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家教论说 |
《宽严适度 掌握分寸》
赵忠心
常言说:“严是爱,惯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学龄前阶段是人一生发展中的关键时期,一定要严加管教,不能放任自流。
然而,严格管理教育说到容易,做好却很难,这里面很有学问。
什么叫“严格”?严格指的是在遵守制度或掌握标准时认真不放松。做得好,要及时肯定、鼓励、表扬,做得不好,违反了制度或达不到标准,要立即指导、纠正,问题严重还要批评,做到赏罚、奖惩分明;而且,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虎头蛇尾,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这就叫严格管理教育。
对小孩子严格管理教育,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培养教育小孩子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有人说教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也有人说像雕塑师。这种比喻很有道理。
我国古人对于工艺品雕刻和金属冶炼曾做过这样的论述:
“木可雕,而病于越度;金可铸,而病于越冶。木越度,金越冶,虽有良工巧匠安施?”
这意思是说,木头可以雕刻成工艺品,而雕刻的失败往往是由于刀工不稳,用力过度造成的;金属可以铸造成各种物件,而铸造的失败往往是由于冶炼时的火候没掌握好,温度过高所致。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雕刻的力度和冶炼的火候,再好的雕塑师也雕刻不出精美的艺术品,再好的铸造师也铸造不出合格的物件。这里说的就是“度”在雕刻和铸造中的关键作用。
管理教育孩子也是这样。
塑造孩子的灵魂,雕刻孩子的品行,都要把握好“度”。特别是学龄前儿童,心理承受能力有限,管理教育时把握好严格的“度”,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有严有宽。
由于家长和孩子之间是一种特殊的关系,即具有血缘和亲情关系。因此,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缺乏理智,很容易感情用事,或是“有严无慈”,或是“有慈无严”,这是家庭教育中最常见的偏向。
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颜之推,在很早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他说:“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这是说,对子女滥用父母的权威,要求苛刻,简单粗暴,子女就不会孝敬、服从;对子女过分亲昵、宠爱,一点父母的威严也没有,子女就会放任,行为怠惰。
他认为:“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焉。”这是说,父母只有对子女既严格又慈爱,掌握好“严”和“慈”的分寸、尺度,子女才会尊敬父母,服从教导,谨慎言行。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父母对孩子一讲严格,往往就是成天板着面孔,冷冰冰的,凶神恶煞,一点儿也不让人感到慈爱;而一讲慈爱,又往往是心慈面软,一点儿也严肃不起来,完全丧失原则。不论是走向哪个方向的极端,都不会建立和谐的父母子女关系。
正确的态度是要既严格又慈祥,严慈相济,相得益彰。让子女感到父母既有威严,又和蔼可亲,既可敬又可爱,从感情上乐于接受父母的管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