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幼儿教师 |
《慎重对学前儿童实施“挫折教育”》
赵忠心
一封家长来信
赵教授你好!
我是一名4岁男孩的母亲。孩子的知识学习方面还不错,可就是遇到困难常常放弃,不能承受挫折。我和他爸爸试图带他到公共场所与同龄孩子玩耍、锻炼,培养他的交往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但孩子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这使得他的交往和运动能力发展受阻。请问该怎样通过挫折教育帮助他改变现状呢?
长沙 刘玲芳
这位家长:你好!
我想,借此机会,谈谈我的一个观点。
恕我直言,我不大赞成对学前儿童提倡实施所谓的“挫折教育”。甚至,我认为对于整个未成年人的教育来说,都不宜提“挫折教育”这个概念。
第一,学龄前阶段的小孩子本来就是弱者,绝对的弱者。孩子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都很稚嫩、脆弱,还不具备承受挫折的能力,经不起什么折腾或挫折。故意让孩子遭受折腾或挫折,不符合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和需要。
“挫折教育”这个提法,好像没有什么理论和事实依据。给人的感觉是,为了孩子将来能够应付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要寻找机会或创造条件,或人为地特地设置困难情境故意难为孩子,及早让孩子亲身体会、体验被折腾或受挫折的感觉。这并不可取。
家长和教师的意图、动机是为孩子的未来考虑,可以理解。但让尚未发展成熟的小孩子过早地承受挫折,经受磨难,难道就不怕给孩子心理上留下阴影?就不怕伤害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孩子一旦严重受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会不会更加害怕困难和挫折?更加胆小怕事,遇到困难或挫折,畏首畏尾,畏缩不前,甚至一蹶不振?
心理学告诉我们,挫折就是人在实现目标的活动中,在环境中遇到了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的需要或动机没有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紧张情绪,造成的情感刺激,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
它具有两重性:
一方面,可能使人失望、痛苦、消极、颓废,从此一蹶不振或引起粗暴的消极对抗行为,还有可能使某些意志薄弱者因此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甚至造成严重的人身事故。
另一方面,挫折给人以教益,使犯错误者认识自己的错误,接受教训;同时,它能磨炼人的意志,使其更加成熟、坚强、坚韧,并激励人发愤努力,从逆境中奋起。不过,从挫折中获得激励,从逆境中奋起,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心理过程,就是成年人也不见得人人都能做到。
挫折对人来说是一种消极刺激,对成年人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和考验。成年人承受挫折的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对未成年人来说,更是要特别谨慎。
我认为,“挫折教育”这个提法,不大符合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和需要。
第二,一种倾向往往掩盖另外一种倾向。就是说,人们在关注一种倾向的时候,往往会忽略另外一种倾向。
学龄前儿童是绝对的弱者,首先需要的是家长和老师的保护,是精心呵护。现在,谁都知道,从中央到地方都把未成年孩子的人身安全,身心健康放在首位,是青少年、儿童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不允许有丝毫的掉以轻心和任何的闪失。学龄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最需要的,首先是保护、呵护、安全而不是什么“挫折”。
单独强调挫折教育,难道就不怕进行所谓“挫折教育”的时候,伤害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在强调让孩子经受挫折的时候,如何处理与孩子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之间的关系?这是不能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
所谓“挫折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提出,就反映人们对“挫折”的效能的片面理解,只是看到挫折“可能”对人产生的积极效能,而忽略了很有可能产生的消极效能。
最让人担心的是,家长和教师把挫折教育等同于“吃苦头教育”和人为的惩罚,故意给那些不听话、不驯服、不守规矩、经常惹大人生气的孩子创设挫折的情境,成心让孩子吃“苦头儿”,受“磨难”,成为大人“泄愤”的“出气筒”,以把那些孩子给”压服“,“镇住”,“搞定”,整得服服帖帖的。甚至还有可能给虐待孩子的人提供“借口”。
比如,故意拿孩子的短处与别人长处比较,让孩子“蒙羞”;或是故意制造“冤假错案”,让孩子忍受委屈和不公等。以为这样做会给孩子以“挫折体验”,让孩子“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却不知这种做法会伤害身心稚嫩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重心,迫使孩子习惯性地自我否定,一旦在生活中遇到不可回避的真正的挫折时完全丧失勇气。
第三,谨防“成人化的倾向”或犯“教育成人化”的错误。
所谓“挫折”,即失败、失利,或压制、阻碍、困难。人们对学龄前儿童所说的所谓“挫折教育”,实际上也就指的是小孩子跌倒了,摔得不太重,不要去扶助,而是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逛商店孩子非要买家里已经有的玩具不可,家长拒绝不给买;好吃的东西吃起来没完没了,家长不允许而是利用家长的“权势”强行予以制止;让孩子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打扫卫生、洗手帕、擦擦桌子之类等等,仅此而已。
这些事,使用“挫折教育”这个概念,是不是有点儿名不副实、小题大做?似乎有用词不当之嫌。
就像是我的文章中曾经论述过的,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的问题。人们所说的“理财教育”的内容,实际上,也不过就是对孩子进行一些“消费教育”,却非要借对成年人进行的“理财教育”这个概念使用到未成年人身上,这明明是在“赶时髦”,同样是名不副实。
随意地把对成年人的教育概念使用到未成年人教育上,很容易使我们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出现“成人化的倾向”或犯“教育成人化”的错误。
社会上有些人就好提这个“教育”,那个“教育”种种的醒目的名目。脑瓜一热,或一拍脑袋就提出一个别出心裁的教育概念。其实,不见得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不见得是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能自圆其说。
有哗众取宠之嫌,而没有实事求是之意;有沽名钓誉之嫌,而没有起码的社会责任感。
这是教育界的不正之风。
第四,我的主张,是倾向于对未成年人,特别是对学龄前儿童,应该提对孩子进行“体验教育”。
“体验”即通过亲身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体验”是个中性名词,既体验顺利、成功的过程,也体验挫折和失败的过程。有积极的体验,也有消极的体验,这样更为全面、稳妥。
体验顺利、成功的过程,可以使孩子内心受到鼓舞,明确方向,增强自信心;体验挫折和失败的过程,可以使孩子知道人生道路上不会总一帆风顺,事事顺心,对未来的现实生活中的坎坷有个心理准备。
所谓“体验教育”,实际上就是引导孩子体验生活的真实,或者说引导孩子体验真实的生活,排除大人的包办代替,越俎代庖。
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和教师一定要谨慎对待,看孩子面临的挫折会不会生孩孩子的身体、心理。孩子能够承受的,可以适度地让孩子独自面对和承受;如果过于严重的受挫,家长还是要尽量提供保护或扶住措施,一定要把握好分寸、尺度,不要使孩子被挫伤。
不论对孩子进行什么内容的教育,都要注意分寸、尺度问题,过头了,过分了,就会走向反面。这就是“过犹不及”。
我所说的“体验教育”,就是要家长和教师遇事不要包办代替,越俎代庖,尽量让孩子自己直接面对生活现实,培养孩子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承受的能力。
现在,许多的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往往家长出面代替孩子受过,承担责任,承受带来的后果。比如,本来是孩子的错误,家长心疼孩子,就把责任揽在自己的身上;孩子侵害了别人的利益,本该由孩子亲子向别人认错、道歉,家长却替孩子认错、道歉等。
像这样做,使孩子生活在一种“超现实”的环境中,就是过着脱离现实的、不真实的生活。这对孩子是没有好处的,不是对孩子的“真爱”。
孩子将来,早晚都要进入社会,必须要面对现实。孩子小时候家长可以顶替孩子,代孩子受挫受过,到了社会上家长还能永远替孩子吗?
总之,孩子在学龄前阶段,最好不要提什么“挫折教育”的概念。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也要等到孩子有了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后,比如孩子上了小学以后或青春发育期。
这就是我过于“挫折教育”的观点,与您和其他读者共同探讨。
至于你们的孩子不能主动与人交往,怕困难。这跟孩子缺乏自信心和交往实践有直接的关系。我的一个邻居家的小孩子,就跟你们家的孩子的情况很相似,不敢与人交往,怕困难。原因就是身体比较弱,导致心理也比较脆弱,缺乏自信心。后来,上了幼儿园,吃饭香了,身体强壮了,也习惯了集体生活。经过集体生活的锻炼,现在可胆子大了,见了生人也敢说话,愿意跟人交往。
你们家的孩子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比方说身体状况不是特别的壮?如果是,先让他爸爸带孩子多锻炼身体,妈妈想方设法改善孩子的营养,使孩子身体强壮起来,自然就会好一些。
他不愿意跟别人交往,也可能跟孩子个性内向有一定关系,不要强迫他,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试着慢慢来。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往往会适得其反。家长可以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