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经注释1我解读道德经的原则和方法

(2015-08-23 23:54:00)
标签:

道德经

道德经解释

道德经解说

道德经译文

道德经注释

分类: 道德经注释
道德经注释
1我解读道德经的原则和方法
彭宽 2015年8月23日星期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区区12个字,我用了3800字来解读。这是因为精准的解读2500年前的文字需要非常认真地研究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章节。2500年来字的含义和语法有了很大的变化,理解不当会带来很大的错误。为了揭示道德经的原始含义,避免牵强附会,我给自己提出了几个解读的原则和方法。我不仅在解读时秉持了这些原则,在后面的注释中我还会引用它们。所以,我把这些原则在下面仔细阐述一下。

1. 每一个字的准确含义
为了合理的解释一句话,我们就要把每一个字的准确含义和它在这个语句里的作用解释清楚。我们必须找到每一个字在成文时候的含义,并且这个含义要合乎其前后文的逻辑。不准确的含义必然导致错误的解读。我们经常会在古文中遇见一些不知所云的词汇。在这个时候,以往的注解都是给出一个笼统模糊的意思,这样的解释不准确,也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在这种情况下,我会翻遍字典来寻找最合适的含义。甚至连“以,也”等虚词都要解释清楚。

比如说在老子的年代,“道”并没有“说”这个含义,因此不能把“道可道”解读为“道可以被说道”。“可”字在当时与“何”字相通,而疑问句只可能使用“何”,所以“道可道”应该是“道何道”。这样,“道”和“可”字的原始意义就把“道可道”解释清楚了。

2. 每一句话合理的语法和逻辑
语句是根据一定的规则串连起来的字,就是说语句一定要符合语法,随机罗列的字没有意义。古语法和现代语法有很大的差别,有一些语法甚至遗失了,比如“道何道”的疑问式结构。

一句话表达的意思一定是合乎逻辑的。寻找合理的逻辑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些错误或古怪的字的真实含义,进而清晰的解读一些模糊不清的语句。比如,“非常道”的常字就不符合逻辑。当我们把常字还原为恒字,“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就豁然开朗。

中国古文没有标点符号,这很容易造成阅读和理解错误。比如第十一章的“当其无,有车之用”的语句结构就很怪异,“有”字不应该这么用。对比马王堆道德经后我们才发现,原来这句话应该是“当其无有,车之用也”。这个语法和逻辑的错误源于一个错误的断句。语法和逻辑的合理性可以帮助我们对一些含糊的语句重新断句,进而获得一个更忠实于原始文字的理解。


3. 语句之间的对称
道德经里有很多诗韵体,毗邻的句子的字数和词性应该是对称的。如果在诗韵体部分出现字数和词性的不对称,那么这里肯定有错误。比如第四章的“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里“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是两句诗,而“挫其锐……”句完全破坏了这两句诗的对称。观察语句之间的对称还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理解原文。

中国古代的文字是用竹简记载的。当串联绳索损坏了竹简就会脱落,如图。如果工匠不识字或者不了解原文,修复时零落的竹简很容易被装错,这就是错简。“挫其锐……”句明显是错简。比如在修复图中的简牍时,不识字的工匠很难把竹简按照正确的顺序修复。
4. 章节的整体逻辑
一篇文章的语句都和主题有关,它们的叙述应该是合理和合乎逻辑的。合理排列的句子越多,对原文的理解就越真实。“道何道也?非恒道也。名何名也?非恒名也。”的叙述脉络清晰,合情合理。这表明这个解读是忠实于原始文字的。

如果一个章节的逻辑混乱,那么这个章节就存在问题。道德经是在后世被人拆分成81章的。由于拆分人的错误,有些章节被一分为二,有些则被混而为一。根据每个语句与其毗邻句子的关系和与章节主题的关联性,我们就可以发现和纠正混乱的章节并获得忠实于原始文字解读。

错简也会造成章节混乱。比如32章的“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和66章的“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原来应该属于同一章。可是他们却被分在了两个距离遥远的章节。它们肯定是在修复简牍时被安装到了错误的位置。

5. 刻意求简
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么虚幻深刻的语句解释得那么简单,这似乎很令人失望。其实不然,大道至简,深刻的道理往往都是简单的。“道是什么,道什么样子”,这才是真正的问道。用虚无缥缈的话来解释道德经是算命先生在骗人。

在道德经里寻找玄奥的道理是人们常有的潜意识,这个潜意识会带来理解错误。道德经时代的人不会在文字的后面隐藏玄乎、不可理解的思想。只有摈弃这个潜意识,把自己放在成文时代的思维层次,才能避免给出离原始含义十万八千里的注解,才能正确的理解道德经。

古人的思维很原始,他们只是记录自己眼睛看得见的东西和事件。他们的世界仅仅是日月云雨风、金木水火土、飞禽走兽和人,根本就没有宇宙的概念。有的观点说老子的学说解释了宇宙的起源,这纯粹的胡扯。我认为道德经叙述的就是古人看到的生活场景,所以我用古人的日常生活来解读道德经。

6. 多方佐证
对原文提出新的注解时要找到尽可能多的佐证,孤立的说法不能成为正解。比如我把“可”字解释为“何”。为了使这个观点成立,我提供了“可,何”字在粤语中同音,在楚简道德经中“可,何”互通作为证据。我把“名”字解释为图形。为此我提供了“名”通“铭”,“名状”,“道隐无名”等证据。证据越多新的解释就越可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