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20年2月24日)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头节,又称青龙节。在民间,这可说是新年元宵节后第一个较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了。
两个二,双双逢双,吉利吉祥之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旧时帝王称“真龙天子”。据传农历二月初二是轩辕黄帝的生日。而龙头节最早起源于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时代,那时每年二月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二还举行盛大的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龙头节到宋朝时称为“花朝节”,即百花的生日;到元朝又称为“踏青节”,百姓在这一天出外游玩。回归时,沿途采摘些花叶拿回家在门前拜祭。这一习俗,喻“迎富”之意。

其实是没有龙的!龙卷风,龙吸水......我国民间传说,龙(王)在天上,能行云布雨。所以,传统年节许多民俗活动,都有“舞龙”节目。明清时流行的俗话“二月二,龙抬头”,意指时下正值“惊蛰”前后,蛇、蚯蚓等很多动物结束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蛰伏状态,包括一些昆虫都似睡梦中惊醒了一般。
说今天“二月二”是新年正月元宵节后第一个较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从我国民间谚语就可见不一般,如:“二月二,龙抬头,吃猪头,抬龙头;吃猪手,得心应手”;“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还有“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等等,唐朝大诗人白居易亦有诗:“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隆重传统节日,有很多民俗活动。广东省湛江把今天称为土地神生日——土地诞。土地神主管风雨、人畜,人们自然特别敬仰。旧时,信奉土地神的村庄今天盛行演白戏、做黎歌(雷州歌),杀猪“做社”拜祭土地神;四川省西充县的二月二,是个辛酸“卖娃垭”日,传说明成化年间贫苦人家,今天将娃拿到市场上换钱。
卖娃垭,位于西充县紫岩乡场头一棵巨大的黄葛树(下图)下。据当地人介绍,2000年初当地一农民在黄葛垭处无意发现露出一个头的石碑,上面有些许残缺的字。经仔细辨认,上面有“卖娃”等内容。后来,人们将此石碑挖出来,才发现这是一块记载当年在此“卖娃儿”的石碑。

这,虽然没有古籍相差记载,但据当地老人回忆,旧时这里的黄葛树下是一个颇具规模的人口市场,辐射四周不少村镇:卖娃儿的人家二月二将要卖的子女带到这里后,在其头上插上草(好些地方有这习俗传说)作标识,经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后成交,买主即将娃带走。于是,这天便成为当地买卖娃儿的交易日。
俗话说:“二月二,照房粱,蝎子蜈蚣无处藏。”今天,旧时民间又叫“春龙节”。前面说了,此时各种昆虫包括毒虫的活动开始频繁,为了避免毒虫的伤害,人们举行含有驱虫意味的活动;民谚“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则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所以,到今天农人的讲究颇多,并把朴实的愿望寄托在诸多俗事中,祈盼新一年过得好。

今天,在礼数颇多的苏北有句俗话:“二月二龙抬头,家家带活猴。”带,方言,有“请”之义;活猴,戏称:一说女婿,二说外孙。带活猴,即把女婿外孙带来家热闹热闹。因为,女儿还是正月初二回的娘家,一月过去很是想了!
带回活猴,自然是一番天伦之乐;招待丰盛借“龙”名也颇讲究:吃春饼名曰“吃龙鳞”,吃面条则是“扶龙须”,吃米饭名曰“吃龙子”,吃馄饨名曰“吃龙眼”,而吃饺子名曰“吃龙耳”。当然,这一切又意在唤醒龙王,祈求保佑一年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同时,也有望“猴”成龙之祈愿。

(图片/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