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幼儿教师 |
《幼儿园混龄编班值得期待》
赵忠心
据报道,现在我国大城市的一些幼儿园,一改幼儿园历来是以年龄为依据编班的传统,率先进行全方位混龄编班的尝试。在由十几个儿童组成的班里,3-6岁的儿童各占一定的比例,不同年龄的幼儿在一个班集体里一起生活、一起游戏、一起学习、共同成长,在一种“多子女家庭”式的氛围中体验从“被爱”走向“关爱”的过程。
目前,这种混龄编班的幼儿园尚为数不多,但其发展前景是很值得期待的。
一、客观看待以年龄为依据编班
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完美无缺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以儿童年龄为依据编班,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缺陷。
完全按照年龄分段编班,这实际上是把某一个年龄阶段的儿童与整个儿童群体人为地割裂开来,违背了儿童天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街头巷尾,公共活动场合,看到比较普遍的现象是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一起游戏、玩耍,他们能和平相处,互相尽让,关系和谐;而同一年龄的孩子在一起游戏、玩耍,却因为他们的体能能“势均力敌”,往往会出现互相争夺、互相攻击、各不相让的现象。而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一起生活,这种现象发生的几率就比较小,相处得往往比较和谐。这与现实的成年人社会是很相象的,因为成年人社会就是由不同年龄、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人组成的。
二、混龄编班有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
儿童社会性发展,就是儿童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体系并成为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成员的过程,即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儿童的社会化不仅是儿童积极掌握社会经验及社会关系系统的结果,而且是儿童同社会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的缩影,是儿童实现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但目前绝大多数儿童是独生子女,家庭是一个成人的“世界”,儿童是孤零零的,没有一个儿童的“世界”,并不利于促使儿童社会化。幼儿园应当是学龄前儿童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和环境。
把不同年龄的孩子混合编班,恰恰“暗合”了现实的社会生活,扩大了儿童的接触面,使他们学习了与不同年龄儿童的交往,班级就像是社会的“雏形”或“缩影”。这样编班,有利于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对将来顺利地进入社会、适应社会生活是很有好处的。而如果孩子从小就是生活在单一年龄儿童群体中,由于接触面比较狭窄,儿童与儿童的关系比较单一,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他们社会适应性的发展,不利于将来孩子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因为现行的按照不同的年龄分别编班,是“超现实”的,脱离现实生活的。
在过去,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在按照年龄阶段编班的单一年龄儿童群体中,兄弟姐妹比较多的家庭生活,尚可以弥补与整个儿童群体割裂的缺陷。现在的独生子女,就很有必要进入这种混龄编班的幼儿园。
俄国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指出:“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因而没有互相体贴、照顾的经历,没有互爱互助、互相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这不利于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可能会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
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的身上出现了一些缺陷,诸如任性、自私、孤僻、怯懦、交往能力差、不合群、自我中心意识太强等。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不良,则是一个公认的难题。这种类似于“多子女家庭”的编班方式,对克服独生子女社会适应不良的现状,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与不同年龄同伴的相互交往、共同生活与活动,儿童学习了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与技能,克服自我中心,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方式,有效地克服独生子女这种特殊的家庭环境所带来的个性缺陷,为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混龄编班有利于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
混龄编班会使幼儿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一些同龄幼儿所无法表现出来的行为,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角色经验,促进角色承担能力的发展。
年龄大的孩子往往扮演哥哥姐姐的角色,可以在关心、照顾和帮助小孩子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切身体验到助人的快乐和欣慰,增强责任感、包容和自律意识;年龄小的孩子可以从大龄孩子身上得到关心、照顾和帮助,切身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温暖,学习到助人为乐的品质。大小孩子在共同生活、活动、学习和互动中,在品德、能力等方面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并能培养团结合作、相互适应的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将来进入社会所需要的协作意识和能力。
在多子女家庭里,儿童的角色是固定不变的,是兄姐的永远是兄姐,是弟妹的永远是弟妹。兄姐一直是处于照顾别人、比别人强的地位;弟妹则始终处于被照顾关爱、弱者的地位。而在混龄班中的角色是动态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被照顾的可以发展到照顾别人,从“弱者”发展为“强者”。在“社会角色”的不断变化中,使得儿童的身心两方面获得同步发展。
相对来说,年龄大的孩子独立活动能力比较强,活动范围比较广,视野开阔,见识多,在知识上一般要比年龄小的孩子要先知先觉,在能力上比年龄小的孩子要强,可以在班里起到示范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大孩子可以起到“小先生”的作用,把已经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传授给小孩子;年龄小的孩子可以轻而易举地从大龄孩子那里,学到在同龄孩子身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因为小孩子教小孩子比大人教孩子的方式方法,更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年龄小的孩子更容易接受。这种“以大带小”的模式,大孩子和小孩子都能充分发挥主动性,小孩子可以得到知识和能力,大孩子在“带”小孩子过程中会进一步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
儿童的语言和智力的发展有赖于他如何与环境发生作用。正如皮亚杰的理论中所说的,幼儿的身心发展是由幼儿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是语言。语言是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中模仿他人的语言,然后按照自己的编排方式把语言材料加以重新组合和改变,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从而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所处的语言阶段也不一样,年幼的儿童通过模仿年长儿童的语言,更快地学会语言,年长的儿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纠正年幼儿童的错误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从而达到了共同进步的效果。
混龄编班对发展孩子的体能,增强孩子的体质也很有好处。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体能上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一般不会成为隔阂,往往会成为大幅度提高体能的机遇。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游戏、玩耍,年龄小的孩子在跟随大龄孩子“拉练”的过程中,会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量不使自己掉队,有利于增强孩子争强好胜的意识。年龄小的孩子在和大龄孩子一起活动时,他们的模仿的天性会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就在模仿过程中,挑战自己的意志和能力,有效提高小孩子的体能。
四、混龄编班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