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西左云新旧高山

(2014-05-09 18:58:05)
标签:

文化

碉堡

从山西大同市过云冈石窟再往西,走109国道会路过新高山与旧高山两个地名,新高山位于大同市西六十里,现大同市南郊区高山镇,旧高山位于大同市西八十里,现大同市左云县张家场乡旧高山村。

新高山其实就是明朝时期大同镇七十二城堡之一的高山城,明天顺六年(1462年)建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建为城,也叫高山站城或高山驿城。在《明实录》中有时也称其高山堡。
  据明《宣大三镇图说》载:“高山城东至云冈堡三十里,西至云西堡三十里,南至小村儿十五里,北至破虏堡三十五里。天顺六年(1462年)建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建为城,万历十年(1582年)砖包,城周四里三分,高连女墙四丈二尺,设守备官一员,并大同前卫中右所,守备止管火路墩一十六座,无分边任务,统领见在官军七百二十三名,马骡二百四十一匹。本城密迩镇城,属镇不属路,东与聚落为左右两翼,而仓廒积贮视左、右诸卫等,诚重之也。城滨于河,冲决浸渍,渐至倾颓,大为可虑。近筑河堤,颇足捍御。第地当孔道,应付繁难,军士颇称苦累,当事者当加意撙节抚恤之焉。”                   
据明《三云筹俎考》记载:“天顺六年(1462年)建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建,万历十年(1582年)砖包,城周四里三分,高三丈五尺,内驻守备、把总、各一员,及卫所、镇抚等官。军一千二百二十四名,马骡七百七十匹。本城密迩镇城,东与聚落为左右翼,而仓廒积贮与二卫等,诚重之也。城濒于河,冲决浸溃,渐至倾颓,大为可虑。近筑河堤,颇足捍御。第地当孔道,应付繁难,军士苦累耳。”
高山城开东西两门,门外有瓮城,城上有楼,城的西北角折回而建,成为五边城,城角上建楼,城墙的北墙与西墙向城堡中心各自缩回去大约150米,现在东门的翁城门被砌到了一户人家的院子里,保护的相对完好,东门瓮城痕迹完整,砖券的城门依然齐整,有“靖宁门”三个大字,整个城堡大致完整。
现在的高山城整座城为南高北低之势,越往南坡势越陡。南城墙东西角台残存,西段有一大豁口,东段有两个大豁口,其余墙体残高2—6米,铁路从墙里由东而西穿越。东墙南段断续残存3处,每处长约100多米,残高2—6米,中段开门,砖碹门洞残存,外宽3.7米,内宽4.4米,外门洞高3.7米,内门洞高5.2米,进深14.4米,外露3层白沙石条。包砖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10厘米。夯土层厚20厘米。门外原有瓮城开南门,南门砖碹门洞残存,现在一户居民院内,两头已用砖石堵住,瓮城其余墙体已无存。北城墙在清朝年间就已让十里河发洪水时冲段,现已踪迹全无。西墙南段残存约100米,外面还有一段包砖,在居民院内,残高2—6米,从西开有一门,门洞无存,外有瓮城开南门,瓮城残存,门洞无存,瓮墙残高5—8米,北段已无痕迹。瓮墙西面,有一座白砂石条建造的石桥,宽4.6米,长28米,两段为石条护栏,名叫怀德桥,桥面上有三道深深的凹槽,两端为车辙压痕,中间为马牛踩踏的凹痕,现桥洞已堵塞,桥洞北面是房屋,从南面高处流下来的水从石桥东新建的一个小涵洞内向北流去。在东门洞外,立一青石碑,上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高山遗址,山西省人民委员会1965年5月24日公布,山西省人民政府立。背面刻碑文:保护范围,北到武周山南侧,南到109国道北侧,长约600米,西到孟家湾河东侧,东到台地坡下延长30米处,宽约300米。http://s13/mw690/003zXRWbty6GiSy1XeA4c&690

http://s1/mw690/003zXRWbty6GiSzeZDaf0&690

http://s7/mw690/003zXRWbty6GiSACt2Sf6&690

http://s15/mw690/003zXRWbty6GiSBW3hQ9e&690



http://s14/mw690/003zXRWbty6GiSGhXcxcd&690

http://s14/mw690/003zXRWbty6GiSHOiRL2d&690


旧高山在明朝时期是高山卫,是一座卫城,比高山城大的多。明洪武二十六年置,土筑。洪武三十五年移高山卫官军于保定府,宣德元年(1426年)徙阳和卫城,与阳和卫同治一城,
旧高山城东西长1700米,南北宽1630米,高l4米,城周13.32里。古人留下的记录是城周一十一里三分,高四丈二尺。与左卫城(镇朔卫)同长、同宽、同高,高山卫与镇朔卫均为三个城门。右玉城即定边卫则要小得多,城周九里八分,高度也只有三丈五尺。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初六日(1393.3.18)命“置大同后卫及东胜左、右,阳和、天城,怀安、万全左右,宣府左右十卫于大同之东,高山、镇朔、定边、玉林、云川镇虏、宣德七卫于大同之西,皆筑城置兵屯守。李敬任高山卫指挥事,洪武三十五年九月二十五日(1402.10.21)命都督陈用、孙岳、陈贤移山西行都司所属诸卫官军于北平之地,设卫移屯种。移云川卫于雄县,玉林卫于定州,镇朔卫于蓟州,高山卫于保定府,镇虏卫于涿州。
据《明宣宗实录》记载:洪熙元年十一月二十日(1425.12.29)改高山、玉林、镇虏、云川四卫经历司隶山西行都司。初,四卫自洪武中隶山西行都司,后调入保定、涿州、雄县。至是,以镇守大同武安侯郑亨言,复调大同左、右、天城、阳和屯守,故经历司亦改隶焉。
现在的旧高山城,夯土层依然非常清晰,密度很大,夯层仅有13—15厘米,中间夹5—10厘米红土。南墙西段有一过车豁口和一行人豁口,正中开南门,门外有瓮城开东门,围墙残存,南墙东段也有一大豁口,余皆残存,整面南墙呈梯形状,上宽2—4米,下宽8—12米,残高6—10米。东墙南段残存,到原来的县办水泥厂中断,残高3—8米。北墙断续残存,残高1—6米。西墙断续残存,南段较完整,残高1—6米。
据大同历史学家力高才先生所作的《云中考》,专门对旧高山作了深入的研究:自北周置云中县(577年)以后,虽历代屡有变化,但今大同城之西有个西县城一直存在,直到元至元二年(1256年)“省西县入焉”,云中县才最后结束了它的历史。它在大同地方存在了679年。我在前面已说过,大同地方云中县的位置即今左云县旧高山城。理由如下:“一是元至元八年省云中县入大同县后,云中县城肯定处于废弃状态,但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命“置大同后卫及东胜左、右,阳和、天城,怀安、万全左右,宣府左右十卫于大同之东,高山、镇朔、定边、玉林、云川镇虏、宣德七卫于大同之西,皆筑城置兵屯守。”我们看这大同西七卫;高山卫即今左云旧高山,镇朔卫即今左云城,定边卫即今朔州市右玉县旧右玉城,玉林卫即今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北三十里内蒙玉林城,云川卫在今内蒙和林格尔土城子,宣德卫在今内蒙古丰镇县境。此七卫之地以高山卫最为扼守要害。这表明,旧高山城修筑的时候,基础原是一座州城的规模。即云州(云中郡)州治,因而受到格外青睐。永乐皇帝篡夺政权后,为显示专制淫威并打乱此前的军事部署以利统治,撤销东胜五卫,又内移高山等卫隶属后军都督府,便于控制,遂使高山卫城废而不立,后世砖包城堡时,也没有砖包,旧高山遂被遗弃;人们不再提起它辉煌的历史,它作为云中县治、云州州治的过去被遗忘了。二是辽天祚帝,向西逃亡时,云中县尚在,还给了他很大支持。可证云中县在云冈之西而不在云冈,更不在口泉。《三朝北盟会编》引《亡辽录》:保大二年(1122年),金人陷中京,天祚幸燕……西走云中府;天祚与诸王并长公主、驸马、诸子弟三百余骑由石窟寺遁去。过云中城下,留守萧查剌以下接见,有旨:贼马不远,好与军民守城。但取马五十匹随行,迤逦入天德军”。辽最末一个皇帝天祚帝西逃今由内蒙古包头市西,中经大同,往西历云冈,复历云中县,令军民人等作防御金人进攻的准备,从云中县要了五十匹马西行而去,这个经过记得明白无误,表明云中县只能在云冈之西。值得注意的是他从云中带马五十匹西去,这不是个小数字,表明云中县素有大的养马场,才能有这种马上就提供马匹的便捷,这也为我们判断云中城的位置提供了参考。事实上云中城附近有一个巨大的森林草地,称为云中旬,辽道宗寿昌五年(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秋巡幸西京,遂在云中旬坐冬打围(狩猎)。此前还曾多次在这个云中甸从事同一活动,而寿昌五年冬辽国的政治活动包括对宋外交也都在云中甸进行,显然云中甸设有行宫。这段历史见于宋曾布《曾公遗录》中,收于《藕香零拾》一书中,是当时任知枢密院事的副宰相、权臣曾布的手记中透露和记载的,是第一手资料,绝对可信。这个云中旬在今左云县境,即今旧高山所在的张家场乡。今之张家场乡土地平坦,土壤肥沃,水利条件良好,为左云县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总面积192.9平方公里,耕地约占一半,林地1/3多。这样一种条件,在辽代是草丰林茂的天然草甸,没有疑问。正因其适于畜牧狩猎,才被皇家看中作为西京地方一处行宫所在地.其牧场养之马必然数量不小,仓促之间竟能为天祚帝提供良马五十匹,而旧高山为云中县治所在,毫无疑问。三是从火山和火山西溪水与旧高山的位置关系看,旧高山应当是云中古城遗址。这里的火山概念,是古人对地下煤炭自燃状况给予的称呼,不同于近现代地质学上所说的火山。”
旧高山城内东北角曾出土一对石雕彩绘护法现在寄存于大同市博物馆,有的专家说是北魏时期的,也有的专家说是唐代的,从出土的一对石雕彩绘护法看,大同历史学家力高才先生所讲的:“自北周置云中县(577年)以后,虽历代屡有变化,唐乾元二年(759年)复称云州,治云中县如故。会昌三年(843年)更云、代、蔚诸州为大同道,罢属河东,置都团练使,治云中。乾符三年(876年)升为大同军节度使。中和二年(882年)改由雁门节度使节度,四年复隶河东道。后唐同光二年(924年)仍以云州为大同节度使。自乾符三年开始,大同军、云州即治东州城,而云中为县如故。云中县境很大,而云州也只领云中一县。”云中县城就是现在的旧高山合乎其里,也就是说从北周到唐朝旧高山地有云中县城。其实从旧高山周边发现的汉墓群来看,旧高山早在汉朝时期就有城了。
据大同历史学家力高才先生所作的《云中考》中,“辽天祚帝,向西逃亡时,云中县尚在,还给了他很大支持。可证云中县在云冈之西而不在云冈,更不在口泉。《三朝北盟会编》引《亡辽录》:保大二年(1122年),金人陷中京,天祚幸燕……西走云中府;天祚与诸王并长公主、驸马、诸子弟三百余骑由石窟寺遁去。过云中城下,留守萧查剌以下接见,有旨:贼马不远,好与军民守城。但取马五十匹随行,迤逦入天德军”。辽最末一个皇帝天祚帝西逃今由内蒙古包头市西,中经大同,往西历云冈,复历云中县,令军民人等作防御金人进攻的准备,从云中县要了五十匹马西行而去,这个经过记得明白无误,表明云中县只能在云冈之西。值得注意的是他从云中带马五十匹西去,这不是个小数字,表明云中县素有大的养马场,才能有这种马上就提供马匹的便捷,这也为我们判断云中城的位置提供了参考。事实上云中城附近有一个巨大的森林草地,称为云中旬,辽道宗寿昌五年(北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秋巡幸西京,遂在云中旬坐冬打围(狩猎)。此前还曾多次在这个云中甸从事同一活动,而寿昌五年冬辽国的政治活动包括对宋外交也都在云中甸进行,显然云中甸设有行宫。这段历史见于宋曾布《曾公遗录》中,收于《藕香零拾》一书中,是当时任知枢密院事的副宰相、权臣曾布的手记中透露和记载的,是第一手资料,绝对可信。这个云中旬在今左云县境,即今旧高山所在的张家场乡。今之张家场乡土地平坦,土壤肥沃,水利条件良好,为左云县重要的粮食产地之一,总面积192.9平方公里,耕地约占一半,林地1/3多。这样一种条件,在辽代是草丰林茂的天然草甸,没有疑问。正因其适于畜牧狩猎,才被皇家看中作为西京地方一处行宫所在地.其牧场养之马必然数量不小,仓促之间竟能为天祚帝提供良马五十匹,而旧高山为云中县治所在,毫无疑问。”
力高才先生所述的上面这一段辽金时期的云中县,我个人认为不在现在旧高山而是在左云县元台子村北一公里处(我们当地人所说的幽州城),因为旧高山卫城内外到现在还没有发现大的辽金时期的文化遗存。元台子村北辽金时期的文化遗存符合城的规模,与力高才先生所述的辽金时期云中县方位也符合。云中旬的位置力高才先生说:“这个云中旬在今左云县境,即今旧高山所在的张家场乡。”合乎其里。
2006年5月在旧高山卫城外西南一公里处出土了几十斤铜钱,宋钱居多,有一辽金时期小铜佛,朝代最晚的是金代的正隆、大定通宝,本次出土的钱币等全部流落民间,本人考证此钱出土地为一小型村落,与云中县城关系不大。
早年左云县张家场村一村民在旧高山城墙下取土时发现一明代火铳,火铳长43厘米,尾部刻有“凤阳长怀卫造,炮重三斤六两,监造镇抚丞李进习,军匠杨付八,洪武十年月日。”等文字,这与旧高山建卫城有关系,火铳是明朝时期守城之兵器。证明了明朝时期旧高山卫城的存在。http://s9/mw690/003zXRWbty6GiSQ651m38&690

http://s8/mw690/003zXRWbty6GiSRgclN07&690

http://s5/mw690/003zXRWbty6GiSSMHT6a4&690

http://s2/mw690/003zXRWbty6GiSTUdwJ91&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谈琥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