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农历正月廿九,新正月最后一天,我国民间较大的传统节日没有,地区节日倒有一个:拗九节,又称孝顺节,等等。
拗九节
是我国福建省福州本地节日。过去每到今天,那里家家户户都要煮“拗九粥”祭祀祖先,或送给亲朋好友;已出嫁的女子也要送“拗九粥”回娘家孝敬父母。把孝顺作为节日,反映了福州人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上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拗九节的来历,民间有不少传说,而主要的一是与《目连》戏中的目连救母有关:传说古时有个人叫目连,其母悍恶,害死别人后被关在阴间大牢里。目连他经常探监送食物给母亲,但均被看守的狱卒给截留自个吃了。
后来他想了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给母亲送去,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便问道:“这是什么?”
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福州话“九”与“垢”谐音相近)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拗九”粥很脏很脏,不敢吃。

终于,也因此这“拗九”(粥)才得以送到母亲手中。而那天是正月廿九,目连母亲又是廿九岁,后便以粥的颜色拗黑,又是目连孝顺母亲的,便称为“孝九粥”。这一传说故事,之所以口口相传至今,关键在于故事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之隐喻。
还有传说,就是与福州民俗对“九”有关:正月廿九,目连母亲二十九岁“落难”,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是岁数逢九(虚岁,称“明九”,如九岁、十九岁、二十九岁)的人,或是九的倍数(称“暗九”,如十八岁、二十七岁、三十六岁)的人,今天也要像过生日一样,吃一碗太平面,以求平安。

所以,在福州人的传统观念中逢“九”是不好过的。这天清早,家家户户都用糯米、红糖,再加上花生、红枣、荸荠、芝麻、桂圆、白果等原料,煮成甜粥,称为“拗九粥”,用来祭祖或馈赠亲友。
已经出嫁的女儿,也必定要送一碗“拗九粥”回娘家,有的还要加上太平面、蛋、猪蹄等,孝敬父母。喝上“拗九粥”的许多老人说,“拗九粥”里不只是红糖、花生、红枣、桂圆等,更有儿女们的一份孝心,甜到了心头。

拗九节免费派送“拗九粥”,也成了当地一些“酒家”老字号的传统活动,在福州传承:每到这节日前,酒家还特地邀请福州民俗专家为食客讲解“拗九节”的风俗、传统与来历。
拗九节,福州有的地方要摆起盛大的千人“孝顺宴”(上图):祠堂里里外外摆满了百余张桌子,有近2000年过半百的老人安坐席上,一边悠闲聊天吃着美食,一边欣赏着戏台上闽剧的精彩表演;而村里年轻人忙里忙外,端菜送茶。这一“拗九敬老节”的宴席风俗,在当地已经沿袭20多年。当然,现在全民参加抗病毒战“疫”,今年今天这千人“盛宴”无疑是不可能摆的了!

(图片/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