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幼儿教师 |
《当代社会需要我们的孩子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培养教育孩子,就像建设一个工程,既要进行“微观设计”,也要有“宏观把握”;也像打仗,既要注重具体的战术,也要明确总体的战略。
很多教师和家长培养教育孩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是关注具体的培养教育内容、方式、方法,而不大注重、思考培养孩子的“总体设计”和“战略”问题;只是着眼于眼前的具体问题,而对孩子发展的长远前景却很少考虑,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意识。这样,很容易迷失培养教育的方向。
一、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适应社会的需要。
家长和教师的愿望,都是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幸福的人。
那么,何为“幸福的人”?就是既能享受到高度物质文明,也能享受到高度精神文明的人。
许多事实表明,一个人的幸福感和物质条件并不完全是成正比的。只是具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未必是幸福感指数高的人。要真正获得幸福,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精神文明素养,能享受高度的精神文明。
家长和教师都希望把孩子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高素质的人”?
“素质”是个历史概念,不同的历史时代,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任何历史时期对人的素质的要求,都不能脱离现实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实际。素质要求超越现实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实际,太理想化,没有激励作用;素质要求落后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实际,同样对人们也没有激励作用。
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都要无一例外地进入社会。素质是高还是低,不是家长说了算的,也不是幼儿园、学校老师说了算的。素质是高还是低,跟“分数”、“名次”、“学历”、“学位”并不完全划等号。而是要接受社会生活、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评估,才能判定素质是高还是低,并决定弃取。
就是说,社会生活、社会实践才是对每个人素质高低最公正、最权威的检验和评判。
一个人素质是高还是低,要看能不能适应现实的社会生活。能适应社会生活需要,在事业上有所作为的,就是高素质,就是幸福的人;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需要,无所作为,一事无成,甚至被社会生活所淘汰的,比如“啃老族”,不管有多么高的学历、学位,就是低素质的,也不会是幸福的人。
家庭和幼儿园、学校实际上是孩子们走向社会之前的一个“演习场”,家长和教师是孩子们进入社会的引路人。如果家长和教师不研究社会,不了解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和发展趋势,不了解社会对社会成员在素质上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就等于是“闭门造车”,出门很难“合辄”。
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的转型期。这是一场极为深刻而急剧的社会变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作为上层建筑,不仅受到社会变革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而且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
我国现阶段,由于处在转型期的市场经济还不太成熟,有许多的关系还没有理顺,市场经济的许多本质特征还没有充分地显现出来,使许多家长和教师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还存在着许多的盲目性。
比如,认为市场经济社会不需要什么文化知识,过早地让孩子离开学校,于是社会上出现了一些童工、童农、童商、童丐;有的只重视知识学习,不重视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进入社会不久就出了问题;也有的只重视孩子的书本知识学习,而忽视能力培养,出现“高学历、低成就”的现象;有的教育的内容缺乏鲜明的时代特征,致使孩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等等,偏离了市场经济社会的需求,反映某些家长对市场经济社会认识的浮浅和教育的盲目性。如果这些模糊认识不及早解决,将会使孩子难以融入现实生活。
要使孩子成为幸福的人,要把孩子培养成为高素质的人,家长和教师必须树立“立足家庭、学校(幼儿园),面向社会,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思想,研究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研究未来社会具有哪些与计划经济社会不同的特点,努力按照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的需要来培养、塑造我们的孩子。
二、当代社会需要我们的孩子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家庭生活方式本身就是一个教育,对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说在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子女长大成人以后仍旧还在家庭里生活和劳动,从封闭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尚能生存的话;那么,在今天开放了的社会里,长期生活在封闭的家庭生活之中的孩子,将来进入社会生活就很难适应。
因此,家长和教师应当主动打开家庭和幼儿园“城堡”的大门,让孩子接触社会,亲身体验社会生活。引导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社会,用自己的头脑分析、研究社会现象,在社会实践中主动接受教育,学会交往、合作和共处,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为将来进入开放的社会打下基础。
第二,市场经济社会是知识经济社会,要切实提高孩子的科学文化素养。
第三,市场经济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不仅是自然现象,也是社会现象。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处处充满着竞争,不仅在经济领域,包括其他许多生活领域,概莫能外。不仅有国内竞争,还要参与国际竞争。当代社会的人们谁无法回避。
所谓“竞争”,就是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与别人争胜。竞争是各不相让的,向来都是激烈的,有时甚至是残酷的,是“你死我活”的。竞争是不同情弱者的。要在这样的社会生活中生存,必须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而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中,向来是不主张竞争的,而主张“和为贵,忍为高”。孔夫子提出的“君子有三戒”,其中之一就是“戒之在斗”。“斗”就是争斗、争胜、竞争。不争不斗,不争强好胜,才是“谦谦君子”。几千年来,这种文化传统(或称审美标准)一直在流传,甚至渗透到了人们的骨髓。“富贵贫贱,自有定分”,“万事分已定,浮生空自忙”的传统文化心理,对当今社会的孩子也是有影响的。家长和教师应更新观念,重视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鼓励争强好胜、拼搏进取,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经受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第四,市场经济社会是充满勃勃生机的社会,要培养孩子的开拓进取和创新精神。
第五,市场经济社会是法制社会,要培养孩子的法制观念。
道德和法律都是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都起着约束和调节的作用。它们的区别在于:道德是“自律”的,强调的是自觉;法律是“他律”的,带有强制性。要做到能够自觉地遵守法律,必须具有高度的道德水平。必须加强道德品质教育和行为习惯训练,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一些发达国家,科学技术上去了,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富裕了;但道德水平下降了,社会风气变坏了,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状态。同任何事物一样,只有协调,才能充分发展。道德水平的降低和不良的社会风气,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刚刚起步,我们发展的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等到在道德和社会风气方面出了问题再着手抓,就为时已晚了。在道德启蒙教育方面,家庭教育和学校(幼儿园)教育担负着重要的任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016年5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