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废名诗寄之琳赏析

(2017-03-22 10:19:17)
标签:

文化


初读废名这首诗,实在觉得晦涩难懂,不解之处甚多。然而细细品味,却觉得意味悠长,别有风味。 
  首先,看题目,寄之琳,很显然,这首诗是写给诗人卞之琳的,目的很明确。看了题目后,我们就对第一句中的“我给江南诗人写一封信去”没有疑问了,江南诗人指的就是卞之琳。这句话看似平常无奇,但是诗意无限。不直说之琳,而说江南诗人,是将江南的意象引入诗中,而说到江南,难免便让人想起沟渠纵横的水乡,大大的乌篷船,窄窄的青石板,氤氲的雾气,白墙黑瓦的亭阁房屋,清晨溪头浣纱的村女,甚至还会想到明朝江南四大才子的风流韵事。而这些,本身就是有诗意的。这句诗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废名写作的目的,也暗藏着他的心情。江南是如此美好,江南诗人是那么有才气,那么自己该给江南诗人写点什么呢?这句话实际上暗含着作者当时的心情,他有一点压力。 
  接着一句“乃窥见院子里一株树叶的疏影”看似有点突兀,为什么明明在写信却突然看到院子里的树叶的疏影呢?然而细想却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当文思不流畅时,往往会将心思放到别的事情上借以寻找灵感,这是极自然的事情。废名想给卞之琳写一封信,然而不知道从何着手,于是就看到了院子里一株树叶的疏影,接着一句“他们写了日午一封信。”写出了废名观察的结果。他们写了日午一封信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他们在日午写了一封信。文似看山不喜平,废名这样安排是有意造成一种曲折之感,增加诗意效果。日午即中午,点明时间。这里的他们,指的就是树叶。微风吹动院子的树叶,叶子随风飘动,疏影横斜,影与光造成一股动态,就如同人舞文弄墨地写信一般。此时作者的心思全部放在写信上面,因此院子里的树叶疏影也就浸染了作者感情的影子,他们的疏影婆娑在作者的眼里就便成了写信。作者观察了他们一个中午,树叶一直不停地摇动,在作者的眼里,叶子是多么有才气,他们一个中午都在不停地写,灵感如同源源不断的流水,这一切是那么诗意盎然。因此,作者也从中受到了感染,于是就有了后面的一句:“我想写一首诗。”看似突兀的转换实际上在句中句句都有呈现,作者在这里实际上想说的是自己也要像叶子一样不停地写诗,自己的灵感也当如叶子一般源源不断。 
  接下来的几句是全诗最能够凸现诗意的地方,也是全诗最难解的地方。“犹如日,有如月,犹如午阴,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这里的日月午阴落木看似天马行空,无章可循,实际上正是他们,极其恰当地表达了作者写诗时的心情。日,表示激情高昂,汹涌澎湃,也就是写诗处于兴奋状态。最开始,作者的诗情如同太阳般爆发。月,代表着沉静,表示写诗处于沉潜状态。这也就是说,当诗情如太阳爆发后,没有流畅地一直写下去,而需要冷静思考。午阴,给人的感觉很清爽,凉快,但是很短暂,这似乎也表示作者在写诗时偶尔会有几句好诗,然而很遗憾,诗情稍纵即逝。当这有灵感的诗情消逝之后,诗人感觉自己已经江郎才尽,“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让人想起杜甫的那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一幅多么萧索的图景,给人感觉没有希望,一派苍凉。而这,也正符合感觉不良的诗人。到此,诗人已经感到绝望。他想写诗,可是自己的诗情并不如他想象,他经历了写诗的激情,痛苦的构思,捕捉疾驰的灵感之后不再相信自己了。于是,他写道:“我的诗情没有两片叶子”。诗歌至此带着作者深深的遗憾终了。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破折号,表示这句诗就是前面几种心情的总结。两片叶子,毫无疑问,就是刚才自己所见的那一树叶子种普通的两片,那树上的每一片叶子都在动,似乎都有无穷无尽的才气。作者在这里将自己的诗情与之相比较,很明显,就是在感叹自己才思枯竭。如果最开始读的时候,对“犹如日,有如月,犹如午阴,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这几句不能够理解,那么,读到这里,对前面的诗句就应该有个比较明确的概念了。看似突兀的结尾,实际上在前面早有交代。如果在“我想写一首诗。”之后加上一句“我的诗情。”那么这首诗可以说一看就懂,但是,如果加上这么一句,那么整首诗给人的感觉就太直观,却没有费劲周折想要摸索其中奥秘的乐趣和诗歌因稍显突兀而产生的美感。 
  废名的这首诗,写的就是他给卞之琳写文章的时候的一个心情变化。如果不加思考就将其冠名晦涩难懂,实在欠妥。全诗诗情浓厚,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础上再读此诗,更是别有一番韵味。诗歌用的是现代诗歌的形式,但是不难看出古典诗歌的影子。可以说,这首诗是在古典的温床里成长起来的。古文言的词语在这首诗歌并不少见,如:“乃”和“犹如”,并且“犹如”一词在诗歌中连续出现四次,可见其对文言的重视程度。诗中除了出现文言词语外,还有文言文句式,如:“他们写了日午一封信。”这是典型的文言句式。除了这些,文章还直接引用古典诗句,如:“无边落木萧萧下。”在这么短短的一首诗中,如此广泛地运用文言词语,文言句式,以及古典诗句,不能不说明废名对古典文化的重视程度。这其实反应了当时诗作的一大特点,刚从古典诗歌的樊笼中挣脱,但是还未完全摆脱其影响。思维习惯,语言习惯,还在古典的范围之内。而这些中西合璧的时代特色,有趣的是,反而更增诗意,更好地将作者当时的心情表现得有力而深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