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分类: 生活 |
来自新浪微博| 无锡微生活 ……(图via 阅读社会)
(照片源自网络
老啸
来说说无锡还有哪些老行当 知多少
老混堂
老虎灶,确实给周边的人带来很大的方便,目前不少老虎灶用工业废料、橡胶、生活垃圾等做燃料,给周边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老风俗老行当老味道
——说说王全大的“民俗风情图”
过去中国人看病多找中医、吃中药,所以就出现许多中药铺。内外隔断的柜台、一格格装着各种药材的抽屉、手里拿着小秤子的药铺伙计,便是许多人对当时药店的印象。
磨刀匠这一行当。都身扎围裙,肩扛一张矮脚长条凳,走街串巷,兜揽生意。他们所喊的“磨剪子勒!镪菜刀!”是中国老百姓最熟悉的吆喝声之一。
皮匠是无锡一带对修补鞋子的鞋匠的称呼。一旦鞋子有裂缝、断线、破损,大家总是请皮匠师傅缝补,缝线、钉掌、贴皮、换跟,甚或将鞋子翻修一新。如今,鞋匠在无锡的街头巷尾依然可见。
无锡老行当.小热昏
“小热昏”是对以这种说唱形式卖梨膏糖的行业艺人的统称,又是一种敲着小铜锣说唱的街头曲艺形式,俗称“卖梨膏糖的”。“小热昏”起源于清光绪年间,民国时期流行于苏沪、江浙一带,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逐渐消失。卖梨膏糖素有“三分卖糖,七分卖唱”的说法,在以前曾有“文卖”和“武卖”两种形式,在固定地点摆摊梨膏糖的叫“文卖”,如今还能看到;以流动说唱方式卖梨膏糖叫“武卖”,也就是“小热昏”,现在已很难见到了。为何称之为“小热昏”呢?热昏一词是吴地方言,意思是指一个人发高烧热昏了头,以至昏说乱话。而卖梨膏糖者只是一小人物、小角色,其乱话三千、满嘴荒唐言,充其量就是个“小热昏”而已。
小热昏主要唱些九腔十八调的民歌小调、说点城外山海经和笑话故事,还有现编的即兴说唱、马路新闻,内容往往滑稽有趣,
无锡老行当.鸡子饼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起永生大饼店,可谓家喻户晓。店内制作的鸡子饼更是味冠全城,那色泽金黄、酥嫩香脆的美味,是无数老无锡人至今怀念的正宗家乡味道。
老外专程到他的店里来买鸡子饼,说鸡子饼更是:“披萨,来一个!”
品尝后,竖起大拇指,连声夸道:“中国披萨,very good!”
...................................
.老无锡豆腐花. 豆腐花是无锡传统小吃。它将豆腐花制作在大口坛内,边卖边烤,既嫩又热。食时,加上熟酱油、葱花、紫菜、虾皮、榨菜末、白糖、麻油...一直是无锡人偏爱的传统小吃。
豆腐花最早由小食摊创制,清代盛行于无锡,20世纪20年代初期盛行于上海,深受人们喜爱。后来曾一度失传,近几年来又重新面市,而且用料考究,质量颇佳。
豆腐花的特色:色泽洁白,滑嫩爽口,鲜咸微甜,微辣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