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怯”
吴伯义
汉语词“怯”字。意思是胆小,害怕,跟"勇"相对:例如怯懦、胆怯。
京津一带的方言所说的“怯”指的是不大方,不合时,俗气。城市人以为自己代表的是先进、时髦,看不起乡下人,认为他们的言行举止都缺乏知识、浅薄。说他们露怯。
巴尔扎克的小说中,将巴黎以外的地区都称之为“外省”,是以巴黎为中心。京津人称外地人“怯”。是以京津为中心的思想。
形成于京津两地的相声这种曲艺形式,也有一系列的“怯相声”。在相声表演中,
“怯”的本义即“怯口”,相声行内也称“倒口”,是指变口音的表演,系演员诸技艺中“学”的范畴。
用本义命名的“怯相声”有四段。
由“怯”的本义的引申义,即蔑视贬低外地人、外行人命名的“怯相声”占大多数,有二十多段。采用和不采用“倒口”手法的大约各占一半。
这一部分段子即使采用了“倒口”手法,但其中心思想还在于“怯”的引申义。这部分段子中,有一个别现象,有的演员把很多段子都统称为《怯唱戏》,《怯唱戏》究竟包含多少段子,尚未有准确的答案。
还有一些“怯”的本义与引申义并用而命名的“怯相声”十一段。在这类作品中“怯”的双重意义水乳交融,本义的应用,使引申义的表现更加形象化;引申义做为主线,又为本义的表达,起了延伸发展和深化主题的作用。
四十年代,京津等地出现了一股人为的“‘怯相声’热”。当时的观众就熟知“怯”的本义与引申义。就本义而言,“怯口”是备受欢迎的。就连《绕口令》这样多年用正口表演的段子,为适应观众的口味,不少演员都改用“怯口”,增加了艺术色彩,又提高了剧场的火爆程度。
《绕口令》用“怯口”表演沿袭至今,“怯口”段子也由那时起数目不断增加。就“怯”的引申义而言,观众知道“怯”是讲外行人所干的事。外行人不论干什么事,经过概括和艺术加工,肯定多处违反常规,笑话百出,预感到一定可乐,故深受欢迎;有很多“怯相声”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创作、整理或派生出来的。形成了报刊或剧场的广告中,“怯相声”越多,上座率就越高的局面。
为了迎合“‘怯相声’热”,很多演员及剧场、电台操持业务的人把本来没有“怯”字的相声曲目,加进了或改成了带“怯”的,成为“怯相声”。在“怯口”段子中,曲目由非“怯相声”改成“怯相声”的也有一些;需要指出的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靠拢“怯相声”而更名的这些段子中,对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多含贬义;如把《山东儿跑堂》改成《怯跑堂》,而含褒义的都未改,如没把《山东斗法》改称“怯斗法”还有的“怯相声”,同一段曲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带“怯”字的名称。
相声是属于人民口头创作性质的民间艺术,究其本质来看,是由劳动人民所创造;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艺术形式。在现今流传下来的包括“怯相声”在内的三百余段传统相声,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这是在阶级社会中形成的一种必然的历史现象。我们应该把包括“怯相声”在内的传统相声视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进行整理改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建国后,相声界正是这样做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经常上演的曲目有《怯算命》、《怯讲究》、《怯治病》、《怯教书》、《怯当行》等。还有根据《怯文话》摘录整理出来的两段《转文》;根据《怯讲演》摘录整理出来的《家务事》等。再有一些曲目,虽然名称没有变,但内容与人物的关系有较大的改动。如原情节是讽刺农民的《怯跟班》、《怯进京》、《怯吃饭》等,经整理后反其意而用之,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才智,揭露剥削者的愚昧无知,将传统相声赋予新意;升华了主题。
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回顾一下建国以来对传统相声,特别是对“怯相声”的挖掘整理工作,还是有着“左”的干扰而留下的痕迹,现举三例说明。
其一,大批的“怯相声”濒于失传,有的连曲目都未搜集起来。
其二,“怯相声”中的一些“臭活”,结构或技巧很好,应借鉴过来用于创作中,可至今无人敢问津。
其三,建国后,相声界尽量回避“怯”字,如把《怯讲究》、《怯算命》、《怯拉车》等分别改称《自找罪受》、《瞎子算卦》、《拉车论》等。其原因怕被指责为观念旧。
相声毕竟是通俗文艺,我们在创作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相声的同时,在有条件的单位和人员中,应当积极挖掘整理传统曲目,让更多的“怯相声”得到加工整理,把“怯相声”中的手法及其精华部分吸收过来,运用到今后的相声创作中去,为弘扬民族文化贡献力量。
《怯杂学》,对口相声,别称《南腔北调》,侯宝林整理后定名《戏剧与方言》。
《怯二簧》,对口相声,本名《山东二簧》,亦称《桑园会》、《秋胡戏妻》、《怯唱戏》。现有赵振铎、赵世忠等人的录像、录音。
《怯唱戏》,对口相声,是一个系列,有的演员用此做标题一周不变,其实都是些唱戏出错闹笑话类的段子,如有倒口成分的《王宝钏洗澡》和没有倒口成分的《空城计》、《文昭关》、《黄金台》、《武松打虎》、《渭水河》、《战马超》等。
《南北怯》。对口或单口相声。 .即《买竹竿》,现有郭全宝口述本。
还有用《买竹竿》的“瓢把儿”(北方人去上海要面汤给洗脸水)做为“南怯”,把《五兴楼》做为“北怯”,合并而成。
《怯相面》,对口相声。留有焦德海,刘德智合说的唱片和唱本。张杰尧、绪德贵和戴少甫、于俊波表演时曾取名《滑稽相面》。现有马三立、张庆森的口述本《相面》和叶利中的整理本《大相面》,还有马三立、王凤山、常宝霆、白全福、苏文茂、于世猷的录音录像;有侯宝林、郭启儒,殷培田、刘辰等人的录音。
《怯教书》,单口相声。本名《麦子地》现有张寿臣的口述本《麦子地》和叶利中的整理本《歪教书》。
《怯文话》,对口或单口相声。亦称《怯转文》
由误解文言句子的几个小故事罗列而成。现有两段录音均摘录此段内容,佟大方、谭伯如的《转文》节录“廿之一,不够念儿”部分;徐德魁的《转文》节录“断老弦”部分。
《怯堂令》,对口相声。
《怯吃饭》,对口或单口相声。
.即《五兴楼》现有马敬伯的整理本和叶利中的整理本《学手艺》。班德贵在业务场表演单口,把人物关系改成一胖一瘦两同事.天津电视台有姜宝林的单口录像,把人物关系改成俩外国人用外语交谈找了一中国姑娘的便宜,姑娘的男友同外国人较量。
《怯讲究》,对口相声。张寿臣创作。原名《夸讲究》,别名《自我罪受》首演者康立本,常演者田立禾、任鸣启和李伯祥、杜国芝等。天津音像馆发行了李伯祥、杜国芝表演的录像带。
《怯太太逛商场》,单口相声。三十年代张寿臣创演。垫话过后,用牌子曲演唱,剧场效果极火。
《怯卖菜》,单口相声。写外行人卖菜,专门同着矬人说短话,原作有“臭包袱儿”,现有郭荣启的整理本。
《怯票戏》,对口相声。张杰尧创演,别名《奴家不出来》。
《怯拉车》。对口相声。现在有佟雨田的口述本,叶利中的整理本(名《拉车论》。天津电台有郭荣启、马志存的演出录音。
《怯剃头》,对口或单口相声。对口相声有彭国良的口述本,天津音像馆发行了田立禾表演的单口相声录像带。
《怯嫖》,对口相声。别名《对不起表哥》,所嫖女人是其舅妈(乙的妈妈),臭活。
《怯算命》,对口相声。行内称《怯念儿》,俗称
《瞎子算卦》。张玉堂根据德寿山同名单弦移植整理。现有张玉堂口述本,李伯祥、杜国芝的演出录像。
《怯进京》,单口或对口相声。亦称《怯货进京》、《老赶进京》,现有于世德的单口整理本《可鸪进京》。60年代初,北京市曲艺团王长友、王世臣等以此整理并表演了群口化妆相声《老财进京》
《怯当行》,对口相声。原名《当行论》,亦称《怯当当》、《开当铺》、《嘲当行》、《当帽镜》等。现有郭全宝的口述本《当行论》。中央电台有郭荣启、朱相臣的表演录音《当行论》;山东电台有郭荣启、张庆森的表演录音《当行经》。
《怯跟班》,单口相声。亦称《怯下人》,现有韩子康的整理本。
《怯行医》,北京曲目,内容不详。
《怯说书》,对口相声。讽刺用方言说评书的艺人水平低下。
《怯大鼓》,单口或对口相声。讽刺民间艺人水平低下,甚至不会说唱大鼓书,却要吃喝,要住宿。现有叶利中的整理本《歪大鼓》,郭全宝、马季的表演录音《学大鼓》。天津音像馆发行了于宝林、冯宝华表演的《学西河大鼓》的录像带。
《怯讲演》,对口相声。现有刘宝瑞的整理本《韩复榘讲演》、叶利中的整理本《张宗昌讲演》。中央电视台有李伯祥、孙少臣的演出录像。台湾发行了魏龙豪、吴兆南表演的录音磁带,把主人公改成了当代人甲的舅舅。八十年代有陈伯华、郭荣启整理,郭荣启、张振圻表演的《讲不完》,把主人公改成当代的某级领导夸夸其谈,不办实事。天津电视台有殷文硕的单口录像《家务事》,即该节目片断。
《怯快书》,对口相声。高德明常表演,讽刺艺术水平低下的民间艺人。 28.
《怯跑堂》口相声。现有孙少臣的忆记本《山东儿跑堂》。马季创作的群口相声《一仆二主》吸收了其精华。
《怯洗澡》,对口相声。天津音像馆发行了王世臣`赵世忠表演的录像带。
《怯治病》,单口或对口相声。本名《天下第一针》,亦称《怯扎针》现有叶利中的整理本《江湖医生》和彭国良的口述本《第一针》。中央电台有刘宝瑞的单口录音《扎针》,笔者有赵春田、于世德的对口录音《怯治病》。
《怯堂会》
,对口相声。.即《找堂会》,亦称《豆腐堂会》、《豆腐房》、《豆腐公司》现有刘宝瑞、郭全宝的口述本,马季、刘宝瑞的录音,马季、赵世忠和李伯祥、杜国芝的录像。
也有单口相声。《怯弦子书》别称,亦称《弦子腔》、《炼丹》、《怯家当子》。讽刺民间艺人好不容易被请去做堂会,艺术水平低下,为吃喝丢尽了脸。
《怯寻宿》,对口相声。臭活。涉嫌同性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