於《報恩經•孝養品》,由右側上方開始,依序向下展開,轉到左側時,卻是由下往上展開。第一幅場景是宮殿保護神降臨,警告國王逆臣羅睺起兵叛亂。下方描繪梯子的場面,是國王、夫人和須闍提太子逃離的情景。最初逃離時他們攜有一袋糧食,後來糧盡,國王欲殺夫人而食時,須闍提太子獻出自己身上的肉,解救母親。
左側第三幅場景描繪的是,雙親帶著須闍提太子身上最後三塊肉中的兩塊,拋下太子,繼續趕路。他們離去以後,太子將最後的一塊肉給了代表野獸的白色獅子,獅子變回原來的帝釋天形象,使須闍提太子完好如初。
(以下均為超高清大圖)
(2265*2856)

(2283*2942)

(2283*2943)

(1136*1502)

(1136*1502)

(3072*2240)

(1400*2841)

(1223*2040)

(1223*2040)

(1223*2040)

(1356*2040)

(1356*2040)

(1302*2464)

(1302*2464)

(6089*2874)
(1200*2800)
(1200*2800)
(1200*2800)
(1200*2800)
(1200*2800)
(1200*2800)
(1200*2800)

(2644*1563)

(2848*1545)
(2362*311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