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家教杂说 |
==================================================
赵忠心
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曾经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名为《种树郭橐驼传》。该散文说的是种树的事,但给予人们的却是育人方面的启示。
种树专家郭橐驼的种树经验
郭橐驼是个种树的“专业户”。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技术高超,成为远近闻名的种树能手,当地无人能比得过他。
郭橐驼栽种树木大半辈子,就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栽种过多少棵树。他栽种的树,没有一棵不成活的;而且,棵棵长势旺盛,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年年丰收,谁看了都羡慕、赞叹不已。大家都觉得这里边一定大有学问,于是,四面八方的人便纷纷上门求教。
郭橐驼非常朴实、厚道、本分。对前来请教的人,无论是谁,不分亲疏远近,都热情欢迎,耐心指导,毫无保留。
他坦诚地对前来请教的人说:
“我栽种果树,也没有什么非凡的才能和秘而不宣的诀窍。说白了,我只不过是‘顺应树木自然生长的天性’罢了。并没有什么绝招。”
他开诚布公地说:
“大凡树木的天性,都是喜欢根要舒展,培土要平坦,要填用熟土,筑土要压实。按照这种方法栽好以后,就不要再总去抚摸它、摇晃它。栽种树木时,一定要小心翼翼,关心备至,原原本本地遵循操作程序,不能偷工减料,敷衍糊弄;而当栽种好之后,就要像抛弃了它一样,不要多去干扰它,让它按照树木自身生长的天性去生长就是了。说到底,我只不过是没有人为地妨碍树木的自由成长,仅此而已。”
人们听了郭橐驼讲述的种树之道,都纷纷点头称是。可也有人还不明白,继续问道:
“为什么我也像你一样栽树,一道工序不差,可怎么树还是长不好呢?”
郭橐驼不厌其烦,进一步耐心解释说:
“有的人栽树,表面看跟我一模一样,一道工序不差。其实,大不相同。他们栽树时,树根往往是死死地团在一起,没有完全舒展开,又换了新土填埋;培土时不是压得太实,就是太松,马马虎虎,凑凑合合,敷衍了事,很不认真,这就给树木的生长埋下了隐患。而当树木栽好以后呢,本该让树木自由自在按照生长的天性去生长;往往却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生怕树木活不了,总也不放心。每天清早起来去看看,傍晚又去摸摸;刚刚离开了树木,还是放心不下,又回去再摸摸,总是干扰树木的生长。更有甚者,把树栽上没多久,就用刀子把树皮剥开,看看究竟成活没成活;有的还用力摇晃树干,看土培得实不实。这样三番五四的,表面看,是‘疼爱’树木;其实,是在‘毁坏’树木。看似是在为树成活而担心,是在关切,其实是以树‘为敌’,要置之于死地。所以说,这些人栽种树木的做法,与我根本不同。”
请教的人听了郭橐驼一番详细的介绍,都纷纷点头。不仅对他栽树的技能心悦诚服,似乎还从中明白了其他什么别的道理。
尊重、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管子.权修》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这里的“树”字,是当动词使用,即培植、培育的意思。这段话是说,种庄稼是为当年打算的,种树是为十年后打算的,培育人材才是为长远的将来打算的。这一方面是比喻培养人材是长远之计,同时也表明培养人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后人简化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意为培植树木需要十年,培育人才需要百年。
自古以来,中国人是以栽种树木来比喻人材培养。违背树木生长的天性,“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是栽种树木的大忌,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培养教育子女的大忌,失败的原因,又何尝不在于此呢!
现在,一般家长对孩子都抱有高的期望,希望“出乎其类,拔乎其萃”,成为出人头地的庸中佼佼者。家长的愿望可以理解。
我们知道,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要使事物顺利发展,只能认识规律,适应规律,利用规律,遵循规律,而不能改变规律,违背规律。随心所欲地改变、违背规律,必定会导致失败。
树木的生长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要使树木栽得活,长得好,长得快,早结果,多结果,其诀窍就是“顺应树木生长发育的规律”。关心要适时,照顾要适度,适可而止,恰到好处。并不是“爱之太殷,忧之太勤”,关心过多,照顾过度,树木就越是长得好,长得快。无论做什么事,太过份了,反而会事与愿违,导出相反的结果。这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其实,人的培养教育也是这个道理。
现在,家长望子成龙之心太切,期望过高,操之过急,教育过度,“拔苗助长”的现象相当普遍。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欲速则不达”。不仅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有的甚至还使孩子出现了身体或心理上的疾病。做父母的,应当从种树能手郭橐驼讲述的朴素的种树之道中,悟出教子的道理。
郭橐驼栽树成功的诀窍是尊重树木生长的天性。那么,成功培养教育孩子的诀窍,就应当是尊重、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这就是教育中的“以儿童为本”的具体体现。
把家长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孩子,这是“以成人为本”,不仅不能促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弄不好还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导致教育的彻底失败。这类的教训屡见不鲜,家长们务必慎重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