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幼教杂说 |
标签: 遇物则诲 选择教育时机 利用教育情境
经常听年轻父母这样抱怨小孩子:“你瞧这孩子,没脑子,说了多少遍,他就是记不住!”“我说了不知多少遍了,都磨破嘴皮了,这毛病他怎么就改不了呢?”
不选择时间、地点、场合的说教效果不佳
父母亲自教育孩子,有很多的优势,诸如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有威信,一言九鼎,说话有分量;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进行的一种教育,父母可以随时随地实施教育。
然而,也许正是因为具有这些优势,父母平时教育孩子往往太随意了,也就是完全任凭自己的意思或意愿教育孩子,忽略了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不注意选择时间、地点、场合,不大考虑教育方式方法,讲究教育的艺术。自以为只要父母说到了,孩子就应该记得住;多重复几遍,孩子印象就深,记得更牢靠。
其实,这只是一相情愿。
我们教育小孩子,首先要了解小孩子的年龄心理特征,并针对孩子的年龄特征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实施教育。学龄前儿童的思维方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就是说,是以具体表象为材料,在鲜明、生动的语言参与下进行的思维活动。父母教育孩子,只是使用口头语言还不成,还不能引起孩子的思维,也就是说孩子不会动脑子;最好有具体表象为材料,也就是在特定的场合或特定的情景中,进行相应的说服教育或提醒,才能引起孩子的思维,从而产生教育效果。不选择恰当的时间、地点、场合,只是一味地空口说教,单纯靠语言刺激,不会在孩子思想上产生影响,留下印象。所以,这样的教育,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获。
我这样说,读者可能会觉得很抽象。我们看一个具体事例,就会明白怎样教育小孩子才会更有效。
“遇物则诲”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唐朝皇帝唐太宗李世民,不仅治国有方,培养教育太子也有独到之处。他总结出了有名的“遇物则诲”的教子艺术,对后人影响很大。
唐太宗的教子艺术是很高超的。他的教子方式方法不同凡响,很值得我们回味。
“遇物则诲”的奥妙在于“深入浅出”
很显然,唐太宗这是在对太子、他未来的接班人,进行“安民”、“治国”之道的教育。他抓住特定的教育情景,利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实,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从而引起太子的思考,使之理解深奥的“安民”、“治国”之道。
他在吃饭的时候,讲述“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的道理,是教育太子将来要重视农业、农民的问题。在骑马的时候,讲述“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的道理,不要使之过度劳累的道理,是告诫太子将来对老百姓要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在大树底下讲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的道理,是教育太子将来做君主要注意听取侍臣们的进谏,集思广益,不能单凭主观意志独断专行。在乘船游览的时候,讲述“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的道理,是告诫太子要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必须时刻提防人民的反抗,注意缓和阶级矛盾。
可以想见,面对年幼无知、久居深宫、不谙世事的太子,灌输这些“安民”、“治国”的深奥道理,要是只通过抽象的论证,有如“对牛弹琴”,是很难使太子明白的,更不可能深刻理解。因为太子缺乏实践经验,对社会生活缺乏体验和了解。他这样结合太子的日常生活实践,对眼前的事实加以引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循善诱,使太子不知不觉地就理解了一些“安民”、“治国”的深奥道理。这就是唐太宗“遇物则诲”的教育方式方法的奥妙之处。
选择教育时机,利用教育情境,力戒空口说教。
我们教育小孩子,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应当学习唐太宗“遇物则诲”的教育艺术。所谓“遇物则诲”,就是遇到特定场合,便结合当时的情景,进行相关内容的教育。用现代教育的术语说,就是要善于选择并及时抓住“教育时机”进行教育。
比如,家里来了客人,就借机会教育孩子对人要有礼貌,指导孩子学习相应的礼仪礼节,学习如何待人接物;给孩子穿上了新衣服,就要顺便教育孩子爱惜衣服,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吃饭时,就要提醒孩子爱惜粮食,不要浪费,不要挑食、偏食,要多吃蔬菜;与小朋友相处,就要告戒孩子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相互谦让;带孩子到公共场合,就要教育孩子爱护公共财务,尊重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等等。这就很容易使孩子理解和接受。
现实生活中,教育时机比比皆是,随处可见。只要我们增强教育意识,不难发现。教育时机抓得好,父母的教育意图,会很容易使孩子心领神会。教育小孩子,一定要力戒没有任何教育情景的空口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