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好爸好孩子
父母掌握一点,孩子受益一生
大家好,为了传递科学育儿的理念,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从即日起,我们开辟一个“大咖访谈”栏目,对教育领域的大咖进行专访,本期嘉宾:赵忠心。


赵忠心:家庭教育理论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原副会长,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评委,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专家,第一位在高等院校开设家庭教育学课的教师,第一位家庭教育学研究生导师,出版我国第一部家庭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著作《家庭教育学》。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一直从事家庭教育的理论研究,一共出版了60本家庭教育著作。我认为,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培训父母,不是把他们培训成教育家,而是培训成明白人。
现在很多父母还糊里糊涂,不懂教育,不懂孩子。
家庭是孩子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的演习场,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导师。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根据社会的需要来培养孩子,引导孩子走向社会。
既然孩子要进入的是现代社会,父母就要分析现代社会的特点和需要。和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把每个人都推到了竞争的第一线。
所以,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竞争的能力,包括知识、道德、吃苦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合作的能力,跟别人共处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等。
现代社会还是一个知识经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文化素养的竞争,所以父母一定要让孩子读书,给他创造学习的环境。
现代社会更是一个充满生机的社会,它飞速发展,时刻都在变化,手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科技日新月异。这就需要孩子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求知欲,就是学了新的东西,还想学习更新的东西,永远不知满足,永远对新事物充满好奇、热情和探索的精神。
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而不是掌握多少知识。因为,当一个孩子有了求知欲,他就会主动学习,自然可以掌握知识。
想让孩子拥有旺盛的求知欲,就要让他对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产生兴趣,让他觉得学习有意思,能够产生一种愉悦感。
现在,我们的教育过于注重孩子掌握知识的数量和范围,由于学习负担过重,孩子越学越没劲儿,觉得学习是一个苦差事,从而丧失了兴趣。
老师留了20道题,父母对孩子说:“好,那我再给你留80道,你做100道吧。”不把孩子弄烦,父母绝不罢休。
如果父母过分在意考试和排名,孩子就会越学越厌烦。人生这么漫长,我希望父母不要急功近利,打造所谓的“神童”和“高考状元”。
有一句话叫“出水才看两腿泥”,到最后才能看到谁有成就,谁没有成就。过早地获得荣誉往往不是动力,反而成为孩子的负担。比如中国第一神童宁铂,13岁就被中国科技大学破格录取,家喻户晓。
但是后来,他曾经3次报考研究生,却连考场大门都没有走进,因为他恐惧失败,担心一旦考不上,“神童”的名声就完了。最后,他选择出家,因为这样就再也不用活在大家期许的目光之中。
曾经有人做过统计,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的40年里,各个省份的高考状元没有一个在事业上有突出成就,其中最好的是成为高级打工者。
因为想一直保持“第一名”的位置,他们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功课上,那么用于课外兴趣爱好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就少了,缺乏社会实践,知识面相对狭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也不会太好。
我们都知道马云、潘石屹不是高考状元,甚至不是名校大学生,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事业的发展与成就。
所以,我建议父母调整对孩子的期待,允许孩子做个中等生。
少了学习的压力和父母过高的期待,孩子反而能更有活力,更有求知欲和创造性,更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那些能力。
〖亲
爱 的 们 ,记 得 在 文 末 点 赞 哦
~〗
