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童真宫

标签:
九宫八观七十二庵童真宫 |
分类: 佛庙道观 |

沧海桑田,世事变迁。元皇庆二年(1313年),童公祠因全真道华山派道士的进住,而改名为“童真宫”。
据附近的老人讲,过去童真宫有正殿一座,配殿两座,分别是观音殿、东厢、西厢、南门楼,正殿坐北朝南,共大小房间60余间,自建童真宫以来到解放前,共有21代主持道士,到解放前夕,有殿宇道舍36间,道士6人,庙产约50余亩。
文革后,童真宫损坏严重,庙会也渐渐没落。2009年,童真宫重修。新建成的童真宫占地约10亩,分为四个正殿、两个展厅和两个厢房。如今这里已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
1982年,这里被列为青岛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佑圣真君玄天上帝、荡魔天尊、玉虚师相、九天降魔祖师、无量祖师,全称真武荡魔大帝,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现在湖北武当山供奉的主神就是真武大帝,道经中称他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帝君”,简称“真武帝君”。中国民间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
明朝时期,应明成祖朱棣政治需要而加封号,在全国影响极大,所以民间传说他是盘古之子,生有炎黄二帝,曾降世为伏羲,为龙身,天龙有八部,中华之祖龙。
通常真武大帝的形象非常威武,其身长百尺,披散着头发,金锁甲胄,脚下踏着五色灵龟,按剑而立,眼如电光,身边侍立着龟蛇二将及记录着三界功过善恶的金童玉女。
道经如是说: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的八十二次化身,托生于大罗境上无欲天宫之净乐国净乐宫,乃国王之子。净乐国善胜王后梦见自己吞日而孕,怀胎十四个月之后,生 下一王子,国王和王后喜爱至极,并将他命名为“太玄”。太玄很小就显露出聪颖的天资,十岁时,便可读各种书籍至过目不忘。国王和王后将其视为掌上明珠,然而,太玄只想修行,且一心向道,并发誓要扫尽妖魔。
城阳以前隶属不其县,东汉时期,童恢在这里担任不其县令。相传,当时,崂山山高林密,山民常受虎害,童恢派人设法捕获猛虎两只,当场驯虎为民除害,现在即墨境内有“驯虎山”,即因此得名。童恢勤政爱民、政绩突出受到百姓爱戴,他死后,当地百姓将其衣冠葬于傅家埠山下,并建立了“童公祠”纪念他。
童真宫以前是一处建筑群,先是墓祠,后为道观,保存的建筑建造手法有别于古时北方通行的官式做法,有较高的文物及史料研究价值。”1982年,这里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遥传不其地广人稀,山高林密,猛虎为患,黎庶受害。有一寡妪与独子相依为命,冬日独子入山伐薪遭虎祸害。老妪县衙泣告恶虎,童恢率众深山擒获雌雄二虎,于山中搭设公堂,问案审虎,怒叱主凶。雌虎匍匐于地,颔首认罪,童恢将其处斩,责令雄虎替子尽孝,为老妪养老送终,雄虎遵命,驮妪而去。从此白昼为老妪驮柴衔粮,奉送飞禽走兽,山珍野味;夤夜隐身柴门,值守户牖,为老妪驱兽压惊。老妪衣食无忧,八十多岁无疾而终。雄虎伏棺恸哭,代子葬母。童恢闻妪已逝,发配雄虎于关东山中,永不再归。
童恢,字汉宗,东汉琅琊郡姑幕(今诸城)人。汉灵帝光和五年(182年)冬,一场碎雪,染遍从青州郡通往不其的古道。“哒哒”的马蹄音,如同被叩响的铜铙,从亘古隐隐传来。从此,一位名叫童恢的官吏,注定将人生的辉煌浇入青铜的脉搏,被永远埋藏在不其厚土之下。
在任期间,童恢勤于政事,体恤民情,不其百姓安居乐业。以致邻县百姓举家迁徙不其县定居者多达两万余户。对此,《后汉书》这样记载:“耕织种牧,皆有条章。一境清净,牢狱连年无囚。”
因政绩卓著,后迁升丹阳(今安徽宣城)太守。又终因操劳过度,身染恶疾而殁于任所。远距千里之遥的不其百姓闻讯,悲痛不已。纷纷筹资为其建祠,取名“童公祠”,并筑衣冠冢以纪念。
观音大士即佛教之观音菩萨,民间俗称观音娘娘。
观音全称观世音,意为世间一切遇难众生只要一心念其名号,菩萨就会及时观其音声而前来相救。由于观音信仰在民间影响极为甚广,故道教亦纳入供奉。三官是道教最早供奉的尊神,指天官、地官和水官,合成三官大帝,亦称三元大帝或三官帝君。
三官信仰源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天地水的自然崇拜。也有说法是:天官是唐尧,地官为虞舜,水官为大禹。
三官职责与福授,道经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源于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有其成仙不老等唯心的理念之外,其实也包含了更多的是唯物的、对自然的崇拜与感恩,从这一点上说,道教中朴素的哲学成分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