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之前,在衢州市城区西北面还耸立着一座古塔,世称“天王塔”,因年久失修,塔兴金顶在民国6年(1917年)被台风吹落,到52年塔耳长出三颗“碗口粗”的“金虫树”高达5米,塔檐也长出了密密麻麻的草丛,远远望去天王塔就像戴了一顶草帽,身披蓑衣的武士,随时摇摇欲坠。52年夏天塔边居民向政府反映经常有塔砖落下砸破屋顶,万一塔倒塌将造成人员财产损失。衢县政府在接到报告后顺势而为,决定拆除这座古塔,60天内就完成了塔架、拆塔、地宫考古、平整,材料利用等繁杂工作,创造了古塔拆迁案例的世界纪录。几十年后有专家分析拆而不修和快速执行的动机原因是首先有民众安全诉求;二是中央有破除迷信的政绩要求;三是解决了衢县县委大院的建设存在要大量的砖瓦,木材,建筑物资需求(塔与工地距离仅为150米)共利用塔砖110立方,木料25立方,石料60立方。塔砖用于衢县政府大楼3-5号楼建设,石料门廊及台阶砌坎,木材用于门窗和大门搭建。
60年风风雨雨,60年回回眸眸,据说2013年衢州天王塔复建工作已列入政府十大民生项目。作为衢州的地标性建筑和衢州人文的精神象征,天王塔的复建希望不要出现因无知或人为的张冠李戴,贻笑后人的状况(衢州已发生过将宋代的徐水公墓移到明代的徐天官墓上的事,明代和宋代的墓志有很大的区别,神道上的石首造形也有规制,内行人一看就笑的满地找牙。)
三年前有幸见到过江山清湖籍解元周崖(在1932年所著的《衢州天王塔杂录》,杂录所记载的数据形制与现代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
1.现代人说塔为六面七层仿楼阁式砖塔,高约35米。而周崖说“天王塔”为“赦赐规制”、“变相而圆”、“高耸天十丈九”“密檐、塔耳,由塔基、塔台、塔身、宝刹砖砌成。”可解读为,天王塔不止七层,由朝廷出钱造的塔最起码也在九层以上,也不是六面,而是多面,高度约35米,有密檐、塔基台、塔身和宝刹构成,而不是楼阁式,这种形制的塔不能登攀,而是用作供养佛事。与目前唯一的被拆迁的照片对比,印证周崖所诉真实,照片上有三人立于塔底,身高比例分配后得出当时塔高尚有30余米左右,从脚手架的层数也可测算出大概高度。塔的里面上可辨出密檐、塔基台。
2.《杂录》中提到了达摩祖师,梁武帝及少林寺附近的嵩岳寺楼,并确认了两塔之间的关系。
3.建塔的目的,天监年间,梁武帝效仿印度阿育王普建佛塔,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4.明朝时塔顶山刹是否坠落未说明,但民国6年被风吹落是事实,造成了后来的塔身开裂,并论述了原由。(建造工艺、草木侵害)
5.塔身有48块“藏经砖”,被人误解为“藏金砖”,8年前有市民在县学街县委大院拆迁工地收购165快塔砖,其中就有一块“藏经砖”,二十一块有字砖,砖尺寸为36×18×6公分。与周崖所描述的丝毫不差。
6.造像形式、特征:
①以背屏式造像为主,佛、菩萨、天王以辟雕形式表现。
②造像脸形和体形丰满,充满肉质感。
③人物多戴圆锥形高帽。(出土和保有下事的无首佛像,由于头部面积过大易折断)
④手势多采用托护法器的形状。
7.碑铭:
共记录23块碑铭,其中有:
刘勰《文心雕龙》作者(山东日照人,天监6年[507年]6月任太末龙游县令)—残碑
留梦炎(南宗状元宋元两朝丞相)衢州人(1219—1295年)《晓月入林眠碑》
梁武帝撰唐、彻智书《净业赋》残碑
8.附图
①天王古寺平面
②天王塔外立面
③门窗及栏板大样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