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幼教杂说 |
分类:幼教杂说
《家长不要“心太硬”》
赵忠心
“有中国人写文章介绍你们美国的父母,在孩子跌倒了的时候,不管摔成什么样,从来都是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家长绝对不扶助。是这样吗?”
“不,不。我们美国人是重视培养孩子经受挫折的能力,但也不是要把孩子都培养成冷酷无情的‘冷血动物’。小孩子若摔得不太重,不需要扶助,就鼓励孩子勇敢点儿,自己爬起来;当然,小孩子若摔得较重,特别疼痛,该扶还要扶,因为此时此刻孩子需要亲情和关爱。”
应当承认,从小让孩子经受一些摔打,不要太娇生惯养,是有远见的,应当给予肯定。
“老师,勇敢点儿,自己站起来!站起来!”弄得老师哭笑不得。
孩子小时侯所获得的教育和影响,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小时侯受到的教育,获得的影响是片面的,长大以后的思想和行为也会出现偏差,甚至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我们家长作为教育者,必须注意到这样一种情况:一种倾向往往会掩盖着另外一种倾向。提出一个教育主张,应当慎而又慎,不能太绝对化。绝对化就是形而上学。要全面地看问题,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不同情况要区别对待。
若是针对我们有些做父母的对孩子过于“呵护”、过度保护,而有意识地强调一下“跌倒了要他自己爬起来”,“矫枉”必须“过正”,那还是可以的。
但不能把它作为一个适用于所有情况的普遍的教育“原则”。在教育孩子时,要讲究“辩证法”,不能搞片面性。
心该“软”的时候要“软”,该“硬”的时候要“硬得起来”。
*
编后语
我发表的这两篇文章,一篇名为《家长不要“心太软”》,一篇名为《家长不要“心太硬”》。从标题和内容上看,这两篇文章观点似乎是相互对立的,矛盾的。
其实,并不对立,也不矛盾。
这恰恰是在倡导教育的辩证法思想。
这两篇文章谈论的是教养态度问题。面对孩子,家长是该“心软”,还是该“心硬”,这不是绝对的。
正确的教养态度是,该软的时候,就要软;该硬的时候,就要硬。要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养态度。这就是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因人制宜,因人而异。
对小孩子一味地软或一味地硬的教养态度,都是不科学的,不可取的。
有家长要赵老师出个主意:究竟是该软一点儿,还是该硬一点儿呢?这个我说不出来,是需要家长自己动脑筋考虑、自己拿捏的问题。
究竟应该采取哪种教养态度?要看孩子的性格、气质,是什么样的。对弱型性格、气质的孩子,软弱、胆怯,家长就应该软一点儿;对强型性格、气质的孩子,坚强、皮实,一般硬一点儿好。
这就像医生给人开药治病,要因人而宜,因人制宜,看病人的体质类型和病情,对症下药。
希望我给开一个“方子”,像广告中经常鼓吹的“包治百病”的“万应灵药”,不用动脑筋,不看孩子的具体情况,那是在教家长偷懒,是在骗人,我做不出来。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培养、教育、管理孩子,本来就应该是针对不同情况,创造性地、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养态度的。
要是给病人开出“万应灵药”方子的,那一定是江湖医生,卖假药的,是骗子。
我不会给家长开这样的方子。说实在的,我还真的开不出来,我真的没有那个本事。我不想欺骗家长。
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