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驼的见闻与记忆
吴伯义
看了电视剧《新世界》,剧中描述北京解放前夕的社会生活,导演在情节里设计了一峰骆驼,在北京的小街胡同里走来走去,以衬托时代氛围。
我最早接触骆驼也是在老舍描写北京平民生活的小说《骆驼祥子》里面,作者开篇写道:“祥子,不是骆驼,因为‘骆驼’只是个外号。”“骆驼——在口内负重惯了——是走不快的,不但是得慢走,还须极小心的慢走,骆驼怕滑;一汪儿水,一片儿泥,都可以教它们劈了腿,或折扭了膝。骆驼的价值全在四条腿上;腿一完,全完!”老舍把祥子比喻成骆驼,对骆驼的描写不是纯客观化的,而是带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骆驼祥子》讲述的是中国北平城里的一个年轻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力车夫祥子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
祥子来自农村,是个破产的青年农民,勤劳、纯朴、善良,保留着农村哺育他、教养他的一切,却再也不愿意回农村去了。从农村来到城市的祥子,渴望以自己的诚实劳动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做个独立的劳动者是祥子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凭着勤劳和坚忍,他用三年的时间省吃俭用,终于实现了理想,成为自食其力的上等车夫。但刚拉半年,车就在兵荒马乱中被逃兵掳走,祥子失去了洋车,只从战乱中捡到三匹骆驼。祥子没有灰心,他依然倔强地从头开始,更加克己地拉车攒钱。可是,还没有等他再买上车,所有的积蓄又被侦探敲诈、洗劫一空,买车的梦想再次成泡影。
当祥子又一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与虎妞成就畸形的婚姻为代价的。好景不长,因虎妞死于难产,他不得不卖掉人力车去料理丧事。至此,他的人生理想彻底破灭了。再加上他心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连遭生活的打击,祥子开始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再也无法鼓起生活的勇气,不再像从前一样以拉车为自豪,他厌恶拉车,厌恶劳作。
被生活捉弄的祥子开始游戏生活,
吃喝嫖赌。为了喝酒,祥子到处骗钱,堕落为“城市垃圾”。最后,靠给人干红白喜事做杂工维持生计。老舍笔下的祥子由一个“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利己的、个人的、健壮的、伟大的”底层劳动者沦为一个“堕落的、自私的、不幸的、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骆驼在《骆驼祥子》中是祥子在躲避战乱中的偶遇,是生活的一个转机;骆驼又是祥子性格的特征,是一个隐喻。从读了这本书。我就知道距离我们天津二百多里的另一座古城北京是有骆驼的。
后来学习动物学知道,骆驼是被称为“沙漠之舟”的哺乳动物。头较小,颈粗长,弯曲如鹅颈。躯体高大,体毛褐色。极能忍饥耐渴。骆驼可以在没有水的条件下生存两周,没有食物可生存一个月之久。驼峰里贮存着脂肪,可在得不到食物时,分解成身体所需养分,供骆驼生存需要。另外,骆驼的胃里有许多瓶子形状的小泡泡,用来贮存水。骆驼可用作骑乘、驮运、拉车、犁地等,是沙漠戈壁地区人民和地质勘探、考古工作者不可缺少的伙伴。
我们虽然距离北京只有二百多里,但是我们这里没有骆驼,只是在动物园里面能够看到。
我到内蒙古下乡是1968年,次年去包头看我的姑姑,在包头的大街上看到了驾车的骆驼。车停在路边,它昂首而立,嘴里不断地反刍着食物,表现出目空一切的样子。这比起我们天津驾辕的骡马要新鲜多了,我不由得近前观看,姑姑急忙叫我离远一点,说小心它一会儿喷你。果然它反刍着食物的过程中打了一个响鼻,一股酸酸的唾液喷了出来。
后来在呼和浩特也看到了拉车的骆驼,久而久之就看惯了,习以为常了。我们下乡的土默特左旗不用骆驼使役,这里驾辕的还是骡马。
第一次骑上骆驼是在乌拉特前旗,有一次为学校联系实习点,在狼山的一个村子里有一群骆驼,经过牧民允许,我们试着骑上了一峰使役驼。那骆驼的鼻子上有一个木制横梁,两头拴着绳子。把缰绳往下一拉,骆驼就乖乖地臥下了,人骑上去再将缰绳往上拉,骆驼就缓缓地站起来。站起来的一刹那,我紧紧抱住驼峰,它比马高大了许多。它走起来比马要稳,一步一步缓缓前进,优哉游哉。
骆驼是偶蹄类动物,在沙地、戈壁上行走如常。看着它的步态,我想起了天津著名的鞋店叫沙船,那里的名牌皮鞋就是骆驼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