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将的读书风采
载《图书馆报》2016年8月26日第10版
诗曰:
文韬武略百万兵,庙堂江湖志远宏。
书里书外两相印,创业守业几征程。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人们敬服那些“上马能安邦,下马能治国”的文武全才。人们心目中的文圣人孔子既得有“修订六经、有教无类”的文化建树,又得有“文武双备、夹谷会盟”的卫国才能;武圣人关羽既得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战绩,又得有“秉烛达旦、夜读春秋”的雅行。那些能征惯战、开疆拓土的将军,如果具有崇尚文明、热爱读书的品格,则会更加赢得人们的尊敬。
孔门弟子中的子路是一位果烈刚直、正义勇敢、具有侠士风范和牺牲精神的硬汉,在孔子周游列国时他承担着安全保卫任务。子路曾经看不起当教师的孔子,怀疑读书学习的作用,他初见孔子时就显摆自己“好长剑”的武功,质问“学岂有益哉?”。孔子因势利导,使子路认识到:用锋利的竹子做箭并在箭尾装羽毛会更有力道,有才能的人重视读书学习会更加聪慧,“君子不可不学”。后来,子路刻苦读书,孔子称他达到了“登堂”的境界,被后世列入“孔门十哲”。
东汉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班超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其父班彪、长兄班固、妹妹班昭都是著名的史学家。班超自幼博览群书,胸怀大志,因不甘心每日抄抄写写,毅然投笔从戎。他曾以三十六骑平西域,留下“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的豪言。他曾出使西域,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平定了西域大小五十多个国家,为西域回归、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国时蜀汉后期大将王平在戏曲《失街亭》中是一个配角,在历史上却不简单。街亭大战中主将马谡不听他的建议全军覆没,而王平却能顶住曹魏大军强攻全师而退。诸葛亮逝世后他镇守汉中,帅兵三万打败了十万曹魏大军。王平虽然是个大老粗,目不知书,却经常让人给自己读《史记》《汉书》,并能掌握内容要点。他能口授让别人代写书籍,都能符合意理。
隋朝的开国名将韩擒虎武功高强,据说十三岁时就擒杀过猛虎。他热爱读书,凡经书、史书、百家之言都能把握要旨。这使得韩擒虎用兵时具有善于思考、注重策略的特点,他往往以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胜利。由于韩擒虎熟悉历史,也使他在政治上具有气度宽宏、不斤斤计较的特点,遇到委屈也能泰然处之。
李靖是唐朝的开国名将,他自幼喜爱读书,尤其醉心于兵书战策,立志追慕古代名将。李靖的舅父就是隋朝开国名将韩擒虎,舅父的治军方略对李靖影响很大。韩擒虎非常欣赏这个外甥,每次两人谈兵论道,李靖都有常人不及的独到见解,韩擒虎曾抚着李靖的背感叹:“能与我一起谈论《孙子兵法》《吴起兵法》的,只有这个人了!”李靖既是所向无敌的军事统帅,也是杰出的军事理论家,他留有军事理论著作《李卫公问对》,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价说:“其书分别奇正,指画攻守,亦易主客,于兵家微言,时有所得。”
南宋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岳飞年少时志向高远,勤奋练武,刻苦读书。母亲姚氏在他背上刺的“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岳飞崇拜诸葛亮,他路过南阳武侯祠时思绪万千,飞笔走纸,一气呵成背写出前后《出师表》。岳飞壮志未酬,但是他写下的千古绝唱《满江红》成为中华民族抗击外侮的一个精神支点。
晚清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左宗棠自幼刻苦发奋,但年轻时屡试不第,转而遍读群书,钻研舆地,留意农事,演习兵法,并写下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以铭心志。左宗棠驰骋疆场,戎马一生,却非常重视家教,他告诫子孙说:“读书最为要事。所贵读书者,为能明白事理,学做圣贤,不在科名一路。如果是品端学优之君子,即不得科第亦自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