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父母修养 |
序言
=======================================================
《一位令人敬佩的父亲》
赵忠心
一棵不知名的小草引发的故事
一个小学生对花呀草呀的很感兴趣。
一天,在上学的路上,他不经意发现路旁有一棵奇异的小草。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知识的化身”,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到学校后,这个学生就去问老师这是什么草,有什么特性。老师不是学生物的,不知道那是什么草。于是,就对学生如实说不清楚这棵小草的名称和习性。然后,又十分诚恳地对这个学生说:
“你爸爸不是学生物的吗?你回家问问你爸爸。我也很想知道关于这种草的有关知识。你问清楚了,明天告诉老师。”
第二天,学生对老师说:
“老师,爸爸说,他也不太清楚这小草的名字。他说老师您一定知道,可能是一时忘了,爸爸要我再来向您请教。”
说着,还递给老师一封爸爸写的信。老师打开信一看,信上详详细细地写着有关这种草的知识,末尾还附有这样的一句话:
“老师,我以为这个问题请老师回答孩子,想必更为恰当。”
老师看了,非常感动。
学生、老师、家长都值得赞赏
在这个故事中,一共三个人物:一是学生,二是老师,三是学生的父亲。这三个人物的表现,都很值得品味。
首先,值得称赞的是这个学生求知欲旺盛、勤学好问的精神。
一般“求知欲旺盛”的人一定“勤学”。所谓“勤学”,就是随时随地的学习。而“勤学”,一定是“好问”的。连问题都懒得提的,一定不是“勤学”的人。当老师的,都喜欢勤学好问的学生。
孔子说:“学然后知不足。”好学的人才知道自己的不足。“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本人就是“勤学好问”的人,因此他能够成为大圣人。这个小学生勤学好问的精神值得倡导。
第二,值得佩服的是这位教师。
面对提问题把老师给难住了的学生,老师不急不恼,而是坦然面对、欣然接受学生的提问。老师可以借口不是课本范围的知识而拒绝回答,但为了保护了学生的求知欲,老师没有这样做。这表明老师师德的高尚。
特别值得赞赏的是老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品德,这本身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活生生的教育。
老师让学生回家问爸爸,还希望问清楚了告诉老师。老师的虚心好学的精神也会感染学生。
一般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恐怕都没有想到应该这样做。直接将结论告诉孩子就是了。
但这样处理问题的后果是什么呢?学生倒是从家长这里获得了正确的知识,但却在“无意之中”贬低了老师,降低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威望,学生会产生看不起老师的思想。
假如家长头脑里本来就有看不起老师的思想,当他轻而易举地把答案告诉孩子以后,再顺口来上一句:“你们老师连这样简单的知识都不懂!真是……”那后果可想而知。
这位做父亲的深深懂得“尊师重道”的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学记》中说:“亲其师,信其道”。这是说,只有亲近、尊重教师,才能相信教师传授的知识和道理。他如此巧妙处理这个问题,维护了老师的威信,使老师也感动不已。有利于密切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感情,也会使家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
家长能这样做,表明这位学生家长是教育孩子的有心人,具有强烈的教育意识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敬佩,值得广大家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