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4/mw690/003Xygvrty6Els8xmF583&690
几米演讲《我所热爱的创作》
http://s5/mw690/003Xygvrty6Elyc0zU8e4&690
几米和安东尼·布朗的合照
http://img35.ddimg.cn/27/18/22916745-1_e.jpg
几米和英国walker出版社合作《吃掉黑暗的怪兽》(中文版)
http://img31.ddimg.cn/98/26/23344991-1_e.jpg
几米和英国walker出版社合作的第二本书《乖乖小恶魔》(中文版)
前两周,在南京师范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颁奖典礼暨第四届华文图画书论坛上见到了几米。从大学开始看几米的图画书,《月亮忘记了》《森林畅游》《地下铁》《向左走向右走》……第一次见到画风这么精致的图画书,加上文字间若有似无的哀愁,温暖,哲思,非常适合还停留在在青春期末期的我。
后来也知道他生了病,非常努力地治疗,又顽强地好了;当了父亲,对自己的小女儿言听计从,尊重太太,是回归家庭的好男人范本。
终于,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这么一个契机,让我们的生活有了长达半天的交集。他看起来气色很好,修身西装,牛仔裤,西部靴,一副潮爆的浅黄框架眼镜后面,藏着一双洞悉一切又戏谑敏感的眼睛。他本人的确是个文艺老青年,但有着令人吃惊的活泼。当着我们几百号人演讲,一点没有犹疑的神色,口吐莲花滔滔不绝,包袱一个接一个地抖,key抓的正好,现场所有人的情绪都被他牵住,无比情愿地被他带着走。讲到高兴处,他会呼啦啦来个长句,突然顿一下,害羞般地说,“对,我就是画得比较好/比较有名啦”之类自夸的话,大家也欣然莞尔。没有人能拒绝一个这么杰出的画者,就如同他说的,有时出版社编辑对他的作品的重视和细致程度让他感受到了“一种被宠爱的感觉”——接触他的人,不管是出版方,还是读者,都没法不宠爱他,他太适合这种感觉了。
但似乎一本图画书并不能全靠有才情、有功底的优秀画者来包揽一切。此前听过许多图画书编辑在这其中的作用,内心还是更倾向于“优秀的图画书更多是因为优秀的草稿”这种论调。听完几米洋洋洒洒一小时的“三本书和英国编辑”的故事,暗暗在心中咂舌——艾玛,出版一本图画书也太费劲了!
《吃掉黑暗的怪兽》的出版方是英国老牌童书出版社Walker
Books(沃克出版社),《猜猜我有多爱你》就是沃克出版的。这也是几米第一次和国外出版社合作,正是这次经历令他大开眼界:“原来国外是这样做图画书的!”
在建立联系和简单沟通后,Walker的编辑将名为《吃掉黑暗的怪兽》的文稿寄给几米。故事讲的是一个专吃黑暗的怪兽和一个怕黑的小男孩球球之间的故事。几米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画出了草稿,并寄回给编辑。很快,编辑的回复来了——一个大信封里面装着不同开本尺寸的5个版本画稿,还附有一张印刷设计的表单,表单上列出了多达30多种各种尺寸的组合(且每种都辅以是否省纸的标记),供几米选择。“我以前真的不知道图画书能有这么多种规格,这也是第一次有人问我要选怎样的开本。”几米说。
在画稿风格和人物形象大致确定后,接下来的工作是确定图画书的色彩。依旧是几米将画稿着色后寄到英国,再由编辑提出反馈意见。这么来回了半年多,突然有一天,英国编辑告诉几米,自己要来台湾和他面对面讨论。“我当时真的好感动,因为英文不好,其实很多编辑的信都没有回,”几米说,“可是她竟然真的为了这本书大老远飞来了!”两人见面,除了介绍台湾风土人情吃喝玩乐的细节,正事也有了很大进展——这一次,图画书初稿成形,出版社将初稿发给了文字作者。折腾在继续,文字作者指出画稿有些地方与他本意有出入(原来吃掉黑暗的怪兽一开始是在外太空生活着的),这没什么好商量,于是几米又按照文字作者的一件将头一部分内容重新画了一遍,其他细节一一修正。
到这里为止,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多。万事俱备,只欠封面。其中曲折不再详叙,大致就是画了五六版封面,出版社都不太满意,再修,再改,如此反复,最终确定下了这本书的美国版、欧洲版、中文版等不同封面。也许你会觉得好奇——做个封面怎么也这么费劲?怎么各地版本不同,封面还得重画?事实是,出版社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孩子的喜好习惯来安排各个版本的封面,细节到了封面上小怪兽的大小、位置、床和地板的比例以及光线投射的方向等。
这本书的画稿色彩方面,为了不让黑色的背景和黑色的小怪兽印出来是让人压抑的通体透黑(直接在画稿上着墨会有这种问题),编辑和几米达成共识,就是在付印版本上,把画面需要变黑的区域统统留白,再最后统一印色上去。收到留白稿后,为找到最佳效果,编辑又给几米发来十几种身披不同黑色的小怪兽供其选择,当大屏幕上展示这两排整齐排列的小怪兽时,全场笑声满溢开来——因为它们看起来都!一!样!“妈啊,我没有那么专业的印刷人才的眼睛,”几米描述当时的心情,“编辑问我哪种比较好看,我就随手选了第二排第二只,印出来果然比较好看⋯⋯(真的有吗)你们看,就是这只。”
http://s7/mw690/003Xygvrgy6ElXIZICGc6&690
⋯⋯那么,看到最终成形的这只怪兽,你有没有觉得它很貌美?在这本书出现蝙蝠的画面里,能清楚地看到深深浅浅叠印的黑色混在一起仍然有层次感的效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放在这里仍然适用。
几米带来的故事固然令人震撼,放在国内出版界有无实现的可能?丰子恺图画书奖评审、日本福音馆童书编辑唐亚明直言:如果国内真有这样细致的童书编辑,我立马同他见面。国内图画书目前的出版环境是怎样的?在码洋任务、销售压力、图书盈利等多重压力下,一个童书编辑恨不能一个月出个三五本书。更有听说某系列“图画书”一年打算出100本⋯⋯不看也罢。真能三年才终于让一本图画书和读者见面的出版社,不是有资金保障,就是真的要死磕出来一件艺术品。然而纵观目前看啥都是浮躁的各行业,出版业能给作者、编辑留出如此慷慨广阔的成长空间吗?
一提到出版大环境,多半得绕回到体制、政策、改制神马的。然而你发现这其中的循环了吗?一旦出了精品——读者认同喜爱购买——口碑扩散销量增长——出版社盈利伴随着读者审美情趣提升——出版社把重点放在精品上,读者也没法再接受粗制滥造的流水线产品——好书生命力越来越旺盛——孩子们终于安全了。
同理,还有一种恶性循环是可以想见的。没有远见的出版社或编辑或许不在乎,但是,至少,反正你签不到几米。
(文|叶宇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