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春根之言
春根之言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47,443
  • 关注人气:1,1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路上发呆——两万四千公里的车辙与自语

(2019-08-21 07:40:55)
标签:

旅游

出发前的絮叨(中)    

                  呆话

 

      

 

再说几句发呆。

不知道您注意过没有,当一个人凝神静止不动时,很难判断出他或她是在沉思还是发呆。或许从某种角度来看,二者根本就是一回事。

 但是,至少在我们文化里,沉思一直是很高大上的一件事。比如说某个正面人物一动不动时,通常的表述是“陷入了沉思”。如果说是“陷入了发呆”,会很让人觉得有损正面人物形象。

打从有记忆起,很长一段时间里,“发呆”都似乎不是一个好词,不是一个正能量的词,不是一个符合时代精神的词。

查阅了一下《辞海》,查到了“发”字:放出、射出、显现。也查到了“呆”字:痴、迟钝、不灵敏。但是,没有“发呆”这个组合。

《辞源》也同样找不到“发呆”。

莫非过去的人们从不发呆?似乎不象,因为唐三藏就叫猪八戒为“呆子”。我不认为唐僧有喜欢给人取外号的习气,多半是因为猪八戒经常放射出或显现出迟钝和不灵敏,既笨且痴,实在是让唐僧不得不这么叫。

所以,《辞海》、《辞源》没有“发呆”,估计就是因为这个词过于非主流,过于屌丝。

 

                     

 

不过,现在“发呆”的地位有所上升,比如《现代汉语词典》中,就有了对“发呆”的释义:因着急、害怕或心思有所专注,而对外界事物完全不注意。

在这里,《辞海》中的“迟钝、不灵敏”消失了,居然还有“心思有所专注”这样比较正面的说法。

再往下还有好消息,百度是这么说的:发呆是人的大脑对于外界事务(物?)进行调节的一种应激反应。发呆是正常人的一种心理调节,偶尔发呆无伤大雅,还有利于健康。发呆是有好处的,可以让一个人静下心来思考。也有的人发呆的时候什么也不想。一般来说比较安静的人比较喜欢发呆,他们觉得这是种享受 。可以什么都想, 也可以什么都不想。 长的几个小时, 短的几分钟。

更令人兴奋的是,2016年,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国家卫生计生委宣传司、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和中国记协就联合启动了“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乐享健康生活)”,首度推出“5125”(我要爱我)健康生活理念。

这个计划中的健康生活理念有很多,其中有一条,那就是建议市民每天给自己留5分钟的发呆时间。

难怪现在常听到有人说,想去哪儿发发呆。说明“发呆”变成了一件比较时尚的事。而且,还居然有首歌就叫《发呆》,已然值得歌颂了。

其实,“发呆”并非简单的休闲,而是让人有时间从容地整理思绪,厘清各种关系及发展转换的走向,同时修正某些不妥的想法或行为,使自己能采取更为合理或更为正确的行动,以期达到预想的目标。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已成为儒家修心养性的经典之语。想来先秦时期应该不流行喊口号,孔子及他的弟子们确实都认为,每天反省三下自己,也就是发三次呆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有理由认为先贤们是会这么做的。

其实这已经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小小组成部分。古往今来,许多有成就之士,就有每天三省的习惯。当然,时间充裕的话,增加几次四省五省也无妨,甚至更好,会使人进步得更快。总而言之,发呆在历史上是有其一席之地的。

 

著名的发呆

    

                           

 

说起历史,那么历史是由什么推动向前的呢?

这个问题,有两个现成的答案供参考,一个是英雄,一个是人民。

如果现在有谁说,发呆推动了历史前进,估计没有几个人会同意或相信这种说法,事实上我自己就不相信。因为发呆这么简单的事,与历史向前或向后何干?也好像不宜与英雄或人民相提并论。

然而,稍稍细致一点纵观世界历史,就不得不承认,发呆虽然不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主力,但确实在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无法忽视的助推作用。

王阳明现在是相当红火,实际上他也的确是个极为了不起的历史人物,是明朝中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立了德立了功立了言。四大桂冠三项全能。

不过,要说王阳明最为了不起的成就,应该还是创立了以“致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为主要架构的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有多牛呢?

先提个官场上的牛人,曾国藩曾文正公,会打仗、会做官、会写文章,是很多大人物学习的榜样。老曾在出道之前和之中,都潜心研习阳明心学,所以才那么厉害。

再提个商场上的牛人,稻盛和夫,创立的两家公司,京都陶瓷株式会社和第二电信都进入了世界500强,不打折扣的经营大师。有分析称这位仁兄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把阳明心学运用到现代企业管理之中。

还要提一个思想界和教育界的牛人,梁启超,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连儿子儿媳也相当风云。历史课上要讲戊戌变法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之类的内容,就没有办法不提梁启超,因为他就是这一系列名词中的主角之一。这位梁主角不但认真研究阳明心学,还写了一本《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的专著。

几位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居然都可说是王阳明的私淑弟子。他们各自本身就粉丝无数。若追根溯源一下,就到了阳明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固然是他本人长期学习与思考的结果。但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在心学创立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就是发呆。

当下谈论王阳明是件很时髦的事情,但真实的王阳明其实是吃了很多苦头的,特别在年轻时也曾是个热血青年。明武宗正德元年11月,王阳明为救言官,写了一篇《乞宥言官去权奸以章圣德疏》交上去,严正批评了把持朝政的宦官刘瑾。

得罪权贵的后果就是,刘宦官不但把王阳明廷杖四十,关进大狱,而且仅一个月后,就把王阳明发配到贵州一个叫龙场的地方。

要说明一下的是,现在处于贵阳市修文县的龙场,可能已成为旅游佳处,要买门票才能参观。但当时并非如此,《阳明年谱》是这样记载龙场的,“处于万山丛棘之中,蛇虺魍魉,蛊毒瘴疠,与居夷人鴃舌难语,可通语者,皆中土亡命”,完全不是现在“醉美多彩贵州”应有的模样。王阳明当时为戴罪之人,当权者自然不会慈悲为怀地放他去旅游观光吃喝玩乐。

因为主持正义挨了一顿痛揍,而且还被下放到偏远的荒野之地。这对王阳明来说是人生一次大劫难,然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却也是促使他成为千古圣人的一个机缘。

王阳明到了龙场后,发现有一小溶洞不错,于是每天在此研习易经,长时间冥思苦想,也就是发呆,还给这个洞取名为“玩易窝”。某天在此发呆时,猛然悟出“格物致知”“心即理”的要旨大道,即著名的“龙场悟道”。于是乎阳明心学问世。其时王阳明才37岁。

现在这个玩易窝,因为王阳明非同凡响的发呆,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了。

阳明心学,对文明与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其中有一部分要归功于发呆。然而,这并非是发呆作贡献仅有的一个个案。

 

                       

 

古罗马有个很有名的皇帝叫马可.奥勒留,不但很会打仗,是个军事家。同时也很会发呆,是个思想家,即历史上著名的“帝王哲学家”。

奥皇帝公务之余,并不喜欢微服轻从深入罗马巷陌寻花问柳,而是常常在鞍马劳顿的空隙,一个人静静地发呆,认真思考着很多有关人生伦理、自然哲学等方面的问题。主要的方式则是自己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并随后记录下来,日积月累的,就成了12卷《沉思录》。这是一本写给自己也是写给全世界的思想散文集,内中许多金言警句,至今为人所乐道。

凭着这本《沉思录》,奥勒留成为古罗马斯多葛派哲学晚期的重要代表人物。更令人感叹的是,当奥勒留逝世之后,古罗马的黄金时期便也戛然而止。

后人评说奥勒留,更多的是着眼于他的《沉思录》,而非军功。

《沉思录》是中国人取的书名,应该说达到了翻译界强调的“信达雅”的层面。然而,翻译成《皇帝的呆话》,也未尝不可。当然书可能卖得没有现在这么好,但却更能证明发呆并非一件不好的事。

发呆成名的事迹,古今中外,不乏其例。

瓦尔登湖这本书应该有很多人读过,可能还相当推崇。其作者梭罗先生,便是美国一位独立独行的发呆大师。28岁的时候,这位举止怪异的天才,告别都市,一个人跑到马尔诸萨州的瓦尔登湖畔隐居了两年,自耕自食,贴近大自然。

要知道那还是1845年,瓦尔登湖基本就是人迹罕至的荒野,生活非常不易,但却非常适合发呆。梭罗发完两年呆,写出了享誉世界的《瓦尔登湖,被奉为超验主义的代表人物。

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在他同样著名的《劝学》篇中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说的虽然是学习的重要,但一不小心也道出了他老人家曾经长时间发呆的实情。

发呆是件很容易做的事,而且也没有发呆的行为标准或技术要求。一般来说,只需坐着不动,两眼木然即可。

看来,不动是发呆的基本要领。

也不是没有例外。说个有争议的中国现代人物——林彪。

不管各种观点怎么评说,但林彪很会打仗,应该是公认的一条。

其实林彪也相当善于发呆。不过他发呆时有个习惯,就是一边发呆,一边吃炒黄豆。据说林彪常拉肚子,有中医建议吃炒黄豆根治。于是林彪就养成了边吃豆子边发呆的模式。越是大战前夕,越是豆子吃得多。

林彪以这种吃豆子发呆的微动模式,把国民党的杜聿明、郑洞国、廖耀湘等一干将军打得找不着北。而且还派出一个小分队,顺手把土匪许大马棒、座山雕给灭了。

公平地说,吃豆子发呆是一件很有创意的事。想象一下,某人一边发呆,一边漫不经心地把一粒或几粒豆子(所有能查到的资料都未说明林彪一次吃几粒)放进嘴里慢慢咀嚼,其实是相当酷的。

如果是一把一把地将豆子塞进嘴里,或是干脆大吃据说能补脑能清火的核桃、大鸭梨,那就不仅形象欠佳,而且也不成其为发呆了。因此吃豆子发呆需有所克制,豆子是为发呆服务的,而不能将发呆变成吃豆子的借口。

另一位战功显赫的粟裕将军,也和林彪一样沉静好思,即经常发呆。每遇大战,必长考发呆。不过,粟裕发呆时并不吃豆子,而是喜欢把椅子倒过来,双手趴在椅背上骑坐。这种多少有点小众的发呆方式,却导出多起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战场大戏。古有刘裕,今有粟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