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农历新正月,中华大地沉浸在万象更新的喜悦之中,丰富多彩的民间年俗活动不断把新春推向高潮。今天(2月11日)农历正月十八,俗话说,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俗话又说:“十三上灯......十八落灯!”落灯即罢灯。过了元宵节,灯会结束,大新年活动似乎也就落下了帷幕。
游大鼓
整个新年活动落下了帷幕,但在我国一些地方仍有一些独特而隆重传统民俗活动。比如福建惠安等地的“游大鼓”。每年今天,这独特的“游大鼓”便隆重举行。“嘭、嘭、嘭”三声礼炮后正式开始,唢呐、车鼓等乐声冲天,舞龙舞狮疯狂表演。游行队伍由一块御赐“宫鼓亭”开路,一队宫娥和太监紧紧相随,一队御前侍卫前呼后拥,后跟身着戏服的表演者,宛如皇帝出行。
队伍中除了漂亮的御赐“宫鼓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写有村里大学名称和族里大学毕业生名字的灯牌。据介绍,最初这些灯牌上面写的是历代科举中榜的名次、职位与姓名,由本人或家属举着。

后来,科举废除了,就改为将族里的读书人名字写在上面,激励村上人努力读书成才。而能够举着这样一块灯牌,无疑是村里年轻后生巨大的荣耀。据县志记载,“游大鼓”民俗,至今在惠安等地已经传承了500余年。解放后,曾一度中断过,1992年又重新恢复。在2008年7月21日公布的《惠安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正月十八游大鼓”名列其中。
走大王
旧时生产力低下,人们常常祈求、想凭藉神的力量,保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生活安康。比如,广东新兴等地的一些镇村新年盛行的“走大王”就是这样。走大王,俗称“游神”活动,也有近500多年的历史。

游神,就是采取独具特色的“走”的方式抬大王去游村(上图),传说其起源相传有两种说法:一是由迁来的伍姓雅岗村人,在开村初期无论如何勤劳都难以维持生计,后一长者说有仙人报梦给他,雅岗村地势呈船形,船要动才能有生机。此长辈与族人经过回忆梦中仙人模样,用泥塑出,新正月里由村民们举着走遍整个村场,果然当年有了好收成。后来就一直坚持,形成了“走大王”这一风俗。
二是传说在清初,有一年山洪瀑发,村旁龙山河发大水,上游一间村庙的大王被水冲到村头“下水尾”的转弯处停下。当时雨住,天也放晴了,村民们见此便将大王抬回,供奉在村中“胜塘坊”。当时伍姓族人一长者提议把大王抬回供奉的日子是农历正月十八日,于是,便定今天为“走大王”的吉日。

走大王前几天,正月十三日为“请大王”,在鞭炮声中将大王从大王屋处请出搭棚架安放,并设有香案香炉,供坊村民们上香;十五日,村中祠堂进行挂花灯,同时进行烧烟花、投花炮活动。
正月十八日开始“走大王”,村中无论男女老少、妇孺幼童以及县城、四乡八邻的外嫁女及出外做工的后生们都会倾巢出动参加,盛况空前。午宴后老人们就会召来坊里的青壮年集中抬大王巡村。“走大王”吉时一到,一通鞭炮,在醒狮的引导下,由一对“先锋仔”(先行官)和“清道旗”开路,在村中游行;每到一坊,皆有“神台”供候,上面摆满了糕点、水果、五牲、彩灯以及巨大的香烛。

抬大王巡村是走和跑,路上行人、车辆一律回避;一路鞭炮、锣鼓震天;走跑的呐喊声,更是十分热闹;每到一地,各坊抬大王者还将大王高高举起。当锣鼓喧天的队伍到达主要路口时,迎候的也即敲锣打鼓,舞狮摇旗,鞭炮大作。绕村两周半(约为10公里)后,各路大王陆续到来。操场上举起各式大旗、引导牌、旗帜鲜明的绘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字样的锦旗;广场上人山人海、醒狮起舞、锣鼓喧天、场面宏大,人数多达上万。
旧时今日,村民们兴高采烈地抬着大王巡行,祈求“大王”保佑村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又体现了村民们的团结、和谐的良好风尚。

今年,除夕前至今,全民宅家众志成城开展疫情防控阻击战,如此“游大鼓、走大王”的新年民俗活动今天肯定没了,但居家“温习”观赏一下往年这番热闹的景至,不仅增长传统民俗知识,更能坚定打赢防控阻击战“疫”的信心。
(图片/网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