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悦读中国
悦读中国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0,874
  • 关注人气:19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与治学

(2017-04-01 12:50:18)
标签:

杂谈

​​


周汝昌

  我是带着自愧的心情写下这个题目的。因为这好像我就是个读书治学的人了,其实却不是那么回事;而来访的问学之士每每以此为题而下问,以为我可以谈些心得经验,这就使我深感惭愧。我若和真正读书治学的前辈相比,那就简直差得太远、太不够格了。这读书治学得讲真的,怎么冒充得了呢?只有不知愧怍为何物者才敢冒充什么学者。

  然而又因我常问而不答,人又说是“谦虚”,甚则疑为不肯待人以诚。这么一来,只好姑且就我们一辈人的水准来“卑之无甚高论”一回,聊备参采吧。

  理一理平生的“脾性”,也有几个特点,或许能从中看到一些问题与得失利弊。第一是我读大学时所走的路子。大学时我读的是西语系(今日外文系),因此强烈感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这使我明白:了解与研究自己的(即中华的)一切,必须尊重自己的特点、特色,而绝不可以盲目地引用一些洋的模式来硬套,否则,那将会是一个极危险的歪曲或消灭自己的做法。外来的、新鲜的、好的(正确的),应该借鉴,而借鉴绝不能与硬搬划上等号,不然,“借鉴”就变成了“取代”,那么是很可怕的也很可悲的。

  第二是我喜欢用广角度、大视野来观照事物。当然,那所谓“广”与“大”,也还只能是个人一己之学力识力所能达到的(自以为的)“广”与“大”,这种“广”与“大”实际是要随着自己的学识水平而不断向高处逐步提升拓展的。这就是说,我并非不注重把具体的事物本身弄个清楚(哪怕一个字义,一个典故……),而是注意不要停留在这个“就事论事”的基础上,应当进而寻究它的更深远丰厚的历史文化意蕴。我觉得只有这样,读书治学,才有真意味,否则就是支离破碎,一堆“破烂儿”,好像很渊博,可实际上难成气候。

  这样,我就总爱把主题放到大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中去了解它——然后才谈得上真正“理解”,而不是聋人叩槃,瞎子摸象,全不是那么回事。

  第三是我总对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甚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天下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而“自足”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来龙去脉与三亲六故,对这些都需要了解,而绝不是什么枝蔓、累赘和繁琐考证。把主题孤立起来,拒绝和嘲讽人家仔细寻察各种关系,这样的“批评家”的意见,总是令我感到他可能是太浅太简太“显”了些,缺乏足够的必需营养。

  由于以上三点,我读书就犯一个“杂”字的毛病。

  这个“杂”,真是杂乱无章,遇上什么读什么,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因为自己一生清寒,没钱买那成帮大套的必备之典籍,只是凭机会拣些零本,带着极大的偶然性。这样,手边的书少得可怜,也就杂得可笑起来。这样居然也有些好处,就是原来以为与自己的研究主题“无”关的书,却发现并非无关,甚至大大有关。从此,大致悟及一个道理:读书给自己画一个太严太狭的圈子,并不一定是良策。

来源:《我的书斋生活:文化名家谈读书录》杨耀文选编京华出版社2005年版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遭遇灰犀牛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