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汤惠如微博
汤惠如微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48,589
  • 关注人气:69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安全观

(2019-04-17 10:45:18)
标签:

《中国水文化》书摘

作者汤惠如

请您欣赏!

新安全观

《中国水文化》(书摘) 

新安全观

  新安全观是国际安全的治理理念。根植于中华文明 “协和万邦,四海一家”这一“和”的文化特质,纵贯古今,安不忘危,影响至深,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秉性。新安全观在打破陈旧安全思维模式束缚的同时,发展了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和国际法基本原则。

 “海纳百川,包容涵藏;胸怀博大,可容世界”,大海之所以博大,是因为包容每滴水。如果是小水洼,容的水就有限。心与世界的距离,在于容纳,在于敬畏;心与心的距离,在于理解,在于真诚。尤其是“忍一忍风平浪静,让一让天高海阔”“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说的是,别把对手逼到绝路,给人留有空间;多一分宽容,就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善良,就多一分希望;别人有路可走,自己不会陷入绝境;苛求别人,就是苛求自己。特别适合痴迷不悟的人自省!

 “大海宽容江河拥有浩瀚,人生宽容遗憾拥有未来”,维护和平稳定是一个艰巨繁重的行动。当今能够拯救这个世界的,不是经济,也不是科技,而是人类的善良之心。只有通过“上善若水,和衷共济”的社会治理方式,才能达到“泯灭陈年怨怼,化坚冰为春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的结果。这是现实危机根本的解决之道,应该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有了海纳百川的宽阔胸怀和气度,就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就能与人与己无所不容。互相宽容的朋友一定百年同舟,互相宽容的世界一定和平美好。

 “水滴石穿”告诉我们,“强势像石,和善如水”,硬碰硬会导致两败俱伤,以柔克刚能达到理想效果。如果说计较是涓涓的溪流,那坦诚就是澎湃的大海;如果说强势是不毛的荒漠,那和善就是肥沃的平原。“观大海者难为水,悟透心时不见山”,水是交友的榜样,“君子之交淡如水”;水也是处世的辨证,“水至清则无鱼”;“善上若水,处下不争”不仅是水哲学,更是处世哲理。

 《圣经》:“不要随意论断他人,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往往是肤浅、片面而局限的,没有谁能够做出真正公平的论断。”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所有矛盾和冲突都来自于不理解。假如我们能换一个角度,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世界一定大不一样。以宽容和谦让作为求同存异的基础,以沟通和理解作为相同存异的桥梁,构成了一座象征性的“理解之桥”。而理解之桥,就是沟通人与人心灵的桥,是化解人与人之间的许多隔阂、误解、矛盾。

 “诚”,是友谊之间的桥梁,没了诚,桥就会塌陷,有了诚,桥就会变得更牢固,能够抵挡住洪水的冲击。有了这座桥,我们就生活在和睦相处的美好世界里。让我们在心中架起一座“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的理解之桥,一座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互相体谅、沟通之桥。

 如今,人类依然没有停止对人类的摧残,战争的硝烟还在四处燃起。因为战争对谁来说都是灾难性的,我们人类不应该自己之间的战争,应该是向生命科学进攻,消灭癌症、艾滋病、病毒、贫困,以及粮食安全、淡水资源短缺、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海洋污染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及其造成的影响是全球性的,纵然“道阻且长”,但应坚信“行则将至”,而其有效解决有赖于各国的通力合作。

 “沟通心灵之桥是理解,连接心灵之路是信任”“携手而行,同舟共济”“四海一家,天下大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亲和文化,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文化基础。“和为天下传家宝,忍为人间化气丹”“凡事不必斤斤计较,往后一步海阔天空”“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大海成汪洋之势却以其低而纳百川,天空展无垠之域然与其高而容日月”“君子量无极,胸吞百川流”“山河无恙,未来可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和而不同”的最好说明。早在公元五世纪,北魏孝文帝将全世界重要的文化都被请进来。如果你不相信,可以到中国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去看一看。波斯文化,巴比伦文化等,都在那里,云岗石窟就成了世界文明的大聚会。尽管如流往事“涛声依旧”,只要消除执念,随时可以“治大国若烹小鲜”的谨慎从事;随时可以“宰相肚里能撑船,容海纳山大气魄”的浩然正气。

 “山有山的风骨,海有海的胸襟”,谅解是一股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心中的坚冰;谅解是一场绵绵的春雨,能洗涤飘落在心头的尘埃;谅解是一滴晶莹的甘露,能滋润心中干涸的土地。人类正处在“大江大海汇流”“风高浪急”之时,我们更要把准方向,掌握好“风雨同舟,同舟共济”节奏,“乘风破浪,行稳致远”,驶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经略海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