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书
吴伯义
在我的藏书中,有两类专藏,那就是治家格言和名人家书。我觉得这两类书籍都带有人间烟火气和家的温情。在名人家书中,手头上有《傅雷家书》、《莫扎特家书》、《曾文正公家书》、《曾国藩家书》、《留德家书》、《卢蒙巴家书》等。
宅家没事,翻阅我们自己家的书信往来,早想把它们分类归纳,存为家庭档案。
家书一词原来泛指家中所保存的书籍。 如《书序》言:“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这里说的就是在屋壁上挖洞
,将书置其上,类似于今天的书橱。
家书后来专指家人来往的书信。 如《宋书·武帝纪中》:“皇后寝疾之际,汤药不周,手与家书,多所求告。”
最为有名的是唐代杜甫
《春望》诗:“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还有唐张籍《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六回:程昱赚得徐母笔迹,乃仿其字体,诈修家书一封。 明代袁凯
《京师得家书》诗:“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明代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吾父素不通外信,今有家书,心然国中有事。”
郭沫若的《洪波曲》第十一章第六节:“她们经常分组轮流到各伤兵医院去替伤兵写家书,洗衣服,任烹调,打扫病房等。”
这些例句都说明,家书都是指漂泊在外的人与家人相互来往的信,是维系家人情感的一种联系方式,其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
在电报等通讯方式普及之前,家书是家人之间主要的沟通方式之一。家书是从大约文字产生的时候孕育出的一种通讯形式。
家书就是一个人远在相当于现在外地或外国的地方时,家里人之间相互来往的信,大多都是外地人写给家里人的,信中包括了自己在外地的情况和平安与否等等。以及家里人写给外地人的信,信的内容大多是问候或是报平安等等。
我存的家书主要是离津在外的二十多年,母亲、岳母、兄弟和好友的来信,今天读来还仿佛是当年的景象重现。有那时候的家庭状况、社会背景、人际交往等等的实录,是宝贵的家庭档案和历史口述史。
母亲和岳母文化程度都不高,但是写来的信文从字顺,饱含感情,几乎面面俱到地报告家里的情况,而且不厌其烦地嘱咐我们在外的注意事项。
弟弟们的信是母亲信件的补充,更多地介绍家乡的状况和家人的情况;同窗好友那时候也如同亲兄弟一样,他们的来信我也归为家书一类,信中介绍的各家各户的父母兄弟也都是我的亲人。
在外地的二十多年,都是家书沟通了我们和家庭的联系,都是家书记录了我们的成长和家庭的变迁,都是家书为我们排忧解难,都是家书给予我们不断奋斗的动力。
今天,微博微信方便了人际交际,书信来往渐渐减少了。书信带着写信人的手泽,承载着写信人的感情,这是微信无可替代的。
翻阅着这些泛黄。变脆的纸张,读者这些长辈、亲人的手泽,我的心情难以平复,这些家书永远是我的挚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